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的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为偏瘫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 岁痉挛型偏瘫患儿 4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 3个疗程的运动、作业、等速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 Ashworth(MAS)量表、足底支持面积、足底压力、轨迹长、外周面积、矩形面积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AS 评分、足底压力、足底支持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矩形面积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7.89、5.87、4.98、7.81、3.56、5.67,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能降低痉挛、改善步态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人,2组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言语疗法、推拿、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增加30min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FM评分均较之前提高,且观察组的FMFM评分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2例脑性瘫痪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常规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对照组单独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精细运动功能(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能力(GMFM-66量表)、运动行为(VABS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及功能独立性(Wee FIM量表),并分析运动行为及粗大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的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动作发育商较之治疗前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的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动作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GMFM-66、VABS、BBS及Wee FIM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的GMFM-66、VABS、BBS及Wee 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的改善与其运动行为的改善有关,运动行为改善1%可使运动能力改善4%。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可通过增强患儿肌肉记忆与感觉记忆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且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行为与运动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可作为后续研究的切入点,以进一步强化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方法,由振动平台产生机械刺激通过脚底向全身传递,进而引起患者生理功能的改变。近期全身振动训练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发现全身振动训练对脑瘫儿童康复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全身振动训练对脑瘫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刘欣欣 《中国校医》2020,34(2):124-125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就诊于本院的104例脑瘫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联合行运动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及神经智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为(37.82±9.04)分,高于对照组的(34.37±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发育商评分为(80.45±9.84)分,高于对照组的(68.47±1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与神经智力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干预效果,分析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医院康复科2018年2月一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95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运动疗法等早期综合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情景式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2.
全身运动评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脑瘫儿童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eneral movements assessment, GM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在脑瘫预测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出院后在新生儿科和康复中心进行随访的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每例记录GMs,并行BAEP检查,根据2005年发布的国际脑瘫诊断定义至少在1周岁以上时在临床上进行脑瘫的诊断,作为严重异常的神经学发育结局。统计分析各方法对脑瘫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共随访27名高危新生儿,其中8例运动结局为脑瘫。GMs预测脑瘫敏感度87.5%,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70.0%,阴性预测值94.1%;BAEP预测脑瘫敏感度75.0%,特异度36.8%,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77.7%,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听阈增高及潜伏期延长。 【结论】 GMs对后期神经发育结局能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尤其对于脑瘫的预测价值相当高,综合运用GMs、BAEP能较全面反应患儿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儿的GM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GM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研究高危儿童早期全身运动评估(general movements assessment,GMs)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表现,分析GMs在脑瘫预测中的运用价值以及脑电图在高危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2011年12月31日满1周岁、且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进行随访的高危儿童,回顾性查找其出生后0~6月内GMs和EEG检查结果,同时具备两项检查的儿童纳入本研究。统计分析GMs对脑瘫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同发育结局儿童中EEG的比较。结果 共纳入62例患儿,28例运动结局为脑瘫,11例为运动发育迟缓,23例为正常。GMs预测脑瘫敏感度96.4%,特异度73.9%,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94.4%;脑瘫儿童GMs异常率为96.4%,与运动发育迟缓儿童GMs异常率(63.6%)和运动发育正常儿童中GMs异常率(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儿童EEG异常率分别为78.6%、8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运动发育正常儿童中EEG异常率(53.3%)(P<0.05);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尖波、尖慢波发放,高电压及基本活动慢。 结论 GMs能有效地早期预测脑瘫,综合运用GMs、EEG能较全面反应患儿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颅脑MRI和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对于极早产儿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68例在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和康复科就诊和随访的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在纠正胎龄足月时进行颅脑MRI检查以评估大脑白质发育情况,纠正月龄1月和3月时进行两次GMs质量评估,纠正月龄12月时通过临床诊断及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明确其运动发育结局,分析3次评估与运动发育结局的相关性,并分析颅脑MRI和GMs质量评估对预测不良发育结局和脑瘫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颅脑MRI和GMs质量评估与运动发育结局具有相关性,其中颅脑MRI对运动发育结局预测的准确性最高,其特异性为98.1%,但是其敏感性很低(43.8%)。另一方面,GMs质量评估预测运动发育结局的敏感性很高,而其特异性相对较低。此外两种方法对脑瘫的预测敏感性较高。结论 神经影像学(MRI)和功能性评估在对于预测极早产儿运动发育结局上有很强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直接法和录像法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GMs)质量评估的直接法和录像法的信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本院进行神经发育随访的高危新生儿和小婴儿,采用GMs录像评估法(简称录像法)和GMs直接评估法(简称直接法)进行GMs质量评估,分析录像法和直接法的信度。【结果】录像法评估者间信度ICC值为0.78~0.83,录像法重测信度为0.68~0.90,直接法评估者间信度为0.78~0.85,直接法和录像法的重测信度为0.87~0.90(P<0.05)。【结论】GMs质量评估的录像法和直接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临床上引入直接法,并和录像法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发挥GMs质量评估的简便快速的优势,适于在我国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GMs)评估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运动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66例在康复科随访的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全身运动评估,在纠正月龄12月龄以后根据临床诊断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确定其运动发育结局。计算全身运动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全身运动评估对于异常运动发育结局(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预测效度为敏感性100%、特异性98.3%,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全身运动评估对于脑瘫的预测效度为敏感性100%、特异性92.1%,阳性预测值37.5%,阴性预测值100%。 【结论】 GMs评估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运动发育结局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作为新型神经运动评估手段,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随访具有重要意义,适合在我国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量系统评价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身振动训练干预后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M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meta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对女性人群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以“振动训练”、“全身振动”、“骨密度”、“女性”、“Whole-body vibration”、“Bone mineral density”、“Woman”、“Female”为中英文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以及OVID数据库,共纳入20篇国内外文献。结果 全身振动对中青年女性的腰椎BMD影响的WMD=0.00,95%CI(-0.02~0.02),Z=0.03,P=0.98;对股骨颈BMD影响的WMD=-0.01,95%CI(-0.04~0.01),Z=1.07,P=0.28,全身振动对中青年女性的骨密度影响效果不明显。全身振动对绝经后老年女性的腰椎BMD影响的WMD=-0.01,95%CI(-0.02~-0.01),Z=5.27,P<0.000 01;对股骨颈BMD影响的WMD=-0.01,95%CI(-0.02~-0.01),Z=6.42,P<0.000 01,全身振动对绝经后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具有显著的提高效果。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对于绝经后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提升效果十分明显,但对于中青年女性骨密度则没有明显的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20.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是目前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已被国内外康复和研究机构广泛用于脑瘫患儿的评估、治疗和研究,本文就GMFCS在儿童康复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便于GMFCS在脑瘫的评估和干预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