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成分输血观念的普及,人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血小板制剂的输注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的严重出血,降低死亡率。因此,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对不同病因反复输血的儿童血液病患者分别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以下简称机采血小板),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以下简称手工血小板)的有效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输注血小板是各类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支持疗法,在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临床上对血小板输注后效果的日益关注,临床医生会为某些输注血小板后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申请配型.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开展,血小板输血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支持治疗,其输用量逐年增加,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1,2]。血液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丽娟  申淑珍 《临床荟萃》2007,22(20):1474-1474
血液病患者在病情进展或治疗过程中,常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对我科94例患者共375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成分输注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军  阎皓 《齐鲁护理杂志》2003,9(6):434-435
输注成分血小板 ,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 ,降低由出血导致的病死率[1] 。我们于 1998年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和再障患者 40例输注血小板悬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 13 6例次 ,男 2 1例 ,女 19例 ;急性白血病2 4例 ,再障 16例 ;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 2 4例 ,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16例 ;本组病例均无明显脾肿大 ,均为多次输血 ,输血 4~ 16次。1 2  40例患者所输注成分血小板均来自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健康献血员 ,经CS - 3 0 0 0Plus血细…  相似文献   

6.
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血液病患者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需要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I)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患者反复输入随机的机采血小板后,容易产生多效价的HLA-I和HP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PT).预防免疫性RPT的方法有很多,如去除输入的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输入HLA配合性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每一种方法各有利弊.我院自2007年11月起,对临床输注的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现将40名反复输血患者按输注血液是否滤除白细胞分为2组,观察其血小板输注效果和HLA-I抗体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液病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原因,以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31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并发症情况、红细胞制品输注情况等。结果 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Plt增高指数(CCI)将患者分为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连续2次输注24 h后的PPR<20%或输注24 h后的CCI<5 000或临床出血症状或倾向未得到明显控制为血小板输注无效),2组间性别、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贫血、是否使用抗生素存在差异(P<0.05);疾病种类、性别、贫血和合并症数量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PTR发生率最高,男性PTR发生率高于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数量、合并症数量与输注效果负相关(P<0.05)。结论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可能因素包括输注前的白细胞水平、抗生素的使用、贫血及红细胞的输注情况、合并症数量、疾病种类,而年龄、溶血、脾亢、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数据,探索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各项因素。方法通过对纠正的血小板增殖(CCI)的计算,来判定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指标,研究200例患者1 038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将并发症(感染、发热、脾大)和输注次数等作为考虑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同血液病的患者存在并发症组PTR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输注次数是影响PTR的重要因素,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PTR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针对免疫性因素应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针对非免疫性因素,要积极治疗,尽量避免。应严格控制血小板的输注量,以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单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输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全血细胞的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预防各脏器的出血。笔者观察了40例血液病患者的31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加以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血液病患者辐照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1名预防性X射线辐照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其输注效果,同时随机选择68名预防性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辐照组与非辐照组输注后1 h的CCI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17.4(-4.3~44.0)、20.9(-4.2~51.9);辐照组与非辐照组输注后24 h的CCI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8.2(-8.3~39.2)、9.3(-4.9~41.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输注后1 h CCI7.5,输注后24 h CCI4.5为输注有效标准,则辐照组与非辐照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3.8%(45/61)、76.8%(52/6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剂量X射线对血小板进行辐照处理不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确诊和复发之后需要大剂量化疗以杀灭体内的大量原始细胞 ,达到临床缓解 ,伴随大剂量化疗常常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发热、出血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需要成分输血补充减少的血液成分。血小板是一种较常用的预防严重出血的血液成分。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 (PC)。笔者考察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单人份机采血小板的效果 ,以及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1 材料与方法1 1 机采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来自沈阳市中心血站 ,血小板含量 >2 .5× 10 11。1.2 病例选择 反复输血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2 6名 ,其中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因素及其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1项单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的血浆标本,对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输注疗效。从HIS6.2.0和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系统3.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与临床信息、用血数据,包括患者年龄与性别、病种、输注血小板与红细胞量,分析患者年龄及性别、所患疾病(种)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布情况、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血小板)史的相关性。同时现场观察血小板输注过程。结果 本组共纳入316名血液病患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主[59.5%(188/316)];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共输注血小板1 671 U、[1~17(5.3±3.1)]U/人,红细胞1 896 U、[0~38(7.8±4.6)]U/人;血小板抗体检出(阳性)率26.9%(85/316),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  相似文献   

15.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并探讨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中使用的原因。方法:本研究调查了230例患者438次临床血小板输注事件,观察了将血小板计数10×109/L设定为阈值时的输注依从性情况,分析了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水平使用的原因。结果:82.2%的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输注阈值,96.3%的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其非依从性原因通常为出血。结论:绝大多数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血小板计数为10×109/L的输注阈值,在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输注阈值则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6.
总结45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输注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输注前血小板最佳储藏温度是(22±2)℃,震荡保存,若患者体温≥38.5℃时先予退热处理;输注中输注速度一般60~100滴/min,尽量在1 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到患者床边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过敏症状;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定期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判断治疗效果;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重视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及时处理。输注单采血小板后1 h,40例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5例于24 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发现血小板计数未上升,其中3例反而有所下降,但出血现象明显好转;1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死亡,其他未出现新增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72例(34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24 h外周血小板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5%、60.3%、52.2%、46.9%,只有AL组与IT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及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上有些患者在输注大剂量血小板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ost-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现象,其部分原因与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有关。我们分析了我院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疗效及其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院2003-01/2006-12血液科血液病患者116例血小板输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其疗效及有关因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14例患者(577次)按血小板输注次数进行分组,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1~2次有效率为94.3%,3~5次有效率为81.8%,5次以上有效率为48.0%。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不同输注次数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反复输注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