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特征与脑灰质体积的潜在关联,为ASD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西安市ASD诊疗机构就诊或康复的40名ASD和在西安市多所幼儿园公开招募的16名正常发育(TD)儿童,采用感觉讯息处理及自我调节功能检查表评估感觉特征,采用3D TIWI采集脑结构图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脑灰质体积。将感觉特征和脑灰质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感觉特征与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的听觉、视觉、触觉、感觉讯息处理功能及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不足得分均低于TD组(Z/t值分别为-2.63,-2.57,-3.11,-2.19,-3.83,P值均<0.05)。ASD组有左侧小脑后下叶、右侧小脑后下叶、右海马旁回、左岛叶、左额内侧回、左枕上回、右枕上回、右上顶叶及右中央后回脑灰质体积较TD组增大(t值分别为3.53,3.69,3.37,3.86,3.61,3.37,4.04,3.38,3.16,P值均<0.01)。ASD组视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感觉讯息处理功能、对感觉刺激的寻求及对感觉刺激的反应-过度强烈得分与左枕上回灰质体积均呈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状况,为制定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美国精神医学会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DSM-IV),有关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纳入多动症儿童50例为病例组,从深圳市黄埔小学纳入相应年龄、性别的儿童50例为对照组,进行conner's父母评估量表、感觉统合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 在感觉统合能力量表的8个项目中,除了本体觉项,其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存在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发育期运用障碍、视觉空间形态、心绪自我形象不良、最近头晕和行为成绩变坏7个方面的感觉统合异常,可针对性进行感觉统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与健康儿童感觉领域的差异,明确ASD感觉异常特征及与多种核心症状之间的关联,为开展早期识别和特异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在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ASD儿童265名作为病例组,哈尔滨市普通幼儿园和学校的22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感觉量表(SSP)评估两组儿童感觉水平,同时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等评估孤独症患儿的社交障碍等核心症状的严重程度,分析ASD组SSP与各临床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SSP得分比较发现,ASD组所有感觉维度得分中位数(触觉=33;味/嗅觉=18;运动敏感=13;低反应/感觉寻求=28;听觉过滤=19;力量低下=22;视/听觉=20)均低于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2.73,-4.36,-3.17,-5.09,-11.00,-10.45,-3.43,P值均 < 0.05)。ASD组儿童多感觉总分异常率为55.1%,对照组为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5,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D组SSP得分与SRS全部维度、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量表的非语言交流和社会功能、孤独症继续观察量表(ADOS)交流和社会互动以及ABC和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量表总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ASD儿童多感觉存在异常,其中听觉过滤维度的异常最为显著,且感觉异常水平与孤独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在未来的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增强对ASD儿童感觉症状的识别能力,以实现对AS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感觉特征情况,并探索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193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93名ASD儿童中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06名,异常率为54.9%,其中可能异常45名(23.3%),明显异常61名(31.6%),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5.0%,其余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3.3%。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PSQ得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8.89,38.90,19.53,46.34,34.54,54.90,P值均 < 0.01),并且随着ASD儿童感觉异常加重,PSQ各维度得分均提高;SSP总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0.50,-0.32,-0.55,-0.43,-0.61,P值均 < 0.01)。  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感觉异常,且随着感觉异常的加重行为问题表现越明显,ASD儿童感觉异常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更多关注ASD儿童的感觉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6.
比较发育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可疑儿童、DD合并ADHD儿童在情绪、行为问题方面的异同,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DD组(32名),ADHD组(32名),合并组(14名),正常对照组(32名)4组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进行评估,同时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探讨识字量和多动行为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介导作用.结果 DD组、ADHD组、合并组、正常对照组儿童除同伴交往问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亲社会行为(6.41 ±2.75,5.53±2.49,7.07±2.37,7.72±2.19)、情绪问题(1.81±1.94,3.66± 1.66,3.21±2.33,2.03±1.99)、品行问题(2.31±1.23,3.66±1.77,2.64± 1.98,1.97±1.31)、困难总分(6.94±2.96,10.28±3.90,9.07±3.17,6.06±3.9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2,6.36,7.24,8.82,P值均<0.05).其中ADHD组的所有情绪、行为问题表现最严重.多层回归分析表明,被试儿童在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及困难总分等方面的表现主要由多动症状所介导.结论 多动症状较阅读障碍更易引起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对DD儿童的治疗中,需要重视ADHD对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康复效果的Nomogram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团体社交训练的ASD儿童及其照护者的信息,共146例ASD儿童纳入研究,利用R软件对原始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按7∶3的比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02例)和验证集(44例);所有儿童在接受训练前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对其开展评价,根据康复效果分成良好组(ATEC评分下降率≥30%)和欠佳组(ATEC评分下降率<30%)。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线特征;在训练集中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中的RMS包绘制康复效果的Nomogram并评价其区分度及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102例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康复良好75例(73.53%),康复欠佳27例(26.47%)。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起始年龄(OR=1.708,P=...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6岁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合并遗尿症(NE)儿童的行为学特征和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20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120例ADHD合并NE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20例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数字划消测验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行为问题、注意力及社会功能,并进行患儿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测验,观察组的品行问题、身心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注意力粗分和净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失误分和失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及社会能力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与父母亲密度、父母对行为的控制、父母责任、家庭环境、教育成效及应对效能与ADHD合并NE患儿的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家庭冲突则呈正相关(P0.05)。结论 5~6岁学龄前ADHD合并NE儿童的各方面行为问题均较为严重,社会功能存在损害,注意力不集中,且较易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实现问题的早发现早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特征,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科学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234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进行调查。结果 234名ASD儿童中有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28名,异常率54.7%。其中可能异常58名(24.8%),明显异常70名(29.9%),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2.1%;其次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1.0%。不同性别、年龄ASD儿童SSP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1.124,P>0.05);男童感觉异常率为56.8%,高于女童(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感觉异常特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结论 感觉加工异常在ASD儿童中普遍存在,且在男性患儿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疗法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学龄期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儿童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0例儿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箱庭疗法。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睡眠习惯问卷(CSHQ)、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PSQ问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分,CSHQ、SAS及SCARED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PSQ问卷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分别为1.0(1.0,1.3)分、0.3(0.2,0.3)分、1.0(0.9,1.3)分、0.3(0.3,0.5)分、1.1(0.8,1.2)分,SNAP-IV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  相似文献   

13.
傅华梅  刘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9):1393-1395
探讨中国汉族小学生及幼儿人群中多巴胺能系统相关基因DRD1、DRD2、DRD3、DDC和DBH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孤独症(ASD)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在浙江萧山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萧山第一人民医院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和杭州市萧山区康复中心就诊及接受训练的148例孤独症儿童(ASD组)和杭州市萧山区某幼儿园和某小学的20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对SNP DRD1 rs251937、DRD2rs4630328、DRD3 rs167771、DDC rs6592961和DBH rs1611115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 ASD组与对照组的所测SNP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NPs在不同遗传模型下与ASD风险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根据ASD量表的评分,96例为轻中度孤独症、52例为重度孤独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所测的5个SNPs与儿童ASD的严重程度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国汉族小学生及幼儿的多巴胺能系统相关基因上SNPs与孤独症及其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ASD的临床诊断和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21例ASD儿童的孤独症诊断会谈量表(ADI-R)分析感觉异常情况;孤独症教育心理评核(第三版)(PEP-3)评估各方面能力;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BTR策略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ASD患儿30例,采取BTR策略进行6个月的治疗。对患儿的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进行观察,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定ASD患儿行为特征,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价儿童ASD严重程度,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3(PEP-3)评估其沟通能力。结果治疗后ASD儿童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提升,问题行为发生减少;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均有提升。ASD儿童ABC量表各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ARS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EP-3量表对应的月龄提升,各因子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BTR策略在ASD儿童中治疗有效,能改善患儿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30月龄儿童社交情绪问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初筛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基层医院尽早发现儿童ASD高危特征,从而尽早进行ASD的初筛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1月来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做常规保健的542名儿童进行调查。儿童家长在培训过的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儿童所在月龄组的ASQ-SE问卷。在同一天或相邻时间内,由对ASQ-SE筛查结果不知情的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完成M-CHAT-R/F。对ASQ-SE与M-CHAT-R分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社交情绪异常儿童在M-CHAT-R上的分数高于社交情绪正常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8月龄组=5004.00,U24月龄组=5491.50,U30月龄组=409.00,P<0.001)。社交情绪异常儿童中,用M-CHAT-R初筛发现有ASD患病风险的人数比例较高(18月龄组为86.96%,24月龄组为90%,30月龄组为80%);ASQ-SE分数与M-CHAT-R分数呈正相关(r18月龄组=0.724,r24月龄组=0.693,r30月龄组=0.783,P<0.01)。结论社交情绪异常的儿童中大多数具有ASD的患病风险,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小年龄段社交情绪异常的儿童,建议儿童保健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儿童采用M-CHAT-R/F量表进行ASD初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是否存在明显的触觉异常以及触觉异常与孤独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触觉异常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在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265例3.02~10.66岁ASD儿童作为病例组,并依据性别年龄匹配原则,在哈尔滨市幼儿园和小学招募223名3.15~10.99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评估儿童的触觉行为,同时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等评估ASD儿童的临床表现,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触觉行为与孤独症症状之间的关联。  结果  ASD组儿童SSP触觉得分[33(33, 35)分]低于对照组[34(31, 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5);ASD组触觉异常等级(可能异常、明显异常)比例(19.6%)高于对照组(11.7%)(χ2=5.72,P<0.05)。两组男童SSP触觉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P<0.05)。ASD组SSP触觉得分与SRS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量表总分,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临床量表非语言沟通水平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8,-0.28,-0.35,-0.17,-0.27,P值均<0.05)。  结论  孤独症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为明显的触觉异常表现,且在男童中更为显著。触觉异常与孤独症社交障碍等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遭受家长躯体情感暴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儿童暴力伤害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3—10月选择唐山市3所特教机构的221名ASD儿童,同时方便选取市区和农村各2所幼儿园的395名非ASD儿童进行线上及现场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暴力行为调查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收集调查对象遭受暴力、孤独症严重程度、养育人抑郁状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法、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近1年内,81.9%的ASD儿童和72.9%的非ASD儿童遭受过暴力,ASD儿童躯体、情感暴力报告率分别为74.2%和73.8%,非ASD儿童分别为58.7%和65.8%,两组儿童躯体、情感及总暴力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0,95%CI=1.12~2.60)、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OR=2.43,95%CI=1.45~4.08)、养育人抑郁程度重(O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4~16岁版本在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的应用,为更好地理解ASD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武汉市江岸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筛查并诊断为ASD的182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ASD儿童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问卷。采用验证性的因子分析方法,构建CBCL各个症状因子与其所属条目的测量方程,拟合并验证CBCL理论模型。结果 ASD患儿行为情绪问题总检出率为65.38%;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为社交退缩(57.94%)、违纪(42.06%)、攻击(22.43%);ASD女童前3位的行为因子是社交退缩(48.00%)、抑郁(22.67%)、多动(20.0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4~6岁男童的CBCL理论模型经拟合优度检验为χ2/df=1.83,CFI=0.93,GFI=0.94,RMSEA=0.05;4~6岁女童的CBCL理论模型经拟合优度检验为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