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18例(2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46±8)岁。纳入病例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髋臼内陷依Sotel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Ⅰ型(内陷1~5 mm)0例,Ⅱ型(内陷6~15 mm)15例(17髋),Ⅲ型(内陷>15 mm)3例(3髋)。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创伤性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所继发的髋臼内陷。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后股骨头逆行取出,取自体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生物型多孔髋臼假体。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X线平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手术时间为55~131 min,平均(89±8)min。失血量为165~480 ml,平均(295±11)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髋臼和股骨劈裂骨折。随访时间2.5~6年,平均(4.5±1.7)年。术后X线片示4.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9)分(40~65分)提高至(92±13)分(8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1,P <0.01)。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由置换前的(20± 4)mm增加到置换后的(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2,P <0.01);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型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打压植骨重建髋臼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9年4月,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患者18例(20髋)。男6例,女12例;年龄36~62岁,平均46岁。病程3~10年,平均6年。术前Harris评分为(40.25±6.68)分。髋臼内陷(5.70±4.26)mm;根据Sotelo-Garza和Charnley分型:1型(内陷1~5 mm)12髋,2型(内陷6~15 mm)5髋,3型(内陷15 mm)3髋。采用生物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自体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结果手术时间48~126 min,平均74 min;失血量150~650 m L,平均350 m L。术后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156个月,平均108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6个月内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时髋臼内陷(—1.11±0.4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P=0.00)。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20±4.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P=0.00)。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结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选择生物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时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治疗可获得较满意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例(共25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47岁,平均(36.13±6.97)岁,所有病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外侧入路经股骨头直接磨挫显露髋臼,参考泪滴结构制作髋臼、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术后应用Pierchon法评估假体位置及旋转中心,比较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所有髋关节均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时间65~90 min,出血量300~500 mL,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外展角为(40.9±3.09)°,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17.92±1.42)mm和(37.42±1.47)mm,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95±1.47)mm,水平距离为(33.61±2.37)mm,髋关节位置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2.87±21.17)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5.04±10.43)分,末次随访时为(88.4±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结论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经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直接磨挫股骨头能够显露髋臼,并参考泪滴解剖结构制作髋臼,重建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手术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结合打压植骨治疗髋臼内陷症的疗效.方法 对20例髋臼内陷症行全髋关节置换,辅以非结构性打压植骨修复髋臼内侧壁缺损.手术前后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术前髋关节评分平均为(40.5±7.8)分,术后为(88.9±8.1)分.所有髋臼侧移植骨生长良好,术后CT提示移植骨与内陷髋臼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自体股骨头或同种异体股骨头打压植骨填充髋臼结合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治疗髋臼内陷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THA治疗30例DDH患者(30髋),观察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水平距离、移植骨块与髂骨融合时间,记录术后骨溶解、骨长入、臼杯松动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38.8±16.9)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11~55(25.3±17.2)mm下降到术后0~12(3.7±3.5)mm(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35~65(46.1±16.7)mm下降到术后18~30(23.7±5.9)mm(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由术前35~55(42.8±8.9)mm下降到术后18~29(23.3±2.7)mm(P<0.001)。移植骨块与髂骨融合时间5~12(7.7±4.9)个月。HHS由术前39~65(41.8±1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4~100(93.5±7.9)分(P<0.001)。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均获得骨长入固定。结论采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THA治疗DDH,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的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 ~ 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5例患者17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和髋臼再次内陷.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1±4.8)分改善至(91.2±5.2)分,末次随访仍维持在(92.5±3.1)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型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疗效良好,术中操作要点是选择短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情况下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由里向外依次分层松解.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疼痛的髋臼内陷症(Otto’s disease)的疗效。[方法]15例患者接受了THA,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岁(56~70岁)。5例(33.3%)为Ⅰ度内陷,10例(66.7%)为Ⅱ度内陷。所有患者的髋臼侧均接受了自体或异体颗粒骨移植,并应用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手术前后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拍摄标准X线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4年)。Harris术前平均为45分(39~60分),术后平均为85分(70~100分)。放射学表现,术前平均股骨头内陷8.8 mm(6~18 mm),术后人工股骨头平均距Kohler’s线外移10 mm(6~13 mm)。所有患者髋臼假体没有失败及髋臼侧移植骨吸收现象。术后1年经拍片证实自体或异体移植骨均与宿主髋臼骨愈合在一起。[结论]应用自体股骨头骨或异体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治疗Otto’s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移植骨可与宿主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臼内陷技术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39例DDH患者(39髋)。记录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中心内移距离、臼杯内突率、髋关节中心高度、臼杯覆盖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臼杯松动、骨长入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 4±1. 5)年。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32~55(43. 3±15. 5)分提高到82~98(91. 2±11. 8)分;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1~5(3. 1±1. 1) cm下降到术后0~2(0. 6±0. 3) cm。术后髋关节中心高度2~3(2. 4±0. 8) cm,髋关节中心内移1~4(2. 5±0. 9) cm,臼杯内突率21%~64%(42. 3%±12. 5%),臼杯覆盖率81%~100%(96. 7%±5. 2%)。至末次随访,假体均获得骨长入性固定,未发生臼杯松动。结论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DD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非水泥髋臼假体处理髋臼内陷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疗效.[方法]从1998~2009年,共38人(46髋)伴有髋臼内陷的患者接受非骨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4髋,女12髋,平均年龄45岁.其中14髋术中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回顾分析手术技术,使用Harris、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髋关节止侧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1分,平均Charley评分由9.1分提高到15.7分.术后股骨头中心位置较术前外移、下移.所有患者髋臼组件稳定,没有出现明确的假体松动、断裂、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重吸收.[结论]使用非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的髋臼内陷,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解剖位置,短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HartofilakidisⅡ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利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20年10月,初次THA术中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24例(27髋)HartofilakidisⅡ型DDH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1例;年龄20~58岁,平均40岁。身体质量指数为19.5~35.0 kg/m^(2),平均25.0 kg/m^(2)。单髋21例,双髋3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1.1±10.0)分,单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为(19.90±6.24)mm。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X线片评估术后移植骨愈合情况、髋臼假体及移植骨覆盖率以及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情况,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为50~1 000 mL,中位数35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中骨折以及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1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表现,1例(1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103个月,中位时间4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6±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43,P=0.000);无1例需行翻修手术。术后X线片复查示髋臼假体覆盖率为91%~100%,平均97.8%;移植骨覆盖率为13%~46%,平均23.8%;移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末次随访时,移植骨均已融合,无塌陷迹象,未出现移植骨吸收、异位骨化和骨溶解,髋臼及股骨假体无明显无菌性松动表现;单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为(2.86±2.1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8,P=0.000)。结论对于HartofilakidisⅡ型DDH患者,初次THA术中若髋臼假体外侧缘≥5 mm部分未被宿主骨覆盖时,可采用自体股骨头进行结构性植骨,能获得良好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2例(18髋) 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行THA手术。男1例(2髋),女11例(16髋),年龄33~51岁(平均47.7岁)。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评估一次。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及Charnely评分,术中记录截骨及患肢延长长度,术后影像学检查对截骨面愈合情况、假体有无松动下沉及髋臼假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到,无死亡,随访时间21~46个月(平均42.3个月),1例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50±23.78)分、Charnely评分(17.36±2.01)分均较其术前(37.01±10.42)分(t=1.82, P<0.05)、12.00±1.52分(t=2.83, P<0.05)明显提高;术中截骨长度平均(2.5±0.98)cm,患肢平均延长(4.24±1.06)cm;术后X线评价无截骨面不愈合及假体下沉及松动,截骨面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较术前下降45.5 mm,术后髋臼位置良好,髋臼假体覆盖范围93.3%,具有较好初期稳定性;手术治疗优良率88.9%。结论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THA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早期临床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经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2015年因髋关节发育不良经初期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29例患者(29髋)所行单侧THA的结果。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42.00±13.85)岁(21~64)岁。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系列X线片,对临床和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后脱位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以及术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无需要翻修者。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52±51.06)个月(25~18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2.90±12.18)分(16~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66±5.16)分(76~97分)(P0.001)。26例(86.66%)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尽管既往髋臼截骨术会对后续的THA治疗造成诸多技术性困难,但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对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病例进行THA重建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仍然令人满意,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时臼杯假体安放的方法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8例(56髋)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时,部分应用髋臼内陷成形术向内或内下方加深髋臼并选择小型臼杯假体。通过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及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应用Mark髋臼四分法判断臼杯假体的实际位置。行Harris临床评分及X线检查做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Ranawat三角测量,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8.2 mm,术后为1.52 mm;术前垂直距离平均为10.26 mm,术后为5.6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k髋臼四分区中,臼杯假体位于内侧区者为46髋,其中内下区34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2.5~60.3分,术后为76.6~96.5分。无假体松动和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在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置换的髋臼重建中,应强调向内方或内下方加深髋臼,接近于真臼安放臼杯假体,以尽量恢复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选择小型臼杯假体以获得髋臼宿主骨的良好覆盖,减少髋臼植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3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3髋,女20例26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单髋17例,双髋6例。Crowe分型:Ⅱ型17例20髋,Ⅲ型6例9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9±0.8)cm,术前Harris评分为(43.6±13.8)分。术中3例4髋采用标准THA,其余患者在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6年。术后12个月X线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0.9±0.2)cm,Harris评分为(86.3±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结论CroweⅡ、Ⅲ型DDH行THA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并增加骨盆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THA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2年7月在我院采用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55例(6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测量内衬磨损率.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任何原因的臼杯、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假体明显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45例(57)髋获得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随访率为81.8%.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19±18.0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78±3.52)分,尚无假体翻修病例.聚乙烯内衬平均磨损率为(0.27±0.14)mm/年.5髋髋臼侧发生骨溶解,8髋股骨侧近端发生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总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5年以上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尚可,但存在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及骨溶解发生率,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DDH患者,THA手术时应选择新型耐摩擦界面假体.DDH患者的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可甲期发现骨溶解,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3D打印金属骨小梁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重建髋臼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12月,于5例初次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3D打印金属骨小梁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重建髋臼环形结构。男3例,女2例;年龄50~72岁,平均66岁。初次置换至翻修术时间为10~18年,平均14.4年。初次置换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3例,骨水泥型2例。髋臼骨缺损分型:PaproskyⅢA型3例、ⅢB型2例。术前Harris评分为(34.23±11.67)分。患髋旋转中心高度为(38.17±8.87)mm、水平位置为(35.62±9.12)mm。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2 min;术中出血量800~1 700 mL,平均1 100 mL。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9.82±8.70)分,较术前明显提高(t=16.991,P=0.000)。术后1周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为38~42°,平均39.4°;前倾角为13~18°,平均14.6°。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为(22.08±8.33)mm、水平位置为(29.03±6.28)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髋关节(28.62±7.73)、(27.29±4.22)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打印金属骨小梁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可重建髋臼环形结构,为髋臼杯提供稳定支撑结构,重建相对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避免医源性骨量丢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 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内陷的处理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继发性髋臼内陷症21例28髋,男12例17髋,女9例11髋;年龄26~68岁,平均56.3岁;原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6例8髋,感染4例4髋(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各2例2髋),髋臼骨折畸形愈合2例2髋;轻度髋臼内陷6髋、中度髋臼内陷12髋、重度髋臼内陷10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纯植入生物型臼杯6髋,打压植骨后直接植入生物型臼杯18髋,直接植入骨水泥杯2髋,打压植骨后骨水泥杯固定2髋。结果术后21例28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4.1)分,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5±3.3)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优22髋,良6髋,优良率100%。臼杯平均外翻角(42±3.5)°。植骨均骨性融合,无臼杯再次内陷及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屈曲增加(64.3±4.5)°,外展增加(20.5±3.5)°,内旋增加(16.5±2.5)°,外旋增加(19±2.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术前股骨头内陷3~30 mm,平均13 mm;术后股骨头内陷0~5 mm,平均2 mm。人工股骨头旋转中心外移3~28 mm,平均10.5 mm。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2—2015-0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髋)髋臼内陷症,术中采取打压植骨方法对髋臼进行重建,24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2.1~7.2)年。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显示植骨与髋臼融合满意,假体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为200°~290°(240.2±20.2)°,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91.5±4.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人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 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