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纳米微针经皮导入传明酸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州市第一医院皮肤科60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涂抹传明酸精华液,观察组采用纳米微针经皮导入传明酸精华液进行治疗。两组均1次/周,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评分、生活质量(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皮肤色斑(VISIA)评分;于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ASI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DLQI、VIS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ASI、DLQI、VISIA评分均明显更低,临床疗效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微针导入传明酸精华液经皮给药治疗颜面部黄褐斑可以有效去除色斑,改善肤质,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2年8月在大足区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将患者分为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联合治疗组,各20例。Nd∶YAG激光组采用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治疗,氨甲环酸组采用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治疗联合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明显低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满意度高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15.0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半年复发率低于Nd∶YAG激光组及氨甲环酸组(P<0.05)。结论:Q开关1 064 n...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湘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50例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外用3%仙瑟氨甲环酸精华液+保湿霜,每日2次;对照组仅外用同种保湿霜,每日2次。每4周回访1次,试验周期为8周,治疗8周停止治疗,随访至12周。回访时依据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elasma?area?severity?index,MASI)评估疗效,并根据VISIA图评估实验组患者面部红斑改善程度。治疗12周回访时评估复发率、医生及患者满意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的平均MAS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面部红斑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实验组MASI逐步下降(P<0.05),患者面部红斑改善率逐渐升高。治疗12周回访时医生满意率为88%,患者满意率为92%。结论: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肯定,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黄褐斑,在起效时间、复发上可能存在不同。配方合理的复合制剂可能是氨甲环酸外用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后都辅以维C导入及胶原蛋白修复面膜外敷,每2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服半年。1个疗程结束即评判疗效,治疗期间及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联合皮肤镜在黄褐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 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 氨甲环酸口服治疗,观察给予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联合皮肤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黄褐斑严重程度指 数(MASI评分)、医生整体评价(PGA评分)、满意度及皮损积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 于对照组的77.14%(P <0.05);观察组治疗后MASI评分、PG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 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纳晶 微针导入氨甲环酸联合皮肤镜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黄褐斑严重程度,减轻皮损症状,促进 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刘厚芳  刘子重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6):1700-1702
目的:观察采用超声波导入左旋维生素C联合熊果B3美白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超声波导入左旋维生素C并联合外用熊果B3美白精华液连续治疗6周。结果:对照疗效评判标准,基本治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8%。结论:采用超声波导入左旋维生素C联合熊果B3美白精华液治疗黄褐斑方法简单,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激光透皮下氨甲环酸给药联合甘草酸苷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整形美容 科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A组、试验 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给药联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试验A组在 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Q开关Nd:YAG激光辅助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试验B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 予点阵激光辅助透皮下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比较三组临床疗效、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 分、治疗满意度、皮肤色斑变化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B 组(P <0.05);试验A组MASI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B组(P <0.05);试验A组皮肤色斑变化率高于对照 组、试验B组(P <0.05);试验A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试验B组(P <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 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辅助外用3%氨甲环酸精华给药联合甘草酸苷口服治疗黄褐斑 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黄褐斑面积,减轻病情严重程度,色素沉着几率小,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 高,也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斑方联合氨甲环酸口服对血管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其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 microscopy,RCM)下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血管型黄褐斑患者(肝肾阴虚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予以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组(n=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消斑方治疗。1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RCM监测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疗效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RCM监测下,两组患者树突状细胞形态改变,炎症细胞、黑素细胞、血管数量减少,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后,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高于治疗组复发率为7.14%(P<0.05)。结论:使用消斑方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血管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氨甲环酸,且复发率明显降低。运用RCM能很好地评估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万明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8):57-60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在黄褐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所2022年 1月-12月收治的64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 以氨甲环酸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氨甲环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比较两组黄褐斑恢复情况、皮损评分、皮 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量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MASI评分为(8.94±1.16)分, 低于对照组的(10.78±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评分、经表皮水分流 失量低于对照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应用于黄褐斑患者,可有效改善患 者黄褐斑情况及皮损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微晶磨面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晶磨面联合氨甲环酸药物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治疗组采用微晶磨面联合氨甲环酸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氨甲环酸药物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71.43%,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晶磨面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氨甲环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具有完美脉冲技术(Optimal pulse technology,0PT)的新型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笔者科室就诊的9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用新型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新型强脉冲光治疗。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68.89%,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为68.89%。两组仅有个别病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新型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无创伤,且能显著改善皮肤光老化的多种状态(皮肤暗沉、皮肤粗糙、细小皱纹、毛细血管扩张及毛孔粗大),使皮肤质地较以前更光滑、细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纳米微针导入0.5%氨甲环酸溶液对中国女性面部皮肤暗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募集60名无基础病的健康临床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生理盐水组:受试者全面部使用纳米微针导入生理盐水;0.5%氨甲环酸溶液组:受试者全面部使用纳米微针导入0.5%氨甲环酸溶液。两组受试者均每周接受1次治疗,共治疗2个月,每周两组受试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72h都检测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红斑量、黑素及皮肤弹性,拍摄每组受试者治疗前后面部照片。通过皮肤状态问卷调查受试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复测TEWL、角质层含水量、红斑量、黑素及皮肤弹性。结果:生理盐水组治疗后72h经皮水分丢失、角质层含水量、红斑量、皮肤弹性与0.5%氨甲环酸溶液组无显著性差异;生理盐水组治疗后黑素数值显著高于0.5%氨甲环酸溶液组;生理盐水组受试者面部照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0.5%氨甲环酸溶液组治疗后面部照片明显比治疗前肤色白皙;生理盐水组受试者及医生满意度显著低于0.5%氨甲环酸溶液组;生理盐水组及0.5%氨甲环酸溶液组皆无不良反应;0.5%氨甲环酸溶液组治疗后1个月的黑素值与初次治疗前的黑素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的黑素值与初次治疗前测得的黑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纳米微针导入0.5%氨甲环酸溶液可明显改善中国女性面部皮肤暗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口服不同剂量及疗程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A组:25例,口服氨甲环酸0.25g/d,6个月;治疗B组:28例,口服氨甲环酸1.0g/d,3个月;对照组:19例,口服维生素C 0.6g/d,3个月。各组患者均外用3%熊果苷3个月。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由医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两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A组优于治疗B组。两治疗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长疗程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艾维岚?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12月宁波鄞州 薇琳医疗美容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8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例。观察组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艾维岚?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黄褐斑面 积和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M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 后均无皮肤干燥脱皮、凹凸不平、红斑及淤青、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皮下出血、皮疹、水疱、肉芽或结 节、感染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在首次治疗后出现皮肤微红、发热现象,症状均于3天内消失;对照组 有3例胃肠道不适症状,后续强调进餐后服药,不良反应消失。结论 艾维岚?联合氨甲环酸在黄褐斑的治 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的美观问题,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同时可以提高 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化脉冲技术(Optimal Pluse Technology,OPT)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OPT组和联合组。OPT组:39例,仅接受OPT治疗;联合组:35例,接受OPT治疗的同时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OPT组治愈率20.5%,有效率64.1%;联合组治愈率31.4%,有效率85.7%,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OPT联合局部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能有效治疗黄褐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女性黄褐斑治疗中氨甲环酸联合1064 nm调Q激光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科门诊女性黄褐斑患者62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氨甲环酸联合1064 nm调Q激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独1064 nm调Q激光治疗组(单独治疗组),各31例。比较两组面部皮损面积、黄褐斑严重程度、皮损严重程度、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情况、美观度。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面部皮损面积小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黄褐斑严重程度评分、MASI评分、红斑指数、复发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高于单独治疗组的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美观度为87.10%,高于单独治疗组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黄褐斑治疗中氨甲环酸联合1064 nm调Q激光治疗的疗效较单独1064 nm调Q激光治疗显著,且能够有效保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11月我 院收治的4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自体半脸对照试验,设定左侧脸为观察组,予氨甲环酸液 局部注射皮损,右侧脸为对照组,予氨甲环酸液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混合液局部注射皮损。比较两组主观 评价、自我评价、色斑消退程度和毛孔、皮肤纹理改善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医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皮肤毛孔、纹理均优于 治疗前,且对照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GF 联合氨甲环酸液注射治疗黄褐斑安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慧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5):25-28
目的 分析在黄褐斑治疗中运用皮秒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 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收治的3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应用皮秒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氨甲环酸进行治疗,比 较两组临床疗效、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心境状态、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 80.00%(P <0.05);观察组治疗后MASI、POM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 较(P >0.05)。结论 在黄褐斑治疗中采取皮秒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单独 用药治疗更能改善黄褐斑症状与心境状态,患者对黄褐斑治疗的满意度更高,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755nm皮秒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科室2016年4月-2017年10月门诊收治的2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755nm皮秒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皮秒激光治疗6次,每2次间隔4周。氨甲环酸口服方法为0.5g/次,2次/d,共5个月。分别于开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由患者自行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治疗开始后3个月、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平均MASI评分较治疗开始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结束后以及结束后3个月效果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效果轻度优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755nm皮秒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丹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5):29-32
目的 探讨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8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9例。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 维生素C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黄褐斑面积、黄褐斑颜色评分及血清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 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 <0.05);观察组治疗后黄褐斑面积、黄褐斑颜色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E2、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黄 褐斑患者予以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缩小黄褐斑面积,减轻黄 褐斑颜色,同时能够有效控制E2、MDA水平,优化氧化应激反应,有利于促进皮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