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家庭养育环境与1~3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婴幼儿早期屏幕暴露及构建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于武昌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随访的208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屏幕暴露调查问卷及“城市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1~3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及家庭养育环境等现况,由儿科保健医生指导调查对象的父母或抚养人现场完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06份,其中男110人(53.4%),女96人(46.6%),儿童平均月龄(26.09±6.21)个月,57.28%的儿童暴露2种以上类型屏幕产品,暴露电子屏幕的儿童平均17.4月龄。婴幼儿性别(Z=4.164)、年龄(H=10.619)、是否为独生子女(Z=6.190)、是否拥有独立电子设备(Z=8.820)、母亲文化程度(H=6.697)、父亲文化程度(H=9.155)、家庭养育环境(H=6.920)对于婴幼儿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视屏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1~3岁儿童屏幕暴露较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上海市城区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现状及不同抚养方式下家庭养育环境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上海市城区在园学龄前儿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家幼儿园657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不良环境检出率均较其他省市低;隔代抚养儿童在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总分等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亲代抚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家庭结构、隔代抚养、父亲角色缺失、家庭年收入、父母工作状态、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早餐频率,父母的体重状态等。结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体优于国内其他省市,但在环境/气氛、忽视/干涉/惩罚等方面相对欠缺。亲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优于隔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婴儿期的合理喂养及辅食添加直接影响儿童体格发育、身体健康,为了解目前本地段婴儿辅食添加状况,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于2003年1~12月对800名0~12个月婴儿的父母进行了婴儿辅食添加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参加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的0~12个月婴儿家长800名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曾在本院保健部家长学校接受过辅食添加知识培训的母亲400名;对照组为未接受过辅食添加知识培训的母亲400名。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0~12个月婴儿喂养状况回顾性调查表,包括婴儿一般…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城区儿童忽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区8所幼儿园1 048名3~5岁儿童的家长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哈尔滨市3~5岁城区儿童总忽视率为34.9%,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4,P<0.05);忽视总分和忽视度分别为92.1,33.7,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18,P<0.05);男、女忽视率分别为33.7%和36.3%(χ2=0.637,P>0.05),忽视总分和忽视度男童分别为93.8,34.4,女童分别为90.4,33.1,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儿童忽视的危险因素有家庭气氛、养育者的气质类型及近1 a孩子主要与谁一起生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受到忽视的因素有家庭氛围、近1 a孩子主要与谁一起生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忽视度的因素有家庭氛围、养育者的气质类型。结论哈尔滨市城区3~5岁儿童忽视率较高,应重视家庭气氛、养育者气质等方面对儿童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婴儿辅食添加现状,分析辅食添加早晚与婴儿相关疾病发病情况的关系,为开展儿童保健及婴儿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08年1~12月期间来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0岁维吾尔族婴儿598人,汉族婴儿2869人,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结果维族婴儿0月~首次添加辅食率为57.19%,汉族为31.20%,0~2个月的维族婴儿添加辅食率大于同龄汉族婴儿(χ2=18.26,P<0.05);维汉族婴儿首次添加辅食均以水和乳类为主,且维族婴儿首次添加淀粉类食物早于汉族;0~6个月和10~12个月的维族婴儿人均发病次数均高于汉族婴儿,7~9个月的汉族婴儿人均发病次数略高于维族婴儿,1岁之内的总人均发病次数维族婴儿高于汉族婴儿(T=2.134,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维汉族父母都存在添加辅食过早的现象,1岁内婴儿人均发病次数维族高于汉族,应对婴儿父母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尤其对维族父母加强添加辅食知识的宣传,纠正辅食添加中的一些误区,促进婴儿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的养育压力及父母与儿童的日常活动对早期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以430名6月龄的婴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养育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PSI)、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活动问卷、幼儿气质行为评定量表(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s,IBQ)对父母的养育压力、父母与儿童的日常活动及婴儿气质进行调查。结果:母亲的养育压力与婴儿的积极情绪及活动性具有相关性,而父亲的养育压力中只有亲子互动失调与婴儿气质维度中的情绪和活动性有关。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与婴儿气质各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但是父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与婴儿气质的各个维度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在婴儿与父母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日常活动相对于父亲而言会更多地影响早期婴儿的气质,而且父母的养育压力均会影响到婴儿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散居2~3岁幼儿养育现状、母亲生活质量及幼儿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促进母子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制家庭一般情况问卷、母亲生活质量量表(QOL)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徐汇区散居2~3岁幼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祖父母参与养育比例占79.9%,父母和祖父母共同养育类型中母亲生活质量问卷的身体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最高(P<0.05),同时当祖父母与母亲在育儿意见上一致时母亲各领域QOL得分都最高(P<0.01),儿童行为问题更少,亲社会行为得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家庭年收入越高、祖父母照顾孩子时间越长、提供帮助越大对祖父母及父亲的育儿方式越满意,母亲的QOL得分就越高,以及妈妈QOL得分对孩子各个领域的SDQ得分以及总分都有影响,且以女孩更为明显。结论 祖父母与父母共同养育孩子仍是我国目前育儿的主要模式,祖父母参与养育、且养育者在养育方式上的互相认同有利于提升母亲生活质量,而母亲的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我们应为家庭育儿提供科学指导及方法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了解2009年北京市4~12月龄婴儿喂养现状,为婴儿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城区和郊区分别抽取431名和469名4~12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婴儿的基本情况、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北京市城区婴儿辅食添加率为94.9%,郊区为92.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辅食添加率也增加.除了奶类外,10%左右的婴儿在4月龄前就开始添加辅食,5%左右的婴儿在8个月后才开始添加辅食.与《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及0~6岁儿童膳食指南》相比,各年龄段婴儿辅食添加量的达标率不高,其中水果的达标率较高,分别为37.3%、60.6%和67.2%.达标率相对较低的是肉类和蛋类.结论 目前,北京市婴儿的喂养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多动症儿童父母育儿压力情况,为识别其育儿压力,指导其科学养育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确诊的225例多动症儿童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PSI-SF)评估父母育儿压力,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评估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类教养方式下的多动症儿童父母的育儿压力。结果四类教养方式在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维度及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育儿压力,在有多动症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要采取正确养育方式育儿,可以促进多动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婴儿辅食添加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合肥市婴儿辅食添加状况.[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婴儿母亲120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婴儿辅食添加率:婴儿小于4个月、4~6个月、大于6个月开始添加一种及以上辅食的为26.7%、61.7%、6.7%,未添加任何辅食的为5.0%;婴儿母亲对6种辅食的添加尚缺乏科学性(P<0.005).[结论]目前婴儿辅食添加还存在一些问题,儿童保健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婴儿辅食添加知识的宣传,对添加辅食的年龄、次数及种类都应系统地、正确地进行指导,使母亲能够科学地、合理地为婴儿添加各种辅食.  相似文献   

13.
曹春兰  张晓萍  文红  李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61-2662
目的:为了解婴儿辅食添加过程中喂养行为是否合理,特别是父母不同文化素质对婴儿喂养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进行辅食添加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组更注意婴儿喂养环境的优化,在喂养过程中父母较高组实施合理行为的好于文化程度低组,而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家长们普遍缺乏给婴儿示范及与婴儿进行目光交流等的适宜行为。结论:重视婴儿喂养中的行为问题,尤其关注父母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发育水平、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济南市188名婴幼儿分别在3月龄、12月龄行《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测评,2岁行《12~36月龄儿童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和《0~6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测评,分析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水平和情绪社会性发展间的关系。结果 3月龄家庭养育环境总分、感知/认知、人际互动/喂养因素和12月龄语言/认知因素与儿童2岁DQ及大部分能区得分呈正相关;12月龄社会适应/自理因素与2岁语言发育呈正相关。3月龄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与2岁时外显行为、失调域得分呈负相关。12月龄时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社会适应/自理、忽视/惩罚因素与外显行为域、失调域呈负相关,所有养育环境因素均与社会能力域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育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均有显著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儿童早期发育和情绪社会性发展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Housebound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为改善其照顾负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对唐山市社区Housebound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和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进行调查。结果:Housebound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为(32.60±20.94)分,处于中等水平;积极应对与照顾负担总分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与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与照顾分担总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老年人关系、婚姻、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情况、照顾老年人时间、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结论:Hoiiseboimd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感知的照顾负担呈中等水平,社区工作之中应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社会支持,使其照顾负担感知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照顾者预防儿童哮喘发作健康信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杭州市临平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29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照顾者预防儿童哮喘发作健康信念问卷、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Pearson相关分析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与哮喘发作健康信念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预防儿童哮喘发作健康信念影响因素。结果 294例哮喘患儿照顾者预防儿童哮喘发作健康信念得分为(129.31±19.51)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74.15±17.02)分;不同患儿年龄、住院次数、哮喘控制水平、照顾者学历、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哮喘发作健康信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哮喘发作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学历、疾病不确定感、家庭人均收入及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患儿主要照顾者哮喘发作健康信念的主要影响因素(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精神和行为状况的家庭养育方面的因素。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高唐县抽取8个幼儿园共73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问卷和SDQ量表进行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以及精神和行为状况的测评;利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1份,量表得分均值为(17.6371±5.022),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精神和行为状况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养育负担、监护人对子女体罚的应用以及监护人对抚养子女的信心。结论: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的众多方面会对其精神和行为状况造成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养育教育,改善儿童家庭养育情况促进学龄前儿童精神行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3个省份的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流行状况并分析睡眠状况与偶测高血压的关联。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于湖北、安徽、江苏3省份抽取11个城市109所幼儿园的24 84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对象基本情况, 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收集对象睡眠状况资料, 对对象进行体格检查, 现场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比较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偶测高血压检出率的关联情况。结果 24 842名儿童的年龄为(4.4±1.0)岁, 其中男童12 729名(51.2%), 偶测高血压检出率为31.8%(7 907例)。不同性别、年龄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学龄前儿童偶测高血压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眠不足10 h儿童偶测高血压检出率高于睡眠充足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吸烟史和体质等因素后, 与对应参考组相比, 睡眠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基层医生提供预防贫血的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以6~36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355份。对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结果宝安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的总体发生率为19.2%。6~12月龄婴儿贫血的发生率最高(23.3%),其次是13~24月龄的幼儿(9.1%),25~36月龄的幼儿贫血发生率最低(7.1%)。随着年龄的增长,贫血发生的风险逐渐降低。首次添加辅食时,相对于添加强化铁米粉,添加其他辅食的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贫血。相对于父母为主要照顾者的婴幼儿,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要照顾者的婴幼儿不容易发生贫血。结论宝安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的发生率低于国际报道水平,但高于上海浦东地区。6~12月龄是婴幼儿发生贫血的高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贫血的发生率降低。不科学添加辅食容易造成婴幼儿贫血,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要照顾者的婴幼儿不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辈抚养人与婴儿进食情况及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500名2019年6—12月期间依次于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 6月龄且12月龄婴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按照婴儿的主要抚养人分为祖辈养育组及父母养育组。比较两组婴儿的养育方式、体重、身长、头围和膳食情况。结果父母养育组在6个维度中得分均比祖辈养育组低,且两组的养育方式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祖)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和潜在疾病状态等6个维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养育组在体重、身长均比祖辈养育组的高,且两组的体重、身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养育组在婴儿摄入的食物种类,能量、奶类、肉类、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均比祖辈养育组的高,而谷物摄入量比祖辈养育组的低,且两组婴儿在摄入的食物种类,以及能量、奶类、谷物、肉类、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进一步研究祖辈养育的主要问题和态度,分析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培训指导,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