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年轻冠心病患者 (<4 5岁 )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6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 ,6 5例年龄 <4 5岁的患者接受冠脉内支架术治疗 (年轻组 ) ,随机选取 6 5例同期年龄 >4 5岁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 (心梗 )较对照组多见 (分别为 6 8%和 35 % ,P <0 .0 5 ) ;单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较多 (83%和 5 7% ,P =0 .0 0 1) ,单支病变中以左前降支多见 (4 6 5 7和 2 4 37,P =0 .0 2 ) ;介入治疗后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者多 (95 %和 78% ,P =0 .0 0 4 )。平均随访 (6 7± 9)个月 ,年轻组患者再发胸痛及再次住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35 %和 17% ,P =0 .0 2 ,2 8%和 14 % ,P =0 .0 5 ) ,新生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4 %和 11% ,P =0 .0 2 )。年轻组随访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3%和 9% ,P =0 .0 3;35 %和 17% ,P =0 .0 2 )。结论 年轻患者冠脉支架术完全血运重建率高 ,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主要由新生冠脉病变引起。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作为年轻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 2例 )和标准组 (114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TIMI分级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造影剂剂量和 12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支架放置成功率老年组与标准组无显著性差异 (96 .8%和 97.4 % )。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造影剂剂量老年支架术组于标准支架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19.2± 9.7)min和 (18.7± 12 .3)min ,P >0 .0 5 ;(8.3± 1.1)min和(8.2± 3.4 )min ,P >0 .0 5 ;(113± 36 )ml和 (10 9± 4 5 )ml,P >0 .0 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发生。 12个月随访两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在老年患者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已经成为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手段,以前进行预扩张是支架术必不可少的步骤,随着医疗器材的改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部分病人可以不用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这样降低了手术的费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自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共直接植入28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到2012年3月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39例,并按1∶2配对抽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再狭窄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从中分析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支架直径及长度、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50%)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选择再次行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者33例,1例术后在院内死亡,余32例好转出院.结论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植入罪犯血管支架的直径较小及长度较长、术前LVEF低(<50%)是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29.5 mm或支架直径≤2.94 mm与较高的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相关.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支架内血栓后死亡率高,但早期行急症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评价左心功能不全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PCI的24 627例冠心病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左心功能不全组(LVEF<50%)2 182例和左心功能正常组(LVEF≥50%)22 445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PCI术后30 d及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评估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对PCI术后30 d及12个月的MACCE事件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30 d,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PCI的MACCE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2.4%比0.5%,P<0.01);术后12个月,左心功能不全组也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6.6%比2.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值<50%为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功能不全是PCI术后30 d及12个月发生MACCE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CABG组28人,PCI组33人,应用Acuson公司的Aspen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多谱勒组织成像(D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结果 CABG及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应用DTI技术检测的二尖瓣环四点(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收缩期主峰速度的平均值(S值)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种手术对左室EF值及S值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BG及PCI重建冠心病患者心肌血运后,存活心肌功能逐步恢复,左室收缩功能逐步改善;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功能不全对冠状动脉病变及PTCA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及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包括25例血清肌酐>150μmol/L的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组)和随机抽取25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的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肾功能不全组多支血管病变(72%和48%,P<0.05),尤其是3支血管病变(44%和12%,P<0.05)和介入治疗并发症(48%和16%,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胸痛复发(44%和16%,P<0.05)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冠脉病变严重,且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增加,远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不同时间抗凝药物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不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不同时间对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0例患者植入520个支架,分别在3,6,9,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不同时间对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联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使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阿司匹林加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12个月应用效果最佳(P<0.05),各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支架植入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波立维,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建议长期12个月用药.法安明不宜长期使用,单用阿司匹林作用较联合应用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支持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作用。方法  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泵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 ,记录临床、介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冠脉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完全血运重建 12例。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平均时间为 (3 1± 17)min ,主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压显著升高 ,分别由 (69± 11)mmHg升至 (13 1± 15 )mmHg和 (82± 13 )mmHg升至 (111± 7)mmHg ,(P <0 .0 0 1)。平均随访 2年 ,1例死于心力衰竭 ,其余 15例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无严重心脏事件存活率为 75 %。结论 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可行 ,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药物治疗组(n=54)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n=36)。药物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绞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心绞痛分级明显降低,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寻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远期心功能状态有显著影响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作者对解放军总医院1988年1月1日-1998年6月30日AMI并行冠状劝脉造影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追踪分析。符合入选标准155例。100年中AMI出院后心源性死亡7例,占4.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症、冠脉病变支数,心肌梗死时LVEF、溶栓治疗以及经皮经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是对AMI远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PTCA治疗、梗死面积、冠脉病变支数以及高脂血症是对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时间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梗死后时间的延长,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概率逐年增高。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AMI后早期LVEF受损、没有行早期再灌注治疗(溶栓和急诊PTCA)以及AMI后没有行择期PTCA是对AMI后远期心功能状态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stent)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PTCA术及Stent术通过冠脉内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部位并安放支架而治疗冠心病。PTCA及Stent术后需抗凝治疗,从而可发生颅内、消化道、泌尿系等部位出血,本文就PTCA及Stent术后发生血尿的原因作分析,针对血尿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12支血管的16处病变,其中2例置入冠脉内支架3个。7例病人中5例为双支血管13处病变,1例单支血管2处病变,1例左前降支完全阻塞病变,16处病变成功地扩张13处,造影结果满意,成功率81.3%(13/16),3个支架植入获成功。术后近期和远期追踪12个月,临床有效率85.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VNC)患者的心肌灌注受损情况,及其与心脏MRI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5 ~ 76岁)经心脏MRI确诊的ILVNC患者,同期行99Tcm-MIBI SPECT MPI.采用标准的17节段法分析MRI及SPECT图像.计算MRI所示各节段心肌非致密层(NC)与致密层(C)厚度比值(NC/C),NC/C>2.3者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计算并比较致密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延迟强化(DE)出现率及心肌灌注异常的出现率.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gLVEF(LVEF由MRI测定)和心肌灌注受损节段数、致密化不全节段数和DE节段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84.2%) MPI出现灌注受损;MRI示19例共有致密化不全节段107个和致密化节段216个,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33.6%(36/107)和31.9%(69/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共31个节段出现DE,致密化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DE出现率分别为5.6%(6/107)和11.6% (25/216),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DE节段灌注异常出现率高于非DE节段[54.8%(17/31)与30.1%(88/292);χ^2=7.80,P<0.01].lgLVEF与致密化不全节段数、DE节段数、灌注受累节段数间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r=-0.35、0.15和-0.34,均P>0.05).结论 大部分ILVN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血流灌注受损,MRI所示致密化不全和非致密化不全心肌均可出现;心肌灌注受损在该病的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Ⅰ组22例,狭窄率50%~75%,Ⅱ组18例,狭窄率≥76%,正常对照组40例,无明显狭窄。所有患者行2D-STI检查,运用Qlab8.1软件脱机分析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圆周、径向应变(GLS、GCS、GRS)等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16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l6-SD)、12节段径向、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rs-12-SD、Tcs-l2-SD)等左室同步性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Ⅰ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无阳性发现,而2D-STI显示GLS明显降低(P0.05),Tls-16-SD明显延长(P0.05),与Ⅰ组和对照组比较,Ⅱ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均有明显阳性表现。结论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相比,2D-STI可早期客观评价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与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价平板运动负荷前后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方法选取临床诊断CSF患者33例(CSF组)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30例(对照组),分别在静息状态和运动负荷后,采集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及心尖两腔动态二维图像,计算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的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SL)及负荷前后GLS变化幅度(ΔGLS)。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LVEDD、LVESD、LVED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负荷LVEF均较静息状态下明显升高(P<0.01),但是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负荷GLS均较静息状态明显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静息状态下及负荷峰值状态下左心室GLS均大于CSF组。结论静息状态下,CSF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运动负荷状态下,CSF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显著改善;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值GLS能早期识别CSF患者的心肌纵向收缩功能的细微变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曾展生  李忠红 《人民军医》1999,42(12):717-718
为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冠脉造影特点、预后及治疗对策,我们对1992~1996年收治的UAP70例分三组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临床诊治UAP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70例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12例;年龄43~84岁,平均48.2±10.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等。1.2 方法 按对药物治疗的不同疗效分成三组:(1)常规药物治疗稳定组:42例,经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阿司匹林治疗后,胸痛缓解;(2)最大限度内科治疗组:22例,用以上4种药物经最大限度药物(即血液动力…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公认的临床治疗冠心病的较为成熟的方法,许多地州医院都在陆续开展。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如何稳妥而积极的开展工作,即解决病人的问题又能安全的开展工作,是临床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2001年11月至2003年9月我们选择符合标准(狭窄>75%)37例患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