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发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卒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显著增加趋势,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对降低血栓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高龄患者的缺血风险增加,出血风险同样增加,临床治疗决策时需同时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最终实现临床净获益。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凝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析目前中国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7年,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心房颤动类型、ACS类型,心功能分级,LVEF<40%值,室壁瘤及左心耳血栓,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冠状动脉介入(PCI)史,既往CABG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存在INR异常值、是否有饮酒史,出血史,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口服抗凝药物类型等住院资料,计算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结果:根据是否应用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n=26)与非抗凝组(n=343),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患者在合并静脉系统血栓栓塞(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CHA_2DS_2-VAS_C评分及HAS-BLED评分,提示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以CHA_2DS_2-VAS_C≥2分、HAS-BLED评分<3分为主,但高卒中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比例极低。未抗凝治疗原因多为未开具抗凝处方及担心出血风险。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的抗凝治疗多不合理,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中抗凝治疗比例低。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中的心房颤动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时卒中风险亦明显增加,而目前指南并未明确该类患者的卒中及其抗凝相关出血风险的评估,临床仍沿用心房颤动的评估量表,忽略了肿瘤及其治疗等因素而低估了风险。此外,传统抗凝药物因其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在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于11月15—19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抗凝治疗一如既往成为热点话题。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预防性抗凝治疗1.1栓塞、出血的风险评估最近研究显示,某些生物标记物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风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通过对ACTIVE和AVERROES研究中服用阿司匹林的患  相似文献   

6.
欧洲心脏病调查小组通过对心房颤动(AF)患者抗凝治疗的资料分析发现,对于高危AF患者来说,抗凝药物用量不足可导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然而过量使用则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该小组以2001年ACC/AHA/ESC制定的AF控制指南规定的抗凝药物用量作为标准,通过对2003至2004年AF患者1年内的抗凝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出血、卒中等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其中有3634例(占总病例数的89%)患有AF的高危患者:抗凝药用量不足964例(28%),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策略。然而,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卒中、系统性栓塞风险,同时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也增高。如何平衡临床抗凝治疗的风险、获益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现对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抗凝治疗的策略及风险与获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如何权衡老年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f)患者卒中率显著高于同龄的健康人.目前的Af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具有中危及高危卒中危险的M患者给予长期的抗凝治疗.老年人卒中率及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均显著增加,顾虑抗凝相关的出血并发症使很多本该从抗凝治疗受益的患者,曝露于卒中风险之下,是导致临床抗凝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恰当的评价老年Af患者卒中/出血的可能风险、获益,是提高抗凝率,改善患者顺应性,从而最终降低卒中风险和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国外报道,成人房颤的患病率在2%~4%之间。对我国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患病率为0.65%,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对房颤检测的加强,预计未来患病率将持续增长。房颤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栓塞的风险。20%~3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以及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novel/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  相似文献   

10.
口服抗凝药是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系统性栓塞事件的首选用药。然而,抗凝作用与出血风险并存,其中后果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就是颅内出血。当心房颤动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后,是否恢复抗凝治疗及恢复抗凝治疗的时机尚存争论,平衡卒中及再出血的风险及获益是临床实践中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和乳腺癌均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女性乳腺癌患者比一般人群存在更高的AF风险,但二者之间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另外,女性是AF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乳腺癌的存在会增加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使抗凝效果难以预测,且目前对于乳腺癌合并AF患者抗凝方案尚无权威指南明确推荐。现就女性乳腺癌相关性AF的流行病学、机制、抗凝治疗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 在肝硬化患者中, 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心房颤动是慢性、长期抗凝治疗最常见的适应证, 抗凝治疗对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明确作用。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 由于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 其出血及栓塞风险明显增高。同时此类患者在使用目前批准的抗凝药物时, 均会经肝脏不同程度地代谢与消除。使得抗凝治疗更加复杂。现对肝硬化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风险与获益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以期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心房颤动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并发症是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多种口服抗凝药物被批准用于心房颤动患者以降低卒中风险。华法林是常用的经典抗凝药物,价格低廉,可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同时也会增加相应的出血风险,华法林个体化基因检测有望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使治疗结果达到最优化。现就华法林个体化基因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需长期应用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中风及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这些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出血风险增加,部分患者在围术期需暂时中断抗凝治疗。近年来,对于NVAF患者围术期暂时中断抗凝治疗的适应症、时间、暂时中断口服抗凝药物后抗凝治疗的桥接,以及术后抗凝治疗的重新应用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本文简要介绍NVAF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高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AF-PCI)术后口服抗凝治疗对不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108例,按出院时是否接受口服抗凝药物(OACs)分为抗凝组(n=45)和未抗凝组(n=63)。随访并比较两组出院后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情况,评估出院时OACs治疗对长期不良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15例血栓栓塞事件,抗凝组3例(7%),低于未抗凝组12例(19%),P<0.05;MACCE事件共26例,抗凝组6例(13%),低于未抗凝组20例(44%),P<0.05;出血事件分别为抗凝组11例(24%)和未抗凝组11例(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术后OACs治疗不足;OACs治疗可有效降低AF-PCI患者系统性血栓栓塞和MACCE的发生,且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明显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近 年来, 国内外房颤诊治指南已经将抗凝治疗置于房颤治疗策略的首位。随着抗凝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 房颤血栓栓 塞的危险分层、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为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荷兰Radboud大学Nijmegen医疗中心心脏科Verheugt的综述指出,心房颤动患者惟一主要和潜在的致死性风险是发生全身性血栓栓塞。在其他方面相似的情况下,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心房颤动患者的年卒中患病率主要取决于潜在的心脏病,单纯性心房颤动为0.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则高达20%。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口服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显著降低2/3,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及治疗后可能出现出血风险。总之,目前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导致卒中、心力衰竭、猝死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心房颤动患者中,卒中导致的死亡可以通过抗凝显著减少。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的使用,受限于狭窄的治疗窗、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调整药物剂量,以及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及无关紧要的出血、预先评估的抗凝"高出血风险",均是临床中不用或停用口服抗凝药的常见原因。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在卒中预防方面显示出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的效果,且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尽管如此,临床仍需重视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评估,重视识别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子。现就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