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和睡眠情况,探讨二者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10—12月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166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并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户外活动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 共调查学龄前儿童166例,其中有138例(83.1%)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 h, 86例(51.8%)每日总视屏时间≥1 h。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电子(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显著相关(β=-0.298,95%CI:-0.603~-0.021);而看电视时间与睡眠时间无显著关联(β=-0.144, 95%CI:-0.382~0.089)。调节效应模型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对不同类型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均无显著调节效应(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视屏时间可能会影响其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并不降低屏幕暴露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ADH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深圳市龙岗区3 520名幼儿父母的行为习惯、教养方式进行调查.按教养方式不同将幼儿分为暴露组(不良教养方式)和非暴露组进行3 a的追踪,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儿童ADHD患病率.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14.4%,其中男童为16.6%,高于女童的11.7%(P<0.01).x2检验显示,母亲吸烟、饮酒,溺爱、父母打骂孩子等16个因素对儿童ADHD患病率有影响(P值均<0.05).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母亲吸烟(RR=4.409)、溺爱(RR=1.428)、父亲责骂孩子(RR=1.404)、母亲打孩子(RR=1.401)、母亲心情不好骂孩子(RR=1.376),对儿童ADHD患病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结论 父母不良教养方式是儿童ADHD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毅贤  韩小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88-1490
分析江苏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及其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南京市20所幼儿园6424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周末视屏时间状况及家庭状况.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比例为13.01%,其中男童为14.61%,女童为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5~6岁、男童、父亲学历初中以下和高中、父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与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风险增加相关(OR值分别为1.43,1.42,2.21,1.82,2.47,2.05,1.36,1.38,1.39,1.52,P值均<0.05).结论 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处于一般水平,父母锻炼习惯和学历均会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产生影响,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立意抽样于2019年3—12月在两所三甲医疗机构招募882名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男童398名,女童484名),平均年龄为(3.58±1.25)岁。采用自编问卷和1.5~5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对调查对象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行为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882名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综合问题中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得分分别为6.0(3.0,10.0)、8.0(3.0,13.0)和22.0(10.0,37.0)。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大孩有较高水平的内化问题(β=0.08、0.12、0.12)、外化问题(β=0.08、0.16、0.14)和整体问题(β=0.08、0.16、0.14);年龄较大的大孩外化问题(β=-0.11)和整体问题(β=-0.11)得分较低,家庭氛围很和谐的大孩内化问题(β=-0.24)、外化问题(β=-0.21)和整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扬州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现状,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的影响,为正确指导使用电子设备,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方法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在园儿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结果98.00%的儿童每天使用1种以上电子产品,时间>1 h/d的占63.53%。触屏电子产品每天使用总频率为67.05%,>1 h/d的为15.2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总时间为(1.68±1.45)h,最主要的是电视机,其次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且周末较工作日使用时间更长。单因素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主要与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主要带养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6.45)及祖辈及其他人带养(OR=1.63)为其危险因素。结论扬州城区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频率较高,尤其是父母文化程度低、祖辈及其他人带养的人群,家长应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与教育,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特点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312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儿童牙科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CFSS-D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水平,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pfostran for Children, EMBU-C)评估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CPT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312例学龄前儿童CFSS-DS总分(45.62±6.57)分,其中165例有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52.88%(165/312)。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OR=1.79,95%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OR=2.61,95%CI:1.90~3.60)及>2h(OR=2.10, 95%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59, 95%CI:1.17~2.15),儿童临睡前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所有在园中班儿童25 26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监护人填写)于2019年4月对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 407份,其中男童12 593人(53.80%),女童10 814人(46.20%);年龄分布以5岁儿童居多,共17 188人(73.43%);参与调查儿童中,电子屏幕过度暴露(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含看电视累计超1h)率为37.72%,6.40%的学龄前儿童每天累计电子产品暴露超2h。过度暴露组与非过度暴露组儿童在性别、户籍、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总收入、是否有专属电子产品、看护人是否限制使用电子产品、、是否与长辈同住、是否为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未与长辈同住、主要看护人是父母或保姆/其他、无专属的电子产品是儿童电子产品过度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常住人口(非户籍)、非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不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是儿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学龄前儿童移动媒体设备屏幕暴露现况,探讨儿童移动媒体设备暴露情况与家庭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屏幕使用干预提供基础数据及资料。方法 2017年3-6月对广州市3个区的8所幼儿园≥3岁儿童家长共1 179名采用自行编制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儿童及家长使用媒体设备的情况,儿童开始规律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年龄、使用媒体设备从事的活动以及家长陪伴情况等。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移动媒体设备使用与家长行为的关系。结果 1 179名调查对象的年龄为3~5岁,其中男童占52. 1%,女童占47. 9%。97. 8%的儿童使用过移动媒体设备,72. 0%儿童规律使用过移动媒体设备。90. 1%的儿童每次使用的时间1 h,5. 8%儿童每天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时间1 h。同时,儿童年龄越小越早规律使用媒体设备。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每天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时间1 h的比例越高。每天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移动媒体设备的使用时间与父亲的使用时间和母亲的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 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亲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时间增多,增加儿童近1周内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时间1 h的风险(OR=1. 021,95%CI:1. 010~1. 031)。结论学龄前儿童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情况呈现年龄变小的趋势,家长关于健康使用媒体设备的健康宣教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时间,应当关注相关家庭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3~5岁学龄前儿童膳食、身体活动和屏幕时间达到指南推荐要求的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2018年4—7月在东城区开展横断面调查。15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的3585对儿童和家长参与了调查,应答率为84.61%。使用改编的问卷调查儿童的膳食、身体活动和屏幕时间,并从幼儿园体检数据库中获取儿童的体重和身高。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膳食、身体活动和屏幕时间达到推荐要求项数的相关因素。结果在被调查的儿童中,超重肥胖者占15.54%(11.05%超重、4.49%肥胖)。未发现膳食、身体活动和屏幕时间均达到推荐要求的儿童,有2项达到推荐要求的儿童31人(1.98%)。自身超重肥胖(OR=0.72,95%CI:0.59~0.89)和父母超重肥胖(OR=0.79,95%CI:0.67~0.93)的儿童达到推荐要求的项数较少,而父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儿童达到推荐要求的项数较多(OR=1.48,95%CI:1.22~1.80)。结论东城区3~5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达15.54%,儿童自身和父母的超重肥胖是儿童膳食、身体活动和屏幕时间达到推荐要求的影响因素,应倡导儿童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市区2 92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PBI)和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采用Green综合评价方法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以支持/参与为主,其中母亲支持/参与和敌意/强制得分均高于父亲(t值分别为28.31,2.10,P值均<0.05),同时母亲带养百分比(45.32%)高于父亲(20.44%).父亲对于男童的敌意/强制高于女童(t=2.95),父亲敌意/强制(t=-2.92)和母亲敌意/强制(t=-2.66)无出生住院史的儿童均高于有出生住院史的儿童,独生子女的父亲(t=5.44)和母亲(t=7.10)支持/参与均高于非独生子女,非隔代带养儿童获得的父亲(t=-3.16)和母亲(t=-2.29)的支持/参与更高(P值均<0.05).儿童家庭Green评分与父亲(r=0.25)和母亲(r=0.25)支持/参与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亲敌意/强制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庭营养人以母亲为主,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的支持参与度越高.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需进一步提升父亲带养和母亲支持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电子视屏接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弋江区1 911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电子屏幕接触状况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为(2.45±1.85)h,每日平均视屏暴露时间2 h及以上的儿童占52.07%,不同类型视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1.61±1.12)h、手机(0.35±0.57)h、平板(0.28±0.67)h及电脑(0.14±0.42)h;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童(OR=0.789)、妈妈年龄40岁及以上(OR=0.478)及妈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52)是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暴露过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现象普遍,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母亲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湖北某山区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对湖北某山区城市7所幼儿园1 379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睡眠相关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体格检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儿童平均年龄为(4.4±1.0)岁,男童占55.5%。儿童平均每天午睡中位数1.1 h,夜间睡眠中位数9.5 h, 24 h总睡眠中位数10.7 h,平日与周末睡眠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龄前儿童平日睡眠不足检出率为19.9%,周末睡眠不足检出率为29.9%。平均收缩压(98.2±12.0)mm Hg,舒张压(59.1±11.9)mm Hg,高血压检出率7.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等相关因素后,暂未发现儿童午睡、夜间睡眠或24 h总睡眠时长与血压间存在关联。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长改变(午睡和24 h总睡眠)与儿童收缩压有非线性关联,周末午睡和24 h总睡眠时间缩短,收缩压有下降趋势,而时间延长,收缩压有升高趋势(周末-平日午睡时长改变P非线性=0.002,周末-平日2...  相似文献   

18.
杨伟康  王嫚  林丰  陈招弟 《现代预防医学》2023,(6):1058-1062+1127
目的 探究深圳市龙华区实施《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措施对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25 929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并对其实施《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干预措施,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和配对t检验分析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义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得分与儿童性别、年级、父母是否近亲结婚、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有关(P<0.05)。配对t检验显示,《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实施后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降低(t母亲=5.287,t父亲=9.450,P<0.05),母亲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做法降低(t=4.968,P<0.05),而父亲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做法升高(t=-37.640,P<0.05),且儿童的健康相关行为也升高(t=-19.892,P<0.05)。结论 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通过实施《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可以改变父母对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并且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I)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父母行为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12.9%(95%CI:11.0~15.0)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其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3.7%(93/680),女童为11.9%(66/5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行为(OR=2.396,95%CI:1.636~3.510),以及父母与祖父母对儿童不一致的管教态度(OR=1.867,95%CI:1.287~2.710)更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3.415,95%CI:1.901~6.135)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2.147,95%CI:1.256~ 3.671)的儿童也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儿童看电视时间少于1 h/d(OR=0.252,95%CI:0.136~0.467)、父亲年龄大(OR=0.703,95%CI:0.503~0.983),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OR=0.617,95%CI:0.399~0.955)是其攻击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家庭中应注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减少或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