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心电图异常情况,不同年龄段和男、女性别之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对733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心电图检查,并进行数据汇总.结果 7332例老年人中,男3278例(44.71%),女4054例(55.29%),男、女性别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心电图1365例(18.62%),异常心电图5967例(81.38%),异常心电图前五位是:ST-T改变3115例(42.48%),房室肥大1808例(24.66%),期前收缩969例(13.22%),束支传导阻滞795例(10.84%),窦性心动过缓633例(8.63%);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动过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ST-T改变、房室肥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房颤房扑和窦性心律不齐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和心室预激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 0.05); ST-T改变、房室肥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房颤房扑男、女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人异常心电图发生率相当高,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女性比男性多见,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电图应作为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26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中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21.19%(57/269),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脑兼治,提高脑卒中的抢救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166例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文广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40-134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6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病率为38.2%,出血性脑卒中发生CC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脑干、小脑及基底节丘脑病灶合并CCS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OS);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外伤、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或者感染后,常规心电图检查示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改变,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过早搏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此现象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对我院2005~2006年脑出血患者50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脑出血和心电图改变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13.39%,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掌握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其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不同心电图表现91医院特检科(山东兖州272000)徐学文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VentriculophasicSinusAr-rhythmia)是二度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发生的一种窦性心律失常,正确地辨认,对于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意外(ACVA)是一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类。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出血;脑实质各部位的出血,如内囊桥脑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细分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一过性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意外除疾病本身应有的表现外,心电图也有显著变化。笔者对80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从而探讨ACVA出现心脏损害的病因,心电图变化特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入选的80例患者为2007-2010年我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36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6例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人院后12小时内心电图检查,对有异常者再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进行干预,并观察其动念变化。结果: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3例心电图异常(76.04%),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与缺血性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3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42例(57.53%),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改变与缺血性卒中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52例有意识障碍与21例无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12例首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和电话随访收集卒中时住院及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资料。结果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中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预后与有无心脏损害明显相关,心脏病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常见类型。方法依照我国现行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对本院2000-2008年收治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92例(占92%),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18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9例(占9%)。在心律失常中早搏70例(室性早搏45例,房性早搏21例,交界性早搏4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11例;传导阻滞35例(房室传导阻滞25例,束支传导阻滞9例,窦房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律失常18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早搏、传导阻滞)最常见,少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各种脑部疾患(外伤、肿瘤、脑血管病)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解剖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Dozzi氏1937年报导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脏活动改变,其后10年Byeric氏又报导脑卒中可出现酷似心肌梗塞之心电图表现,国内龚氏(1958年)报导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兹将我院脑溢血与脑心综合  相似文献   

12.
在对患儿行体表心电图检查中,经常发现一些无自觉症状的患儿出现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其中常见的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游走性心律、早搏、Ⅰ度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笔者对我院检查的无心脏疾患症状患儿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小儿心律失常的临  相似文献   

13.
陈磊 《肿瘤药学》2011,(3):227-228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方法对544例接受多柔比星化疗的患者的前后心电图改变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544例患者用多柔比星化疗前心电图均正常,化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ST段压低、T波低平、T波倒置、肢导联QRS波群低电压、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176例(异常率32.3%)。结论多柔比星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而心电图作为一种化疗过程中对心肌毒性的监测方法,经济实用简便,重复性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多柔比星对心脏毒性产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心脏毒性,即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瘤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按是否出现心电图异常分为心电图正常组(44例)和心电图异常组(70例),收集患者住院电子病历信息。分析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及发生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蒽环类药物类型及累积剂量、是否使用心脏保护药物等相关指标有无差异,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1) 7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窦性心动过速17例,窦性心动过缓9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早期复极化5例,室性早搏3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ST-T改变67例,QTc间期延长(即QTc>460ms) 21例;(2)心电图异常组中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及合并高脂血症、蒽环类药物平均累计剂量所占比例均高于心电图正常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17,95%CI:0.984~1.051,P=0.003)是心电图异常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资料改变情况。方法对9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观察ST-T、Q-T间期及心律失常等改变情况。结果 98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72例,发生率为73.5%;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77.8%,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71.8%。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关注心脏情况,一旦出现心脏病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改变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电图改变的性别差异。方法对12家社区2009年5月-2011年2月4600例房颤患者心电图改变按性别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占96.0%(4416/4600),男性占40.5%(1863/4600),女性占59.5%(2737/4600)(P〈0.01),男、女比为1:1.5;男性低电压5.8%(108/1863)、电轴偏移14.8%(276/1863)和束支传导阻滞25.0%(466/1863)明显多于女性的3.8%(104/2737)、6.6%(180/2737)和15.0%(410/2737)(P〈0.01);女性ST—T改变72.6%(1988/2737)、心室肥大12.5%(342/2737)和QT间期延长5.7%(155/2737)明显多于男性的51.4%(957/1836)、7.3%(136/1836)和2.7%(50/1836)(P〈0.01);心室率〉100次/分、心室率〈60次/分、起搏器、心肌梗死、三度房室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和预激综合征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房颤患者以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心电图改变存在各自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必要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2例老年窦性一tD动过缓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期选择30例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疾病组32例受试者中有6例出现了Ⅱ度窦房阻滞或者窦性停搏,7例出现了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5例出现了逸搏;对照组30例受试者中有2例出现了Ⅱ度窦房阻滞或者窦性停搏,2例出现了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了逸搏,4例m现了室性期前收缩.疾病组患者出现窦房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其对于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人的病情具有很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露  池莲花  刘志兰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29-1530
目的 探讨ST—T改变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脑卒中患者2160例心电图资料;比较ST-T明显改变者80例(观察组)和ST-T无明显改变者98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合并其他常见病、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情况。结果 2160例中出现心电图异常1327例,其中ST—T改变756例,占异常心电图的56.9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心脏扩大及多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心电图ST-T的改变,部分是受神经.体液及代谢.营养障碍的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即“神经原性改变”,可随病情好转而变化;部分则与原有的基础病相关,受其心脏在功能上或器质上已出现的病理性改变而影响,不随病情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全部病例均经头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病,且既往无心电图异常及电解质紊乱。并在发病的24h内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各组数据统计ECG异常例数计算百分比,组间差异χ^2检验。结果:55例急性脑血管病出现继发心电图改变39例占81.2%,以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最高(61.6%)。ECG异常率脑出血比脑梗死高(P<0.05);病灶位于内囊、基底节、丘脑等邻近中线结构者比其它部位高(P<0.05);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死亡组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对急性脑血管病人心肌受损程度及其预后作出判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房颤持续时间患者之间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 s)患者50例作为对象,根据房颤持续时间是否>48 h分为两组。≤48 h组患者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48 h组患者先进行3周抗凝后再进行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后停用洋地黄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两组均完成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窦房结功能、房室结前传不应期及文氏点、2∶1阻滞点。结果 ≤48 h组成功率为84.00%,高于>48 h组的64.00%(P <0.05);≤48 h组SNRT、SACT、房室结前传不应期及文氏点均短于>48 h组(P <0.05);≤48 h组复律后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48 h组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48 h组复律后长RR间期时间及次数短(少)于>48 h组(P <0.05)。结论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用于阵发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