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腭部软硬组织厚度,并初步探讨年龄因素对腭部组织厚度的影响,为腭部植入微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少年、青年、中年患者各30例,共90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腭中缝处及腭中缝旁各区域的骨质厚度、皮质骨厚度和黏膜厚度,将各组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腭部骨质厚度测量结果显示:青年组与中年组均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青少年组均值较其他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最大值均在腭中缝旁3mm处,腭中缝旁6mm处最小;腭部皮质骨厚度测量结果显示:青年组与中年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组均值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的所有测量点皮质骨厚度均大于1mm;腭部黏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腭黏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布情况均为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从腭中缝处向颊侧逐渐增大,在腭中缝处最小。结论:青少年患者的微种植体安全植入区是切牙孔后4mm,腭中缝旁3mm、9mm处;对于成年患者,腭中缝处植入微种植体亦可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腭侧与颊侧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及对侧貌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非拔牙不完全Ⅱ类关系错(牙合)畸形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腭侧组与颊侧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采取腭侧与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行正畸治疗,观察患者植入成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上颌磨牙远移效果及侧貌美学标志点变化。结果:腭侧组共植入116枚微种植钉,种植成功率为89.66%,颊侧组共植入108枚微种植钉,植入成功率为79.66%,两组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翼上颌-上第一恒磨牙(Ptm-6)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腭侧组Ptm-6值改善程度优于颊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鼻唇角、面型角、上唇突度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突度治疗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远移磨牙时采取腭侧入路植入较颊侧颊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远移效果更好,软组织侧貌美学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腭部种植支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含腭部种植体(支抗种植体)的上领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腭部种植体加强磨牙支抗的生物力学特征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软件处理。建立含腭部种植体的上领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符合生物力学研究需要的腭部种植支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CAD技术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本实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上领骨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4.
吴宁 《医学美学美容》2024,33(4):109-113
采用锥形束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骨性Ⅱ类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厚度,为颧牙槽嵴区 微型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和获取初期稳定性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重庆医 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20例成年骨性Ⅱ类患者(高角、均角、低角各40例),导入CBCT扫描 数据,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不同冠状层面在H13、H15、H173个高度以及L1~L66个层面处与功能牙合平面呈 60°夹角的骨厚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颧牙骨厚度由H13到H17逐渐变薄,统计学意义 显著(P <0.01);由L1到L6层面逐渐变薄,统计学意义显著(P <0.01);高、均、低角组间比较,L1~L3 为低角<均角<高角,L5、L6为低角>均角>高角,除B6-1,B6-3位点外,其余各测量位点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 >0.05)。结论 成年人骨性Ⅱ类颧牙槽嵴骨厚度向颅方、向后方逐渐变薄,就骨厚度而言, 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在高角患者植入位点的选择上可适当靠前,低角者可适当靠后,临床上应注意结合 CBCT和触诊以提高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不同唇、舌向倾斜度的下颌中切牙周围牙槽骨骨皮质及骨板厚度,分析下中切牙角度与该区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正畸患者15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中切牙区CBCT影像,以下切牙-下颌平面的角度(IMPA)为依据,分为下切牙舌倾组(IMPA<87.7°)、下切牙正常组(87.7°≤IMPA≤100.1°)和下切牙唇倾组(IMPA>100.1°),分别测量各组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根中1/2处和根尖处牙槽骨骨皮质及骨板厚度,并对各组间及各测量平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至根尖,各组下中切牙区唇、舌侧骨皮质厚度和牙槽骨骨板总厚度(唇侧牙槽骨骨板厚度+舌侧牙槽骨板厚度)均呈递增趋势。骨皮质最薄区位于舌倾组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的舌侧(0.29±0.31)mm,最厚区位于正常组根尖处的舌侧(1.81±0.48)mm。牙槽骨骨板总厚度在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和根尖处均为正常组>唇倾组>舌倾组。釉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螺旋CT测量上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为种植体支抗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螺旋CT扫描的44例汉族男女性患者,年龄范围20~50岁,要求扫描范围包括上下颌牙齿、牙槽骨及基骨,应用ADW4.2独立影像诊断工作站在CT横断面图像上确定测量部位(切牙区、尖牙区、双尖牙区、磨牙区)后,然后在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选取自该区域牙槽嵴顶向根方6 mm处为该区骨密度测量区域,获得其唇(颊)侧、舌(腭)侧皮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的CT值。结果 1)上颌骨前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高于上颌其他区域颊侧皮质骨,腭侧骨密度最高处为尖牙区,颊侧及腭侧各测量区域之间皮质骨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下颌骨自切牙区至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逐渐增加,舌侧皮质骨骨密度亦显示出类似的趋势,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同一区域上下颌骨皮质骨密度,除了切牙区皮质骨密度差异不大,下颌各区域皮质骨骨密度均高于上颌同区域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不同区域的骨密度,种植体的设计及植入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中以微种植体支抗及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对切牙、磨牙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57例成人正畸治疗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29例)以微种植体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28例)使用Ⅱ类牵引。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切牙出现压低,上磨牙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变化,下磨牙出现伸长。对照组中上切牙及上下磨牙均伸长。对照组中FH-MP增加和PogH减小,治疗组正好相反;提示对照组治疗后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而治疗组无明显旋转。结论:上颌微种植体支抗对上颌切牙及磨牙垂直向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可以避免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利于骨性Ⅱ类侧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支抗腭向移动上颌第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方法:将20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腭向移动上颌磨牙。测量上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颊舌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3.8mm,疗程4.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6mm/月,磨牙垂直向压低0.45mm。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4.0mm,疗程6.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5mm/月,磨牙垂直向伸长1.86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磨牙移动速度更快。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颌骨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种植体支抗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40岁)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2017年拍摄过CBCT的129例正畸患者,根据头影测量结果将其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每组43例。在每例患者的CBCT影像上选取4个位点(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二磨牙之间),分别测量上颌颊腭侧骨皮质以及下颌颊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上颌,低角患者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区域的颊侧骨皮质厚度为(1.64±0.45)mm,显著高于均角患者的(1.39±0.24)mm和高角患者的(1.28±0.22)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区域,高角患者的骨皮质厚度(1.27±0.15)mm明显低于均角患者(1.45±0.22)mm和低角患者(1.54±0.31)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以及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骨皮质厚度具有类似的趋势。在下颌,牙槽骨颊侧骨皮质厚度与上颌牙槽骨结果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高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低,其次是均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高的低角患者。结论:高角患者具有更低的皮质骨骨密度,针对这类患者,临床医生应该选择一些额外增加支抗钉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拾的临床疗效。方法: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对11例骨性Ⅱ类伴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非拔牙方法矫治,SPSSl3.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Ⅱ类骨面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NB角平均减少2.14°,上颌磨牙平均远中后移4.16mm,下颌平面高度得到了较好控制。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袷,可使上牙弓整体内收,上下颌骨关系得到改善,为建立正常稳定的前后牙咬合关系及协调、美观的正侧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不同植入部位推上颌磨牙远移的稳定性及对软组织侧貌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非拔牙不完全Ⅱ类磨牙关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腭侧组和颊侧组,每组45例。腭侧组患者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腭侧处各植入1枚微种植钉,颊侧组患者于上颌双侧第一、二磨牙之间颊侧处各植入1枚微种植钉。植入6个月后,比较两组第一磨牙远移距离、种植钉松动率及软组织侧貌美学参数(面型角、鼻唇角、上唇突度及下唇突度)。结果:腭侧组第一磨牙远移距离[(3.54±0.76)mmvs(2.60±0.61)mm]明显高于颊侧组,腭侧组的种植钉松动率(15.56%vs23.33%)明显低于颊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下唇突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面型角、上唇突度较植入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唇角较植入前明显增高,腭侧组[(86.57±2.84)°vs(81.72±2.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及治疗后3年(T2)的影像及模型资料。通过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头影测量值的差异,以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治疗时间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治疗结束时,U6牙冠远移平均值为4.4 mm,U1牙冠腭侧移动值为3.4 mm,牙冠向腭侧旋转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U6在矢状向与轴倾角的变化与正畸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FH与PHF/AFH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磨牙移动基本为冠根整体移动,并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正常人群鼻腭管的解剖形态。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行CBCT检查的维吾尔族正常人影像学资料,共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对其鼻腭管直径、长度,唇侧骨长度、厚度及鼻腭管水平面直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鼻腭管的长度、直径及其唇侧骨板的长度、直径与性别及年龄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除鼻腭管高位直径外,男性鼻腭管测量项目均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鼻腭管直径、长度及鼻腭管口腔侧开口直径均逐渐增大,鼻腭管唇侧骨厚度及其唇侧骨长度逐渐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冠状面各解剖形态间鼻腭管及其唇侧骨各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正常人群鼻腭管的解剖结构差异与其性别及年龄相关,术前准确地分析有利于避免损伤鼻腭管,提高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给予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联合快速扩弓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上颌骨横向宽度不足的患者42例,给予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联合快速扩弓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基骨宽度、牙弓宽度、牙转矩变化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 在上颌骨基骨宽度指标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第一磨牙与第一前磨牙区域的鼻腔宽度(34.33±3.09) mm、(30.59±2.89) mm,硬腭底上颌宽度(67.75±4.48) mm、(46.51±4.29) mm、根尖平面上颌宽度(67.58±4.59) mm、(45.88±4.62) mm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宽度指标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一前磨牙腭尖宽度(46.95±5.92) mm、(38.75±3.26) mm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上颌支抗牙转矩指标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上颌支抗牙转矩(114.01±9.34)°、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上颌支抗牙转矩(114.21±6.62)°、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上颌窦底分型患者CBCT分析,测量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为临床 上不同上颌窦底分型患者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 属医院就诊成人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高组与窦低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 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2 mm、4 mm、6 mm三个位点以 30°、45°、60°角度植入时骨质及骨皮质厚度。结果 两组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颧牙槽嵴区不同测量 高度的不同角度骨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组骨质厚度最大值均 位于距离牙槽嵴顶2 mm与骨表面呈60°,骨皮质厚度最大值均位于距离牙槽嵴顶6 mm与骨表面呈30°。 结论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不同上颌窦底分型下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及骨质厚 度,可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密度(BMD)的变化,为T2DM患者种植体植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48位患者,分为2组。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使用CBCT自带软件eXamVision在CBCT的三维重建图像中,找出上前牙唇腭侧釉牙本质界下3 mm、5 mm、8 mm相应位置,测量相应6各位点的牙槽骨平均密度,并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BMD低于对照组。结论病程较长的中老年T2DM患者上颌牙槽骨发生了骨质疏松化改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时应重视骨质疏松病例的筛查,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来提高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自发骨桥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观察腭裂修复术后腭裂隙骨性愈合状况,统计并讨论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方法 对52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头颅冠状CT扫描,观察腭裂骨性裂隙的愈合情况并测量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位置、形态及质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2例受试者中的37例(7l%)在腭裂隙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术后腭骨板骨桥形成。经统计发现,在形成骨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单侧与双侧腭裂者骨桥形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手术年龄的患者中,4~7岁接受腭裂修复术者骨桥形成最为明显;所形成的腭裂隙内骨桥相对集中于双尖牙区及磨牙区前份。结论 腭裂术后骨性腭裂隙内明显有新生骨桥形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与手术年龄有关,与性别及腭裂的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对临床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和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在增加磨牙支抗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利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12例为对照组,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按照同样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病例14例为实验组,使用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对这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矢状方向及垂直方向测定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6-Ptm,6-So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增加的少,且具有显著性;(2)6-PP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且两组增加的程度差值不具有显著性;(3)1-Ptm,1-So,1-NA,1-SN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显著减小;(4)∠GoGn-Sn和ALFH/AFH%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的患者,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在控制磨牙前移方面优于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腭中缝的锥形束CT(ConicalbeamCT,CBCT)分期特点,以及不同分期阶段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特点,为上颌骨宽度不足患者的腭开展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从2019年7月-2022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患者的CBCT影像中选取140份符合纳入标准的影像资料,年龄4~36岁。采用Angelieri分型法根据CBCT影像学资料将腭中缝分为A、B、C、D、E期,ChadEvansLarson骨密度比率计算方法测量每位患者的CBCT腭中缝骨密度值。采用Prism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腭中缝分期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各年龄及男女之间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和不同分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同一年龄段存在不同的腭中缝分期,不同分期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在男、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仅在C期表现出骨密度比率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18岁组和18~36岁组中,其C、D、E期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中缝分期处于A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