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4采用PVP治疗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观察组),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对照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值、手术入路、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前骨密度值、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存在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3—2021-05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2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术后患者是否残留腰背痛分为疼痛组(41例)和无痛组(24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入路方式、术前骨密度T值、筋膜损伤、骨折部位、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的差异,然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发生率为14.59%。疼痛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无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与无痛组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筋膜损伤、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T值<-2.5 SD、存在筋膜损伤、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折椎体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0—01—2012—06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60例的资料,根据随访结果按是否有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可分为新发骨折组(23例)及未骨折组(37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手术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率及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折椎体数多、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骨质疏松程度重及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是PKP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折椎体数多、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骨质疏松程度重及长期糖皮质激素史是引起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釆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4例为单纯的椎体成形术(PVP),8例为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评估疼痛缓解的疗效,根据骨水泥进入椎管的比率及神经并发症评估安全性.结果 术后VAS 评分同术前相比都有明显下降(P<0.05),PVP组有2例骨水泥渗漏,PKP组有1例骨水泥渗漏以及1例术后心梗,但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微创椎体成形术可能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8—2018-10采用PKP治疗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71例均获得平均11(6~21)个月随访,1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椎体中央高度较术前增加,伤椎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切口小,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9-01—2020-12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将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患者与未继发骨折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抽烟史、过度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糖皮质激素应用史、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纳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3例中63例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28.3%;36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16.1%。胸腰段椎体(T11、T12、L1)继发骨折33例,发生率为1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有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不均匀、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9例(63椎)采用PVP手术治疗(PVP组),36例(55椎)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后凸Cobb角。结果 75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KP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VP组长,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PV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与PKP组术后疼痛VAS评分、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周、3个月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VP与PKP手术均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KP手术对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恢复、后凸畸形改善的效果更好,进而更能够减轻患者脊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11—2014-10采用PKP治疗的1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PKP术后是否出现椎体新发骨折,分为未骨折组(148例)和新发骨折组(1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即新发椎体骨折时间距PKP术后0.93~22.97(11.93±6.97)个月。161例中13例(16个椎体)出现新发椎体骨折,新发骨折发生率8.07%。单因素分析发现,新发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吸烟史、椎体高度恢复率、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骨折数、骨折发病季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渗漏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KP术中应尽可能减少骨水泥渗漏,术后应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184例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VP组(98例)和PKP组(86例)。比较2组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评分(ODI)。结果 2组患者均获12~24个月随访。术后1周和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KP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KP与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有良好止痛效果。PKP较PV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更为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密度正常、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采用PKP治疗的7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腰椎平均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T值-1,A组),骨密度下降组(-1≥T值≥-2.5,B组)和骨质疏松组(T值-2.5,C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以正侧位X线片为基础,以压缩椎体的楔形角表示椎体的几何学形状;以包含伤椎上下2个椎体的三节段后凸角评价脊柱后凸畸形程度。记录并比较各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楔形角和后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VAS评分及楔形角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A、B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后凸角改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和C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2.5%(2/16)、7.4%(2/27)和17.2%(5/2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不同骨密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均能显著缓解其腰背痛,并能不同程度地纠正压缩椎体的几何学畸形,且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06-2016-06,于我院行PKP手术的185例单节段OVCF患者,随访18个月,将术后发生临近椎体骨折者设为骨折组,其余设为非骨折组。调查两组患者病历资料,明确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临近椎体骨折22例,骨折率11.89%,平均骨折时间(8.45±1.43)个月;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术前骨密度、术后骨水泥渗漏、年龄、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注入量、伤椎恢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未进行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均是单节段OVCF患者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OVCF行PKP术后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高龄、未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骨密度3.5 T等人群,均会增加临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远隔部位疼痛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9采用PVP治疗的7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8例术前伴远隔部位疼痛(观察组),51例术前无伴远隔部位疼痛(对照组)。比较2组骨折类型、骨折程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观察组手术前后远隔部位疼痛VAS评分。结果7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76(6~42)个月,5例失访。观察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对照组出现11例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远隔部位疼痛VAS评分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垂直压缩骨折率较对照组高,重度骨折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远隔部位疼痛,胸腰段椎体重度、垂直压缩形骨折应排除远隔部位疼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BFMC)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FMC组和PKP组,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9(9. 8±4. 5)个月。术后1 d和1、6个月VAS评分BFMC组均显著低于PKP组(P 0. 001);术后1 d Cobb角BFMC组显著低于PKP组(P 0. 05);术后骨水泥渗漏率BFMC组显著低于PKP组(P 0. 05)。BFMC组1例、PKP组2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均经PKP治疗后好转。结论 BFMC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有效缓解疼痛,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4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人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人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人路组(P<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人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非轴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进而分析非轴性疼痛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6-12—2017-06采用PVP或PKP治疗的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前根据疼痛部位分为轴性疼痛组与非轴性疼痛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疼痛VAS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形态,以及术后1 d、1个月疼痛VA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轴性疼痛组23例,非轴性疼痛组38例(臀部疼痛13例,肋间疼痛9例,腹部疼痛9例,束带状疼痛7例),非轴性疼痛发生率为62.3%。61例均获得至少1个月随访。轴性疼痛组与非轴性疼痛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疼痛VAS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形态、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轴性疼痛组术后1 d疼痛VAS评分高于轴性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非轴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缓解此种疼痛,但与轴性疼痛患者比较,其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效果较差,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10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按有无新发椎体骨折出现将患者分成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骨折压缩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手术因素(强化椎体个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外伤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诸因素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将各相关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主要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随访中共有20例患者先后出现非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19.6%,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手术强化椎体个数、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无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重(OR=0.090)、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0R=9.682)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0R=9.584)是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