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饮水与儿童能量摄入及肥胖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1998—2021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英文数据库PubMed等。检索词为“学龄前儿童、婴儿、幼儿、学龄儿童、少年、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重、BMI、体脂率、足量饮水、水摄入量、水排水量、喝水和饮水量”,再参考WHO的GRADE证据质量评价方法和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质量评价标准对RCT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经过文献筛选,共有4篇文献纳入本次系统评价,其中1篇表明饮水可增加静息能量消耗;1篇研究表明饮水能够减轻体重;1篇研究表明饮水能够降低BMI;1篇表明饮水不能降低超重肥胖发生率,但能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结论 首选摄入白水可能有助于减少儿童青少年总能量的摄入、降低体重和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评价食品广告对儿童肥胖发生的影响,为中国儿童肥胖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8个中外文献数据库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献,2016年及之后的高质量系统评价研究文献直接采纳,2016年之前的高质量系统评价文献与之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合并后分析。  结果  共13篇文献被纳入综合评价,包括系统综述、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横断面研究。儿童接触食品广告暴露,可增加其能量摄入。食品电视广告可影响儿童食物选择,增加儿童对甜食、含糖饮料等不健康食品的选择。儿童接触不健康食品广告,可增加其肥胖发生风险。  结论  规范儿童食品广告播放,有利于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合评价小区建成环境、食品快餐店分布等社会建成环境对儿童肥胖发生的影响, 为中国儿童肥胖防控策略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8个中外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献,2016年及之后的高质量系统评价研究文献直接采纳,2016年之前的高质量系统评价文献与之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合并后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系统综述、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横断面研究。居住区域附近步行适宜性高,可增加儿童身体活动水平,降低其肥胖发生风险。周边快餐类食品售卖环境,增加肥胖发生风险;而大型超市或健康食品售卖环境,可降低其肥胖发生风险。  结论  提高居住区域步行适宜性、降低不健康快餐售卖密度,有利于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索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综合分析评价含糖饮料征税对儿童肥胖发生的影响,为中国儿童肥胖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8个中外文献数据库检索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2016年及之后的高质量系统评价研究文献直接采纳,2016年之前的高质量系统评价文献与之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合并后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包括5项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研究、1项队列研究和6项横断面研究。综合分析表明,若对含糖饮料征税低于5%,对儿童肥胖预防效果较小甚至没有效果;若对含糖饮料征税增加至20%,对儿童肥胖的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采取含糖饮料税收政策,具有一定净效益。  结论  对含糖饮料征税有利于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社区食物环境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循证证据。  方法  检索1998—202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英文数据库为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  结果  经过文献筛选,共有8篇英文文献纳入本次系统评价,包括3项队列研究和5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或学校周边社区的食品商店/餐厅类型、数量、距离、食物价格等与儿童体重、腰围及肥胖风险有关。其中快餐店、便利店、杂货店的数量与儿童肥胖高风险有关,超市、自由市场的数量与儿童肥胖低风险有关。  结论  社区食物环境与儿童肥胖可能有关,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设计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外就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州市1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2 20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生家庭在外就餐≥1次/周者占53.99%。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家庭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外就餐(OR = 1.45,95% CI:1.18~1.78,P<0.001)。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家庭相比,收入高的家庭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 000~9 999元:OR = 1.60,95% CI:1.21~2.13,P = 0.001;≥10 000元:OR = 2.22,95% CI:1.68~2.94,P<0.001)。类似,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相比,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家庭有更高的在外就餐可能性(OR = 1.87,95% CI:1.44~2.43,P<0.001)。而中等营养知识得分的家长较得分高的家长有减少带孩子外出就餐的倾向(OR = 0.75,95% CI:0.59~0.95,P = 0.016)。此外,家庭在外就餐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 = 1.31,95% CI:1.03~1.67,P = 0.032)。结论 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和营养知识水平是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家庭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抽样调查选取北京市公立一级一类全日制幼儿园3~6岁儿童1550名,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追踪调查4个月在外就餐情况,计算在外就餐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分析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单餐摄入的能量均低于RNI水平,男童仅达到RNI的(53.36±12.68)%,女童为RNI的(64.81±16.28)%,较大年龄的儿童能量摄入逐步接近RNI水平。从饮食结构看,谷薯类、蔬菜以及蛋白质摄入量与BMI呈负相关关系,而油脂摄入、脂肪产热比、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于男童而言,3~4岁谷薯类摄入、脂肪产热比及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以及5~6岁谷薯类摄入、蔬菜类摄入,6~7岁脂肪产热比与BMI的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女童而言,3~4岁油脂摄入,4~5岁油脂摄入和脂肪产热比,5~6岁肉蛋禽鱼类摄入、油脂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热比,6~7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与BMI的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发生率密切相关,正确的饮食指导对于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态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15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营养认知的调查,采用Logistic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频率与其体型(超重或肥胖)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多数喜欢在外就餐(852/1430,59.6%),在外就餐时父母多数喜欢为孩子搭配饮食(994/1498,66.4%),但多数父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儿童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199/1498,80.0%)或没有带孩子参加相关的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330/1498,88.8%)。在外就餐选择中餐的家庭高达49.6%,选择西餐的较少(5.9%)。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在外就餐频率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个项目省12个区县中,按照大、中、小餐馆规模,每个项目点随机选取16家中餐馆,每个餐馆随机访问20名18-65岁就餐者(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就餐者的基本信息、在外就餐情况,并记录自报近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根据成人BMI分类标准,BMI≥24.0判定为超重肥胖。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在外就餐频率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312名调查对象,49.76%的就餐者过去1个月每周在外就餐超过1次,就餐者超重肥胖的比例为33.27%。控制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职业和婚姻状况后,与过去1个月无在外就餐者相比,男性每周在外就餐3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前者的1.553倍;女性在外就餐的频率为每周不超过1次、每周1~2 d和每周3 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49倍、1.603倍和2.2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就餐增大了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男性仅在高频率在外就餐时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索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自1998年至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 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68篇,其中中文8篇、英文160篇。采纳2012年至2020年5篇系统综述,3篇队列研究和1篇横断面研究,共9篇文章作为该次研究的主要证据。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危险,并且纯母乳喂养的效果大于混合喂养。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和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的风险呈剂量效应,即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降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的效果越显著。结论 纯母乳喂养大于4个月可有效降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经常选择在外就餐。不仅仅是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的儿童、青少年和农村居民的比例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家外制售的食物能量密度高,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蛋白质、胆固醇、添加糖、钠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高,隐含了诸多不利于健康的膳食营养风险因素。在外就餐时会不自觉地进食过量,选择食物较为随意不够理性,由于社交的需要,伴随在外就餐的饮酒行为也更为频繁。因此,经常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高。本文就在外就餐行为与超重、肥胖及其相关指标(BMI、体脂、体重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情况,初步探索适合在外就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方法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较高,蔬菜类摄入适宜,水果、奶类、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不足;午餐能量摄入不足,谷薯类和豆类摄入较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晚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较高。干预后,调查人群午餐能量摄入增加,豆类、水果、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增加,脂肪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晚餐能量摄入减少,豆类、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减少,各类营养素摄入减少。结论天津市部分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干预后膳食结构得到改善。应加强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其在外合理就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在饮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外就餐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在外就餐的膳食结构普遍存在高能量、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等问题,这增加了超重、肥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积极探索并研究开发适合的营养评价工具,对在外就餐的饮食进行营养评价和科学指导,预防摄入过量或营养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郊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情况,并分析其与在外就餐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7年5—9月参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社区队列基线调查的成年人群为研究对象,询问其在外就餐(在餐馆、饭店就餐,包括外卖点单)情况,并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进行脂肪肝的筛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及脂肪肝的关系。

结果

纳入分析的6 608人中,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41.65%、14.71%和38.29%。经过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是超重、肥胖和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在外就餐频率>1次·周-1与≤1次·月-1相比,肥胖患病率上升了1.44倍 (P=0.006),超重或者肥胖的患病率上升了1.35倍(P=0.005),脂肪肝患病率上升了1.36倍(P=0.008)。

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某社区超重率、肥胖率和脂肪肝的检出率均较高,而在外就餐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居民减少在外就餐次数,选择合理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