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快速筛查的流程,为血栓预防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筛查流程提出问题,进行系统检索、证据提取等,形成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医护一体筛查的证据;通过2轮焦点小组访谈确定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医护一体快速筛查流程。结果 形成的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医护一体快速筛查流程包括风险评估、超声筛查、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与质控4个步骤。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医护一体快速筛查流程,可用于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6-01收治的7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术前1d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超检查出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占8.00%。40岁以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者;股骨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胫腓骨及内外踝骨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术前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深静脉血栓进行筛查,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IAP)治疗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22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IAP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n=53,接受IAP治疗)和对照组(n=69,未接受IA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其下肢DVT发生率、复查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复查时的D-二聚体(D-D)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复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期间,治疗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5.7%(3/5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8%(1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本组入院时,D-D水平均高于本组入院时,治疗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 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由于对病情的预见性分析、及时治疗8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临床上应正确落实预防措施,有效地防止了DVT的发生,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区锦燕  刘晓捷  周曙 《中国骨伤》2012,25(8):678-680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术前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筛查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创伤致上肢桡尺以上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1200例患者,男833例,女367例;年龄20~87岁,平均(41.94±15.41)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疼痛,入院后立即对伤肢行夹板外固定等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0d,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d,行CDFI检查患者上肢静脉血管,了解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血栓发生与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的关系,并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例上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检查,证实并发DVT9例,血栓发生率为0.75%。血栓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30岁以上年龄组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肱骨段以上骨折患者血栓发生率远高于桡尺骨折;9例血栓患者1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1例合并糖尿病,7例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结论:上肢创伤骨折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对上肢创伤骨折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术前均应行CDFI筛查上肢DVT,对维护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由于病情危重,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手术后的长期卧床,持续CRRT治疗,高血压,反复静脉穿刺,镇静剂脱水剂的应用等诱因,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非手术疗法的护理,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证明了护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韩喆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3):188+191-188,191
<正>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75%~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流缓慢瘀滞,而腹腔镜术中气腹压力大于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压力,导致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张玲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192-192,F0003
目的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80例接受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康复组行FTS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产妇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产妇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产妇实施FTS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重症医学科患者420例,分为建模组300例和验证组120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应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Log...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个系统、动态、有效的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体系,以提高重危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在实施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规章制度和重危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提供的全院重危患者信息选择跟踪评估对象,由护理质控专家及夜查房护士长根据自行设计的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表对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结果重危患者护理质量跟踪评估表应用后重危护理质控检查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前(P<0.0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危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实施,对重危患者的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管、指导作用,可提高重危患者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以全面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方法将2009年1~12月从急诊科转送的60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的75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建立安全转运路径后,按安全转运路径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前联络与协调;转运中监护与急救;转运后交接等措施。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收科室满意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抗凝风险管理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抗凝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抗凝风险管理流程,采取集中授课与单独指导相结合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筛查抗凝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管理。出院前评价两组抗凝知识、患者满意度及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抗凝知识评分及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抗凝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抗凝药物使用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免疫方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奥扎格雷钠能降低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D-二聚体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安全实施流程,确保肠内营养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分析现有临床工作及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拟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安全实施流程;应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10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结果经2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包括10个项目、36个子项目的流程,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88.9%,权威系数为0.81,子项目的协调系数为0.305。结论应用Delphi法所构建的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安全实施流程的条目专家意见集中,研究结果可信度高,对肠内营养的实施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发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发团队,设计新增、填写、统计三大功能模块的信息化转科交接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急诊抢救室200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纸质版转科交接单,试验组应用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结果 试验组转科交接单书写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交接班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应用前,且再次核对/确定患者信息的频次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交接单书写质量,降低护士反复核对患者信息次数,从而提升护士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脊柱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遵循澳大利亚JBI证据临床应用模式,检索并总结脊柱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通过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再审查,判断实施效果。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90%降至0;医护人员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知识得分,出血风险评估、机械及药物预防、健康宣教执行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的应用,可提高医护人员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水平,规范预防管理行为,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to detec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clinically, 67 limbs of 60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clinical signs strongly indicative of DVT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June 1988 and June 1992, were examined. The iliac, common femoral, and superficial femoral vein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patient in the supine position, and the popliteal vein was examined with the patient prone. Gentle but firm compression with the transducer probe was used to test for the presence of DVT. Ascending contrast venograms were also obtained within 24 h after the ultrasound procedure, with venography being used as the standard for comparison with CDFI. DVT was identified in 63 limbs by contrast venography and in 62 limbs by CDFI.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DFI were 98.4% and 100%,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100% and 80%, respectively. The thrombos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tterns: the filling type, the local type, and mural thrombus, detected in 63%, 27%, and 10%, of the limbs respectively, with the filling type being the most common in this serie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illustrated that CDFI is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for detecting symptomatic DVT and that it should b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venography in such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