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塑料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因牙周炎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塑料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对此随访观察1年、3年。结果 27例患者观察3年均感义齿美观,固位稳定性较好,防止邻牙倾斜及对牙的伸长,提高了咀嚼效率;3例余留牙少,口腔卫生差,导致修复失败。结论塑料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因牙周炎致牙列缺损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应用于中老年人牙列严重损毁同时伴有牙列残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65例牙齿严重磨耗并伴有牙列毁损的患者,先进行一般的修整、设计,暂时用过渡性的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对其进行修复,以后每个月检查一次并对其调整到最佳的颌位。通过观察治疗3~6个月后,可改成长久性的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对其进行长久修复,嘱咐患者要每半年复查一次。结果在我院2008~2011年所统计的6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没有感觉不适应,适应率为100%,其中60例感觉咀嚼有力,占92.3%。结论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对于患有重度磨耗并伴有牙列缺损的中老年患者,不但可以修复已经缺损的牙列,而且还能使垂直距离的恢复、咀嚼功能恢复,重新建立生理咬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钴铬合金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及纯钛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在牙列缺损患者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8例牙列缺损患者,按修复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钴铬合金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与观察组(纯钛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各49例。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6个月就位率、初戴2周调改率分别为91.84%、10.2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47%、48.98%;观察组患者义齿性口腔炎发生率为12.24%,低于对照组的26.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美观满意度、语音满意度、咀嚼功能满意度、固位功能满意度及舒适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钴铬合金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相比,纯钛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修复效果更为良好,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46例颌间距离降低的牙缺损患者,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随访两年,观察义齿的戴用情况,包括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食物嵌塞、美学评价等。结果 46例患者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患者的咀嚼功能、颞下颌关节不适,食物嵌塞以及面部外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 对存在颌间距离降低的牙列缺损患者,采用He垫式可摘局部义齿比普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弹性义齿修复牙列缺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弹性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收集门诊223例牙列缺损患者,使用美国Valplast公司生产的弹性义齿材料及器械、拜耳成品牙进行修复。结果随访3年,46.6%的患者非常满意,48.9%的患者基本满意,5.4%的患者修复失败。结论弹性义齿在美感、舒适感均较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为佳,但对咀嚼功能的恢复、固位性、稳定性稍低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弹性隐形树脂结合金属支架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kennedyⅠ类及Ⅳ类牙列缺损患者共40例,使用弹性隐形树脂结合金属支架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并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成功38例;失败2例,成功率95%。结论弹性隐形树脂结合金属支架修复牙列缺损效果满意,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弹性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收集门诊223例牙列缺损患者,使用美国Valplast公司生产的弹性义齿材料及器械、拜耳成品牙进行修复。结果随访3年,46.6%的患者非常满意,48.9%的患者基本满意,5.4%的患者修复失败。结论弹性义齿在美感、舒适感均较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为佳;但对咀嚼功能的恢复、固位性、稳定性稍低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  相似文献   

8.
<正>牙列缺损是口腔患者常见的疾患之一,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目前仍是牙列缺损的主要修复方式之一,由于其适用范围广泛、磨除牙体组织较少及操作简便、费用较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由于门诊印模、技工操作及使用时间等原因,会出现低牙合情况。根据口腔修复学对于可摘修复体、基托伸展、人工牙排列和咬合关系建立等各方面的要求,评价原有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是否可以接受,属正常者可考虑修理后继续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牙列缺损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钴铬合金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观察组采用纯钛合金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比分析2组患者修复后的咀嚼功能、牙龈状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修复1个月后,观察组的咬力、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出血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钛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更有利于修复牙列缺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占修复前的牙龄检查与准备方法。方法选取临床行可摘局部义齿患者修复前的检查与准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制取用于灌注可摘局部义齿工作模型用的印模之前完成。先取研究模,在模型上观察分析,结合口腔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反复对比,作出修复治疗计划。结论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之前,要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必要的修复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8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11年2年~2012年12月门诊的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患者,都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结果经过修复后,有效率为97.5%,基牙松动度得到明显改善,与修复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修复后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临床多见,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稳定良好,改善牙齿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Vitallium2000铸造支架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把175例牙列缺损的患者通过80例Vitalli—UIll2000支架义齿和95例钛合金支架义齿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Vitallium2000支架义齿与钛合金支架义齿相比而言,患者在美观性、舒适度、语言功能方面的满意度高(P〈0.05)。结论Vitallium2000铸造支架义齿临床修复效果优于钛合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牙列缺损患者进行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不同类型的牙列缺损患者分别采用球帽式附着体,磁性附着体,栓体栓道式附着体以及套筒冠义齿修复,对义齿的固位、稳定、美观性及患者使用满意度进行临床定期随访。结果 30例病例经过1~3年的临床观察:1例基牙出现继发龋,给予对症治疗重新粘固内冠后,义齿行使功能良好。3例15个月后基托与黏膜间不密合,给予重衬处理后义齿使用良好。1例磁性附着体使用2年活动义齿支架处断裂,其余附着体义齿均获得良好的支持稳定效果,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美观要求达到满意。结论附着体义齿对于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经分别戴用胶托式可摘局部义齿和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及余留牙患根龋发病率。方法对32例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的老年患者分别制作18例胶托式可摘局部义齿和14例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并对戴用前和使用2年后的基牙及余留牙进行根面龋观察。结果戴用铸钛支架义齿、胶托义齿两年后的根龋指数(root caries index,RCI)分别是4.1%、7.4%,(P<0.05)。结论使用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基牙和余留牙根面龋坏。  相似文献   

15.
刘霜△  闫卉 《天津医药》2018,46(2):195-198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130 例肯氏 Ⅰ、 Ⅱ类牙列缺损患者, 按口腔内余留牙和牙槽嵴黏膜条件相近、 肯氏分类及亚类相同的 2 例为一对, 分为 65 对, 均分为临床路径组和传统修复组。比较 2 组的适应期调改次数, 适应期结束后咀嚼是否有力, 咀嚼时游离端基托是否存在肉眼可见活动度、 基牙龋坏、 基齿松动和食物嵌塞情况。结果 临床路径组在适应期调改次数低于传统方法组[1.0 (1.0, 2.0) 次 vs. 3.0 (2.0, 4.0) 次]; 适应期结束后调改后咀嚼有力的比例 (93.85% vs. 76.96%) 高于传统方法组, 出现肉眼可见动度 (0 vs. 15.38%)、 基牙龋坏 (1.54% vs. 13.85%)、 基牙松动 (0 vs. 12.31%) 及食物嵌塞 (1.54% vs. 15.38%)比例均低于传统方法组 (均 P<0.05)。结论 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遵循临床路径方法制作可摘局部义齿能够减小功能状态下义齿的不稳定性, 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对中老年患者牙列缺损伴有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1例有牙列缺损且伴有重度磨耗的中老年人辅以俄亥俄型咬合板、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等序列治疗,重建中老年人咬合功能。客观临床检查及问卷调查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经过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等序列咬合重建治疗,患者主观感觉满意,修复前牙周膜增宽的基牙,修复后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修复后基牙牙槽嵴顶高度未见降低,部分角形吸收牙槽骨可见牙槽嵴顶高度增加。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可有效地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使口颌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中老年伴有重度磨耗的牙列缺损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晓丽 《北方药学》2012,9(6):36-36
目的:探索活动矫治器的一种新的改良设计方法,使矫治替牙期扭转牙的速度与效果更加理想。方法: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基础上对唇弓进一步改进,临床应用16例替牙期扭转牙的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在16例替牙期扭转牙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该矫治器具有解除扭转速度快及制作方便等优点。结论:应用此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扭转牙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牙列缺损修复中应用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根面磁性、插销式及拴体拴道式精密附着体修复14例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观察修复效果。结果随访1年,检查基牙无病变,固位稳定性强,美观舒适,咀嚼功能好,无附着体锁轴松动、义齿折裂情况。结论精密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具有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李宝卓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77-3579
目的比较导弓式活动矫正器与2×4矫治技术在替牙期前牙畸形矫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3例牙性替牙期前牙畸形矫形分为导弓式活动矫正器治疗组(9例)与2×4矫治技术治疗组(14例),分别采用导弓式活动矫正器与2×4矫治技术进行矫正。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后取记存模型,拍摄颜面、口内、头颅侧位和全景x线片,并在治疗结束后均随访2年以评价疗效。结果导弓式活动矫治组的9例患者在矫形前3个月均见到明显效果,之后治疗进程随着下切牙的内收、间隙的关闭有所放缓。所有患者在经过5~8个月的治疗后,反牙合均解除,随访2年未见复发。然而患者牙列未能排齐,仍需要二期矫正。2×4矫治组的14例患者经过3—9个月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解除了前牙反殆,下颌前突减轻,覆殆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面中1/3凹陷明显改善,随访2年未见明显复发。此外,前牙排齐,中线对齐,中性或偏远中的磨牙关系也建立起来。所有牙矫治后无异常松动。结论导弓式活动矫正器与2×4矫治技术均可有效纠正替牙期前牙反殆,2×4矫治技术不仅能纠正反殆,还同时排齐了牙列,解决牙列扭转、间隙等畸形,避免了二期治疗,因而优于传统的活动矫治器治疗,是替牙期前牙反殆的首选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
葛登峰 《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37-138,140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和牙体缺损在通过二氧化锆全瓷修复后其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引入计算机技术与临床相结合进行辅助设计和制作,对30例患者总计60颗牙齿采用爱尔创二氧化锆全瓷修复作为研究对象,将另外30例总计60颗牙齿采用钴铬烤瓷冠的修复体纳入对照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追踪随访,对两组修复体修复前后颈部龈沟液指标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实验组修复前后的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修复前后的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的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对牙周组织健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