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智坚  陈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660-2660
目的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选择18例使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患者,植入38枚种植钉。采用自攻种植法或改良自攻种植法植入,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 18例患者38枚微种植体全部成功植入,并且能承受即刻负载。34枚种植保持稳定,4枚1个月复诊时发现有Ⅱ度松动。结论自攻型正畸微种植体可以用于正畸临床并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可以即刻负载。  相似文献   

2.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是导致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种植体表面菌斑的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是种植体周围炎最常见的原因.通过在种植体中引入金属元素可使再不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的情况下,赋予种植体抗菌活性,有效预防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本文综述了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抗菌机制及在牙种植体中的应用,为种植体周围炎的...  相似文献   

3.
种植义齿修复伴随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建立,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逐渐推广普及。1986年基于骨性结合理论,Branemark小组成员之一即Albrektsson提出了新的种植义齿成功率的标准,即5年成功率不低于85%,10年成功率不低于80%。此后种植义齿这一新技术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不同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联合GBR技术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重建,筛选出临床成骨效果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植入2种不同表面的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各种种植系统分别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翻瓣刮治;Bio-Oss组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填Bio-Oss,覆盖BME胶原膜;OAM组共4颗种植体,翻瓣刮治,骨缺损区充OAM,覆盖BME胶原膜。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每颗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4个视野的种植体冠部到骨缺损底部的垂直距离(DD值)、缺损牙槽骨的冠方顶点到种植体表面的水平距离(DW值)、牙槽嵴冠方顶点到种植体冠部的垂直距离(BL值)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接近30%。而经过不同治疗后,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io-Oss、OAM两组在治疗前后DD值、DW值、BL值均接近,说明两者的成骨效能相近。由于存在分组变量表面(MTS表面、HA表面)之分和处理(空白对照组、Bio-Oss组、OAM组)之分,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均显著。Bio-Oss和OAM对骨重建的骨量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晓斌  段志斌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8):1211-1213,1217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倾斜种植体修复牙缺失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行单种即刻种植倾斜种植体修复牙缺失的患者18例,以术后6个月为基线,进行4年随访,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放置即刻(T0)、6个月(T1)、1年(T2)和4年(T3).统计种植体成功率,比较不同时刻边缘骨水平(MBLs)、颊黏...  相似文献   

6.
牙种植体材料主要分为:钛及其合金、生物活性陶瓷、碳和高分子材料.文章从这几种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入手,介绍了这几种材料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植体表血形态、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证实了种植体表面的涂层、种植体的生物力学对种植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然牙联合种植体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莆田市荔城区医院口腔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天然牙联合种植体治疗,分析患者临床修复效果,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临床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88.16%)修复成功,9例(11.84%)修复失败。失败组年龄较成功组更大(P<0.05),Ⅰ类牙槽骨骨质、牙周炎、种植位点感染、吸烟、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更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596)、Ⅰ类牙槽骨骨质(OR=12.315)、牙周炎(OR=1.345)、种植位点感染(OR=8.473)、吸烟(OR=5.468)、骨质疏松(OR=4.361)、糖尿病(OR=6.371)、心血管疾病(OR=6.645)是牙列缺损患者临床修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天然牙联合种植体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较好,修复失败与年龄、牙槽骨骨质、牙周炎、种植位点感染、吸烟、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纳米组织工程骨植入兔桡骨骨缺损区,通过对骨缺损区修复后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揭示其对成骨的影响。方法:制作兔骨缺损动物模型并于缺损区应用纳米组织工程骨。实验兔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单纯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C组为成骨细胞 NHAC,D组为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NHAC。12周后取骨缺损区标本,通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观察成骨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区修复后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要优于其他组。结论: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骨缺损修复可促进骨生成,且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NHAC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种植体支持赝复体对无牙颌上颌骨切除术患者术后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上颌骨切除术的67例无牙颌上颌骨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传统中空式赝复体修复,观察组采用种植体支持赝复体修复,比较两组赝复体固位力、阻塞器功能(OFS)评分、口腔健康(OHIP-14)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赝复体固位力为(1.22±0.34)k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7±0.09)k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OFS评分及进食、语言、其他问题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生理疼痛、功能限制、社交障碍、心理障碍及OHIP-14总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1年,观察组治疗总满意度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支持赝复体可提高无牙颌上颌骨切除术后患者修复效果,改善患者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范丽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26-3426
目的探索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运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8例口腔正畸患者选用专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观察其可行性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微型种植体保持稳定,矫治结束后,20例正畸患者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面形良好;4例修复前正畸患者矫治至缺牙区能进行常规修复,磨牙平均压低3.7 mm。结论口腔正畸种植体支抗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可靠性好、易于护理等特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下颌骨骨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使用Pro/ENGI-NEER wildfire(Pro/E)2.0软件建立包含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下颌骨骨块三维实体模型,导入Ansyswork-bench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单元划分及初始应力的验证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含有上部结构的牙种植体及下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的大小、形态及尺寸与实体情况完全一致,应力分析与以往报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研究结果亦相一致。结论应用pro/E 2.0软件的自适应功能可建立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期力学分析提供准确、灵活、快速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生物活性陶瓷与钛进行整体的梯度设计,从而能最大程度地起到增强种植体早期骨结合与长期稳定的作用。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功能梯度牙种植体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功能梯度牙种植体及部分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功能梯度牙种植体从头部到底部的弹性模量梯度变化分别设计为线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变化3种情况,以钛种植体为对照组。在Abaqus软件中进行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功能梯度牙种植体每一层面上及相应骨界面上的应力均有减小。从种植体头部到底部,种植体表面应力下降为3%~50%,骨界面上应力下降为10%~30%,均以指数函数变化组下降最为明显。提示功能梯度牙种植体的设计能减小种植体与骨界面之间的应力,尤以指数函数变化的设计方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因其与天然骨中的盐类成分一致,与骨中羟基磷灰石的尺寸接近,因而成为骨修复材料的较好选择。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动物实验观察,2003—01/2005—06于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材料:采用磷酸二氢钙和氢氧化钙中和反应构造体系,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适量加入形核剂,使反应物成为胶体状态,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得到针状羟基磷灰石纳米晶体,再进行烧结除处理,得到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直径为1-56nm。方法:24只大耳白兔于颌下区备皮,麻醉后在下颌骨体部以GX微型钻机慢速制作一面积为1.5cm&#215;1.5cm的骨缺损。将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12只,组。实验组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采用普通羟基磷灰石修复,并应用抗生素5d。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骨缺损后骨密度的变化。结果:骨缺损修复后,实验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直至与正常的骨密度接近并趋于稳定;对照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骨缺损,骨成熟较快,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因其与天然骨中的盐类成分一致,与骨中羟基磷灰石的尺寸接近,因而成为骨修复材料的较好选择.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动物实验观察,2003-01/2005-06于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材料:采用磷酸二氢钙和氢氧化钙中和反应构造体系,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适量加入形核剂,使反应物成为胶体状态,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得到针状羟基磷灰石纳米晶体,再进行烧结除处理,得到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直径为1~56 nm.方法:24只大耳白兔于颌下区各皮,麻醉后在下颌骨体部以GX微型钻机慢速制作一面积为1.5cm×1.5cm的骨缺损.将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12只/组.实验组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采用普通羟基磷灰石修复,并应用抗生素5 d.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骨缺损后骨密度的变化.结果:骨缺损修复后,实验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直至与正常的骨密度接近并趋于稳定;对照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骨缺损,骨成熟较快,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将生物活性陶瓷与钛进行整体的梯度设计,从而能最大程度地起到增强种植体早期骨结合与长期稳定的作用。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功能梯度牙种植体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功能梯度牙种植体及部分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功能梯度牙种植体从头部到底部的弹性模量梯度变化分别设计为线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变化3种情况,以钛种植体为对照组。在Abaqus软件中进行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功能梯度牙种植体每一层面上及相应骨界面上的应力均有减小。从种植体头部到底部,种植体表面应力下降为3%~50%,骨界面上应力下降为10%~30%,均以指数函数变化组下降最为明显。提示功能梯度牙种植体的设计能减小种植体与骨界面之间的应力,尤以指数函数变化的设计方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血管化自体移植骨离体时间差异对非血管化骨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中植骨块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的影响.方法:2004-03/09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采用西安地区成年杂种狗12条,随机分为2组,分别拔除其一侧四颗前磨牙,6周后在下颌骨拔牙区制作长约3 cm中断性缺损,分别在非血管化骨离体后40 min以内和80 min以上行非血管化骨 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每组两条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4周时,所有非血管化骨与种植体之间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但4,12周时,非血管化骨离体时间在40 min以内组新骨形成比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多,非血管化骨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情况优于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结论:无论非血管化骨离体时间<40 min还是>80 min,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最终均能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只是离体时间越长可能新骨形成和骨结合形成越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M K‐1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对基牙牙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且行M K‐1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另收集同一时期35例行普通卡环义齿修复的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基牙牙周相关指标变化,美观满意度及舒适度。【结果】修复前两组患者SBI、AL无明显差异(P >00.5),修复后均显著改善(P <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组内比较除对照组修复后6个月与修复后1年比较无明显差异外,其余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修复后0个月两组患者GCF、GCF‐ALP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随访期间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则显著升高(P <00.5),远远高于研究组(P <00.5);研究组美观满意度及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MK‐1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与普通卡环义齿比较可显著改善基牙牙周状况,提高美观满意度与舒适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unx2过表达慢病毒对人牙周軔带细胞(PDLCs)体外增殖和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DLCs,取对数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NC组,用感染复数(MOI)=50的不含Runx2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细胞]、Runx2组(用MOI=50的Runx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细胞)。转染48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计算转染效率。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细胞体外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Runx2、骨形成蛋白-2(BMP-2)、碱性磷酸酶(ALP)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结果】转染48h后,BC组未见绿色荧光蛋白,Runx2组和NC组可见大量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unx2组和NC组转染效率分别为(88.57±3.07)%和(89.43±2.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x2组在不同时间点的活细胞数目OD值均明显大于NC组和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C组和BC组的活细胞数目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nx2组Runx2、BMP-2、ALP和OPN的mRN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NC组和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C组和BC组的Runx2、BMP-2、ALP和OPN的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unx2过表达慢病毒能够促进PDLCs体外增殖和增强其成骨能力,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中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