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的相关临床问题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其康复治疗营造更有利的家庭环境。 【方法】 对34例孤独症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Gesell发育商测试、孤独症行为检核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及社会生活能力(S-M)评估。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述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 【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ABC分值高于对照组,Gesell及S-M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孤独症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儿童发育商与父母的SCL-90抑郁因子呈负相关, ABC得分与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等呈正相关。 【结论】 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及发育落后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应加强父母心理干预,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了解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以及可能导致每天视屏时间>2h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市城区7所幼儿园的2 531名在园儿童进行身高及体重的测量,并填写家长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信息、出生结局和视屏时间等内容,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h的比例分别为19.3%,39.3%和28.2%.以儿童3岁年龄组,儿童体重正常,父母年龄≥35岁,父母BMI为18.5~ 23.9 kg/m2,父母本科及以上学历,独生子女分别作为参照组,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表明,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3)和本科以下学历(OR=2.15)是周一至周五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儿童4~6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53,1.88,1.95)、儿童肥胖(OR=1.34)、父亲年龄<35岁(OR=1.30)、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2)、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37,1.90)以及非独生子女(OR=1.32)是周末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父亲年龄<35岁(OR=1.44)、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43)和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27,2.10)是一周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年龄、肥胖状况、父亲年龄、母亲现在BMI、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遭受家长躯体情感暴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儿童暴力伤害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3—10月选择唐山市3所特教机构的221名ASD儿童,同时方便选取市区和农村各2所幼儿园的395名非ASD儿童进行线上及现场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暴力行为调查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收集调查对象遭受暴力、孤独症严重程度、养育人抑郁状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法、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近1年内,81.9%的ASD儿童和72.9%的非ASD儿童遭受过暴力,ASD儿童躯体、情感暴力报告率分别为74.2%和73.8%,非ASD儿童分别为58.7%和65.8%,两组儿童躯体、情感及总暴力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0,95%CI=1.12~2.60)、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OR=2.43,95%CI=1.45~4.08)、养育人抑郁程度重(O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看手机、玩平板电脑的时间与儿童的睡眠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整群抽取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5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视屏时间、睡眠习惯和睡眠情况及人口统计学信息等,分析不同视屏时间对各类不同睡眠行为问题的作用大小。结果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2.07±1.18)h,42.4%的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2 h。男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2.16±1.22)h/d,高于女童的平均视屏时间[(1.94±1.11)h/d](t=3.98,P0.001)。儿童每日平均视屏时间与其寝习惯不良、异态睡眠、睡眠节律紊乱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正相关。不同视屏时间对儿童睡眠行为问题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相对于视屏时间2 h/d的儿童,就寝习惯不良(OR=1.29,95%CI=1.07~1.57)、异态睡眠(OR=1.33,95%CI=1.09~1.62)、睡眠节律紊乱(OR=1.27,95%CI=1.05~1.54)等睡眠问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比例较高,每日视屏时间过长不仅影响儿童睡眠习惯,而且会导致异态睡眠、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小学生网课及视屏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视屏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广州市、湛江市、中山市共5 266名6~12岁小学生家长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各年级学生网课和视屏行为现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小学生学习日和周末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检出率分别为42.2%和55.2%;与非疫情的学期相比,娱乐型视屏时间在学习日和周末分别增长了40.31和33.07 min/d。各年级小学生平均单节网课时长为(26.07±9.62)min,单日网课时长为(110.41±51.98)min。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是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与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较高的儿童相比,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中等(学习日: OR=1.27,周末: OR=1.40)和较低(学习日: OR=1.86,周末: OR=1.84)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P值均 < 0.05);相较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较高的儿童,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中等和较低儿童学习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1.61,1.32,P值均 < 0.05);父母娱乐型视屏时间≥2 h/d较 < 2 h/d易使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增加(学习日: OR=3.09,周末: OR=2.81,P值均 < 0.05);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 < 1 h/d(学习日: OR=1.31)相较于≥1 h/d,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间1~2 h/d(学习日: OR=2.65,周末: OR=2.65)、≥2 h/d(学习日: OR=4.05,周末: OR=5.24)相较于 < 1 h/d也增加了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P值均 < 0.05)。  结论  疫情期间,广东省儿童视屏时间水平较高,需加强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后儿童的行为监测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孔玲莉  王世佳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483-1485
目的 对淮安市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且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180例孤独症患儿的父亲或母亲为病例组,同时按照1∶2匹配的原则,选取与孤独症患儿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相同的360例健康儿童父亲或母亲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分析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生活质量的因素。 结果 ⑴ 共调查孤独症病例儿童家长180例,其中父亲42例,母亲138例,病例组家长年龄30以上所占比例大于对照组(χ2=41.37,P<0.05),没有工作的家长比例高于对照组(χ2=72.960,P<0.05),家庭月收入低于对照组(χ2=95.514,P<0.05);⑵ 病例组家长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⑶ 病例组家长生活质量调查中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四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⑷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有工作(OR=2.125)、文化程度高(OR=1.936)及家庭月收入高(OR=2.014)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提高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关注,必要时对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心理干预,改善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经济压力,提高孤独症儿童父母生活质量,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积极康复。  相似文献   

7.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8.
探讨婴幼儿期视屏接触时间与孤独症样行为的关联,为探索孤独症水平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调查深圳市龙华区22 586名幼儿园儿童的主要养育者,用自编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变量、视屏接触时间,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估孤独症样行为,分析婴幼儿过早接触视屏对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结果 婴幼儿期电视和新一代电子产品的视屏接触时间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1~<2,2~3岁电视视屏0 h/d的比例分别为60.1%,35.0%,20.2%,新一代电子产品视屏0 h/d的比例分别为74.0%,52.6%,26.8%.儿童ABC量表阳性率为5.3%,男性(6.0%)比女性(4.4%)高[OR值(95% CI)为1.37(1.23~1.54)].各年龄段电视和新一代电子产品的视屏接触时间均与孤独症样行为有相关性(P<0.05).1岁内中高视屏组,2~3岁保持中高视屏接触时间、逐渐增加视屏接触时间与2~3岁无视屏组相比,孤独症样行为的风险更高且视屏接触时间越长风险越大(电视视屏组OR值分别为2.14,2.77;亲子一代电子产品视屏组OR值分别为2.48,2.81,P值均<0.05).0~3岁每日观看视屏≥1,<1 h/d组与无视屏组相比,电视视屏的OR值分别为2.45,2.01,新一代电子产品视屏的OR值分别为2.33,2.01(P值均<0.05).0~3岁单次视屏接触时间越长孤独症样行为的风险越大,≥1h/次、0.5~<1 h/次、15~30min/次与<15 min/次相比,OR值分别为2.50,1.79,1.47(P值均<0.05).结论 婴幼儿期过早接触视屏、每日观看视屏总时间过多、单次视屏接触时间过长均可能增加孤独症样行为.2岁内的婴幼儿不宜每天视屏,2~3岁应控制视屏总时间<0.5 h/d且单次视屏<15 min.  相似文献   

9.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视屏时间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共收集完整父母问卷1 269份,调查儿童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及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价儿童执行功能指标:行为管理指数(BRI)、元认知功能指数(MI)和总执行功能复合分(GEC),同时开展体格发育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视屏时间与EF各指标的关联.结果 父母报告幼儿期与学龄前期平均视屏时间1~<2 h/d的比例分别为13.1%和24.5%,≥2 h/d的比例分别为4.3%和8.4%.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报告率分别为15.6%和7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幼儿期,相对于无视屏暴露组,视屏时间为<0.5,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增高(OR值分别为1.880,1.894,2.125,3.110,P值均<0.05);视屏时间为0.5~<1和≥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776,2.344,P值均<0.05).在学龄前期,相对于视屏时间<0.5 h/d组,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828,2.304,2.293,P值均<0.05);视屏时间1~<2 h/d组儿童MI T得分增加(OR=2.036,P<0.05);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640,2.304和2.109,P值均<0.05).学龄期视屏时间对EF各指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期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普遍存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视屏时间超过0.5 h/d与行为管理、元认知和总执行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随访数据探讨学龄前儿童园外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及睡眠时间不充分的可变决定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9月对4所幼儿园的819名学龄前儿童(3~6岁)父母/监护人进行了1年随访调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园外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及母亲/家庭相关因素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调整了相关因素之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视屏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与其自身的基线水平密切相关(χ2=4.68、19.74、8.74,P<0.05);并且,基线母亲视屏时间(OR=2.01,95%CI:1.36~2.99)、屏幕可及性好(OR=1.62,95%CI:1.14~2.31)与学龄前儿童随访视屏时间超标有关;基线母亲户外活动不足(OR=2.17,95%CI:1.48~3.18)、户外活动场所较少(OR=1.55,95%CI:1.11~2.17)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不足有关;基线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OR=1.42,95%CI:1.01~1.99)、非母亲照护者(O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诊疗中相关问题及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差异,为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部分参考。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235例学龄前ASD儿童按年龄段分为18~36月龄组(组1)98例,37~72月龄组(组2)137例,分别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两组儿童诊疗中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母亲进行心理健康的评定。结果 比较首诊主诉症状,两组ASD儿童家长均关注语言问题或以语言落后为主诉就诊,组2 较组1更多关注到社会交往障碍及行为异常(P<0.05);两组家长均把“语言进步”作为治疗首要目标,其次为行为改善(包括会理人、看人、刻板动作减少、听话好带等)(P>0.05);其它诸如:家庭如何开展训练、是否能上幼儿园及上学、病因及生第二胎患病几率、训练费用、是否成为特才、训练时间长短等,比较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家长的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文献中正常健康儿童父母的SCL-90得分(P<0.05);各因子分中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组2高于组1(P<0.05)。结论 语言障碍或进步仍然是本地区学龄前期ASD儿童家长在诊疗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不同年龄段的ASD儿童诊疗及母亲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时间,应当关注相关家庭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为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家庭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招募就读于普通小学的6~10岁ASD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儿童各98名。采用父母行为问卷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父母养育方式和睡眠问题发生情况,评估ASD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指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两组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的周末睡眠时间低于TD儿童[(9.1±0.7)(9.5±0.8)h,P<0.01],入睡潜伏期延长问题得分高于TD儿童[(1.8±0.7)(1.5±0.7),P<0.01],两组在总的睡眠问题和各类问题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父母支持/参与的养育方式得分与睡眠问题总分(β=-2.68,95%CI=-4.88~-0.47)、就寝阻抗得分(β=-1.65, 95%CI=-2.54~-0.77)和睡眠焦虑...  相似文献   

18.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视屏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3年9-10月随机从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中各抽取2个区,每区随机抽取2所高中、2所初中,共对6个区24所学校1 12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调查前1周平均视屏时间为(1.44±1.50)h/d,视屏时间过长比例为20.5%.其中男生平均视屏时间为(1.60± 1.73) h/d,高于女性(1.37± 1.23) h/d(P<0.05),男性视屏时间过长率为23.2%,高于女生1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和父母交流少(OR=1.975)、习惯使用网络交流(OR=1.258)、在网络上更被认同(OR=1.218)、习惯上网搜索答案(DR=1.293)是视屏时间长的危险因素;自感被同学理解(OR=0.824)、父母限制视屏时间(OR=0.791)为视屏时间长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电子屏幕设备在中学生中使用较多.中学生视屏时间受到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减少视屏时间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彭浩  程飞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749-1752
了解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状况以及与家庭行为因素的关联,为特困地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河南省政府认定的连片特困地区10个县共抽取6 020名留守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教师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指标及自编问卷的调查.结果 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5%,1.6%,女生为7.2%,1.1%;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5%,1.6%,初中生为5.1%,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留守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视屏时间>2 h/d(OR=1.19)、睡眠时间不足(OR=1.58)、每周早餐不规律(OR=1.59)、喜食甜食(OR=1.86)、饮用含糖饮料(OR=1.65)、每周吃快餐(OR=1.38);与留守小学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睡眠时间不足(OR=1.68)、每周早餐不规律(OR=1.75)、喜食甜食(OR=1.51)、饮用含糖饮料(OR=1.31)、每周吃快餐(OR=1.11);与留守初中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抚养人肥胖(OR=1.27)、视屏时间>2 h/d(OR=1.14)、每周早餐不规律(OR=1.49)、喜食甜食(OR=1.43)、饮用含糖饮料(OR=1.73)、每周吃快餐(OR=1.21);与留守初中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抚养人肥胖(OR=1.21)、喜食甜食(OR=1.49).结论 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与家庭行为因素存在关联.应针对家庭行为因素予以针对性的干预,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压力和情绪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父母压力指数量表(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孤独症患儿父母进行评定;采用PSI、SDS和SAS量表对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 【结果】 1)孤独症患儿父母PS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0.000);2)患儿父、母亲SDS和SAS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 0.000)。患儿母亲SDS和SAS分均高于患儿父亲得分(P=0.000),患儿母亲抑郁发生率高于父亲(P=0.000);3)患儿父母的压力与患儿症状严重度正相关(P<0.01);4)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ABC量表分、孤独症患儿母亲的焦虑以及患儿年龄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解释了总变异的54.9%。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承受着较高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孤独症患儿母亲比患儿父亲及正常儿童父母更易发生抑郁,患儿行为问题是父母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