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致敏组(n=20)和对照组(n=10)。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蛔虫变应原免疫4周后,鼻腔雾化吸入蛔虫变应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18只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5分),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蟑螂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为实验组,每只豚鼠分别用100mg和50mg蟑螂变应原腹腔注射致敏,于实验的第10,14日加强致敏,方法剂量与第1日同.于21日,鼻腔滴入变应原激发,1次/d,连续5d;C组作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行同样操作.末次激发后观察各组豚鼠行为学差异,后行鼻腔分泌物涂片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5分),病理检查可见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且与对照组相比,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而实验高低剂量组之间,鼻黏膜组织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计数亦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能成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可以更有效诱导鼻腔变态反应性炎症,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动物疾病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可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它是人体对某些过敏源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粘膜水肿、牯液腺增生、上皮下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5.
豚鼠和新西兰兔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动物在不同剂量致敏原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特点.方法: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致敏豚鼠和新西兰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在豚鼠和新西兰兔组中又各自使用高低两种TDI剂量.记录建模过程中动物症状体征评分,典型表现;末次激发后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组胺含量测定;记录动物死亡率和建模成功率;对死亡动物行呼吸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索死亡原因.结果:豚鼠和新西兰兔均能在TDI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体征,模型组动物鼻黏膜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且组胺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不同动物之间,以及相同动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其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典型表现、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鼻黏膜组胺含量高低、建模死亡率、成功率等均有较大差异.动物死亡原因与药物剂量和变态反应均有一定关系.结论:豚鼠和新西兰兔在不同药物剂量下均可成功建模,但成模特点差异较大,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所需模型.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卵清蛋白,通过腹腔注射、雾化器熏蒸和滴鼻等方法,在豚鼠上复制人类过敏性鼻炎的动物模型。大部份豚鼠分泌含大量嗜酸性细胞的鼻液,并伴发喷嚏、鼻腔阻塞等体征。该模型可用于评价药物作用和考核疗效。  相似文献   

7.
阿罗格变应原NHD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原疫苗一阿罗格NHD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半长效变应原提取物,主要用于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我们用NHD特异性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72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疑似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过敏原的特征与发病季节分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典型AR症状并行变应原测试的患者1570例,分析变应原检测结果及季节分布。结果 有1182例(75.3%)检测出至少一种变应原阳性;单纯血清总IgE阳性者为143例(9.1%);检测出单一过敏原的AR患者为491例(31.3%),两种及以上过敏原AR患者为691(44.0%),其中尘螨(包括屋尘螨和粉尘螨)为最常见的过敏原,共有715例约占所有变应原阳性AR患者的60.5%,其次为青霉素为239例(20.2%);在每年的4~6月、8~11月为AR患者就诊高发期。17-39岁人群占比最高。结论 尘螨为上海地区部分AR患者的主要过敏原,AR发作有时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病。本文对597例患者的致敏变应原进行了测定,以提供治疗和预防依据。1对象与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587例,其中男性244例,女性343例;年龄5~72岁,平均38.5岁;病程1个月至15年。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豚草花粉变应原蛋白进行分析、鉴定与纯化。 方法:提取豚草花粉粗提液,SDS-PAGE分离其蛋白组份并测定分子量,Western-blotting鉴定其变应原组份,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花粉变应原进行初步纯化和免疫印迹鉴定。 结果:豚草花粉有30条蛋白带,其中主要条带有9条,70kDa、40kDa为其特异性变应原。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豚草花粉相对分子量为40 kDa的变应原主要分布在Ⅰ峰。 结论:豚草花粉粗提液中主要变应原为 70 kDa、40kDa蛋白组份。  相似文献   

11.
鼻腔灌流实验在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药物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大鼠鼻腔灌流模型。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使大鼠致敏;第18天进行鼻腔灌流,测定灌流液中的伊文氏蓝的浓度。结果BN大鼠模型组灌流液中伊文氏蓝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SD大鼠模型组和对照组灌流液中伊文氏蓝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鼻腔灌流实验结果在BN大鼠鼻炎模型中优于SD大鼠大鼠鼻炎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复制慢性复发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CrEAE)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豚鼠脊髓匀浆及完全福氏佐剂,对6周龄雌性Hartley豚鼠颈后皮内一次性致敏,对照采用用生理盐水代替脊髓匀浆。致敏后每日进行致残程度评分,并称取体重。结果模型组100%的动物发病,83.3%的动物在2月内有复发,2月内平均发病次数为2.0±0.63次。对照组无一发病。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复制了CrEAE豚鼠模型,是目前较好的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530 nm单色光光照建立一种新型近视眼动物模型.方法 20只约2周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绿光(530 nm)和白光(色温5000 k)下进行饲养.设置照明参数:光量子数相同,为每秒3×10~(-4)μmol/cm~2;实测光强度绿光为0.150 mW/cm~2,白光为0.247 mW/cm~2.实验前每组进行眼球生物学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光照后12周重复测量以上数据,每只豚鼠均取右侧眼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光照前两组生物学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光照12周后,绿光组屈光度发生-3.125±0.76 D的变化,白光组为-1.075±0.71D,绿光组同对照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0 D的近视,差异有显著性;绿光组眼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98±0.13 mm与0.33±0.14 mm,对照组分别为0.77±0.22 mm与0.13±0.14 mm,绿光组较对照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快,差异有显著性;光照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均发生不同程度增加,但两组间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530 nm单色光诱导豚鼠眼球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快,产生近视.  相似文献   

14.
克鼻敏对豚鼠超敏鼻炎模型电镜光镜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克鼻敏方对豚鼠鼻炎模型实验结果 ,光镜下 2 ,4—二异氰酸甲苯酯 (TDI)致敏模型鼻粘膜上皮脱落伴鳞状化生 ,大量嗜酸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P <0 0 5 ) ,腺体增生明显 (P <0 0 0 5 )。克鼻敏组鼻粘膜上皮少见脱落 ,大部完整 ,或轻度鳞状上皮化生 ,上皮下少量嗜酸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其程度显著减轻 (P <0 0 0 5 ) ,腺体增生也轻 (P <0 0 1)。电镜下克鼻敏组杯状细胞形态正常 ,分泌颗粒丰富 ,表面微绒毛排列整齐 ,其横断面可见典型的“9+2”结构 ,上皮下少见淋巴细胞浸润 ,嗅腺形态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豚鼠模型。方法:提取MBP并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后。用MBP 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豚鼠,观察豚鼠的临床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豚鼠均表现出典型的EAE症状,发病率为100%,并在光镜下可见CNS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白质脱髓鞘病理改变。结论:用MBP CFA成功地诱导了豚鼠的EAE模型,具有模型稳定、发病率高、动物价廉易得的优点。是研究多发性硬化(MS)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研究结石形成机理和研制溶解人类结石的制剂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100 只一级雌性豚鼠随机分成4 组,对照组饲喂普通颗粒饲料,实验1 ~3 组分别饲喂含不同致石剂的普通颗粒饲料。饲养80 天后取血清及胆汁分别作生化测定,肉眼及光镜下观察胆汁中结石形成情况。结果:实验1~3 组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率、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胆固醇,蔗糖和鱼肝油均为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良好诱发因素,而维生素C可降低其结石形成率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有效可行的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方法:将雌雄各半、5周~6周龄SPF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应用生理盐水加卵蛋白氢氧化铝溶胶加灭活百日咳杆菌注射大鼠脚掌皮下使其出现致敏现象,继续鼻腔局部致敏,然后观察不同处理组别所致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临床症状;通过常规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鼻咽黏膜组织病理学指标的改变,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记分,积分>5分表示造模成功。结果:实验组大鼠出现的症状均与临床相符,经鼻腔局部激发后均能观察到实验组大鼠有搔鼻、喷嚏、流涕等症状;对照组大鼠均无上述症状;所有实验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均无死亡。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是成功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动物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影响组胺含量测定的2个因素温度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2个水平考察,以回收率为指标,确定Shore荧光法测定条件;另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滴鼻致敏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豚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和萃取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的组胺回收率满足要求,利用该法测得自然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分别为(513.7±49.3)ng/g和(590.4±47.6)ng/g,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鼻黏膜中组胺含量准确可靠,检测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高低对诊断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种类.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8月到我科门诊就诊的5—14岁变应性鼻炎的患儿资料,其诊断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应用皮肤皮内试验对492列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10种吸入变应原及8种食物变应原的皮内试验.结果小儿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测试,以尘螨为最高,占79.67%(392/492),其后依次为多价真菌Ⅰ占31.09%(153/492),第3位为屋尘(152/492)占30.89%;食物性变应原测试虾最高为33.53%(165/492),其后依次为淡水鱼、芝麻、牛肉.结论初步了解云南省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气传变应原种类,为儿童变应性鼻炎防治方案的个体化、具体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