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发达国家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5%~2%,国内2003年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65%,估计患病人数约420万。房颤不但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卒中的发生。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资料显示,每6例卒中患者中有1例为房颤所致,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有效收缩功能降低,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1]。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非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相比,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多预后不佳。而合理应用口服抗凝药可以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2],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中的心房颤动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时卒中风险亦明显增加,而目前指南并未明确该类患者的卒中及其抗凝相关出血风险的评估,临床仍沿用心房颤动的评估量表,忽略了肿瘤及其治疗等因素而低估了风险。此外,传统抗凝药物因其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在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480例,根据出院时有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32例和未抗凝组248例。收集患者抗凝方案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抗凝方案的影响因素。结果 抗凝组年龄、男性、阵发性房颤、住院时间、贫血、慢性肾病、胃肠功能不全、既往出血史、住院期间出血、出血风险评分、入院抗血小板、出院抗血小板、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衰弱、痴呆、骨折、长期卧床比例明显低于未抗凝组,入院心率、入院抗凝、血红蛋白、白蛋白、体质量指数、简易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未抗凝组(P<0.05,P<0.01)。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衰弱、既往出血史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院时抗凝治疗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心率更快(OR=1.013,95%CI:1.001~1.025,P=0.028)、入院抗凝(OR=5.090,95%CI:2.913~8.893...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为1%,其发病人数随着年龄递增。在年龄>70岁的人群中已达7%~8%,年龄>80岁可达10%。2003年我国首次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年龄>80岁人群可达7.5%。房颤可引起血栓性脑卒中等严重的并发症。Wolf等研究表明,在美国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40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年龄>80岁高达32.86%。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其血栓栓塞并发症所致脑卒中导致房颤患者高致死、致残率.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平均为5%;50岁~69岁为1.5%,80岁~90岁为23.5%.……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卒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临床后果。近期关于心房颤动治疗及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结果不断涌现,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疾病,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单中心不同科室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率的主要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12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33例,记录CHA_2DS_2-VASc栓塞风险评分、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和口服抗凝治疗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全部患者中491例(92.1%)CHA_2DS_2-VASc评分≥2,平均抗凝治疗率42.0%;心内科患者的抗凝治疗率高于神经内科、外科和其他内科(54.0%比39.7%、37.3%和24.6%,P<0.001);抗凝药物中,华法林使用比例最高(63.1%),其次是达比加群酯(31.8%)和利伐沙班(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内科住院(OR:1.509,95%CI:1.281~1.777,P<0.001)、持续性心房颤动(OR:1.795,95%CI:1.234~2.611,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OR:2.275,95%CI:1.213~4.266,P=0.017)和接受射频消融治疗(OR:2.837,95%CI:1.309~6.148,P=0.002)是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HAS-BLED评分>3(OR:0.316,95%CI:0.129~0.775,P=0.007)和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OR:0.516,95%CI:0.285~0.936,P=0.010)是其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本中心不同科室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所不同,总体抗凝治疗率仍然较低,不同科室住院和是否为持续性房颤仍然是影响医生抗凝治疗决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罗文榕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6,28(6):731-735
大部分心房颤动(AF)患者都需要接受抗凝治疗,2014年美国心脏学会更新的AF抗凝指南将新型口服靶向抗凝药划入选择的范畴。本文就AF抗凝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拥有心房颤动患者超过800万。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年龄和血压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无潜在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5倍以上,有瓣膜性心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Framingham研究显示,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患者病死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脑栓塞是增加其病死率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预防血栓事件发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1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概述针对心房颤动(房颤)高危人群(CHA2DS2-VASc≥2分)预防远期不良事件(血栓栓塞、脑卒中、猝死等),抗凝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起效慢、常受食物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原因,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新型口服抗凝药取代。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2大类: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两者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和抗凝治疗状况。方法 选取540例心房颤动住院病人,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病人的临床特征和抗凝治疗状况。结果 540例心房颤动病人中,瓣膜病心房颤动29例,占5.37%,其中86.20%的病人接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511例,占94.63%,其中157例病人接受抗凝治疗,占30.72%。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中,合并心功能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人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高。抗凝治疗组CHA2DS2-VASc评分为(3.20±1.47)分,明显高于未抗凝治疗组的(2.57±1.58)分,而未抗凝治疗组HAS-BLED评分为(3.06±1.18)分,明显高于抗凝治疗组的(2.05±1.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中,栓塞中高危病人占93.15%,中危组有36.36%的病人接受抗凝治疗,而高危组仅有31.58%的病人接受抗凝治疗。157例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中,有101例应用达比加群,占64.33%;34例应用利伐沙...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栓塞 ,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可消除由于房颤所致的栓塞 ,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转复。房颤时有效控制心室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 ,但并不能避免栓塞并发症。  据统计 ,房颤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从 0 .55%~ 2 0 %不等 ,与观察的人群、病因及年龄不同有关 ,但通常趋势是随年龄增大 ,发生率增高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 ,脑卒中发生率可达 2 0 %。不同病因中又以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栓塞发生率最高。Framingham研究 ,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升高,由于房颤能导致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容易在左房形成血栓,以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据统计,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在我国,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