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孕患者女,38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右下肢肿胀1天"入院。患者14年前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于外院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左髂静脉支架置入术。体查:体温37.5℃;右下肢较左下肢增粗,右侧膝上10cm及膝下10cm处腿围分别为44.81cm和35.18cm,左侧分别为41.50cm和33.04cm,且右下肢皮肤张力较左侧增高,右下肢Homans征及Neuhof征阳性;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及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因“腰部酸痛8年,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0天”入院。查体:脊柱无明显侧弯畸形,活动轻度受限。T11、T12棘突旁双侧压痛、叩痛,以右侧为明显。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5^。( )、加强试验( )。左侧直腿抬高50^。( )。双侧“4”字征(一)。左下肢肌力Ⅳ级,右大腿及小腿屈肌群肌力Ⅲ级,右伸趾肌力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态静脉压(AVP)测定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对50例PDVI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下肢AVP测定并比较患者深静脉压力、小腿肌肉泵、瓣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静态静脉压(P0)相比较(左下肢:128.00cmH2Ovs127.77cmH2O;右下肢:126.82cmH2Ovs126.55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运动后静脉压最低值(Pmin)(左下肢:77.32cmH2Ovs58.06cmH2O;右下肢:75.16cmH2Ovs48.58cmH2O)和压力回升到静止静脉压水平90%的时间(RT90)(左下肢:8.11秒vs18.58秒;右下肢:8.08秒vs19.51秒)分别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评价PDVI患者的手术疗效方面,AVP测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邀请48名健康志愿者做试验,分别在右下肢穿上跑步鞋、行走石膏和步行器状况下做刹车运动,研究右下肢制动对驾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30岁,腰部及右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伴双下肢进行性无力1周,以胸膜段椎管占位收入院。体格检查:胸腰段棘突叩击痛,向右下肢放射;双下肥肌力0级,感觉尚好,直腿抬高试验(一),Bahinski征左侧(+)、右侧(-)。实验室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74岁。突发右下肢肿胀、疼痛3 d,外院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右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和外周尿激酶溶栓治疗7 d(用法、用量不详)效果欠佳,右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未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院。入院后行CT提示右侧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左位下腔静脉(图1)。后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1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并发横纹肌溶解征患者的治疗。全部病例首先均行手术取栓治疗,4例截肢。结果6例痊愈(54.5%);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5.5%),其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9.1%)。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危重并发症,及时截肢是重症患者取得好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0岁。2007年8月5日遇车祸,伤后胸背、右下肢疼痛.不能自行站立,无双下肢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伤后9h被急救车送至我院。入院查体:稍烦躁.神志尚清,胸廓挤压征阳性,T4棘突处可见高出皮肤约1.5cm的骨性隆突.有压痛;双下肢感觉对称无异常.左下肢肌力5级,右大腿畸形肿胀,异常活动;右踝屈伸肌力5级。左膝反射(+),双踝反射(+).肛周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性,62岁。因"右下肢皮肤蚯蚓状隆起30余年,右下肢肿胀6月余"于2013年1月28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右下肢静脉曲张"。查体:双下肢等长,站立时右下肢小腿及足背可见明显浅静脉曲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无溃疡,胫骨前区凹陷性水肿,右小腿中段周长较左侧长2厘米,皮温正常,无触痛,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可疑阳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同时行下肢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的方法并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可疑冠心病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275例(年龄≥60岁)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按介入途径分为左桡动脉组(124例)及右桡动脉组(151例),各组再按年龄段分为三个不同亚组:低龄老年亚组(60~69岁),中龄老年亚组(70~79岁),高龄老年亚组(≥80岁),分别以左、右桡动脉途径运用TIG共用造影管(100cm)及MP A1造影管(125cm)依次行冠脉、双侧下肢动脉和肾动脉造影,比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及造影完成率等,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左、右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及对比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左桡动脉组造影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均低于右桡动脉组,造影完成率亦明显高于右桡动脉组;左、右桡动脉组造影操作时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X线曝光时间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老年患者经左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同时行下肢动脉及肾动脉造影完成率高,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院 1996年 9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病人 85例。全组共 85例 (85条肢体 ) ,男 4 8例 ,女 37例。年龄 15~ 79岁 ,平均 5 3 4岁。左下肢 6 9例 (81% ) ,右下肢 16例(19% )。临床表现 :患肢肿胀、疼痛 ,浅静脉扩张 ,股三角区疼痛及压痛 ,Homans征阳性。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检查。周围型 7例 ,中央型 33例 ,混合型 4 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 8h至 7d 79例 ,30d 1例 ,15d 1例。半数病人行静脉造影 ,周围型可见胫腓静脉内有充盈缺损或中断 ,肌内静脉窦闭塞 ,静脉可见充盈缺损或闭塞 ;中央型可见髂股静脉充盈缺损或完…  相似文献   

12.
高位长段颈椎管内血管畸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3 5岁 ,因颈背部疼痛不适 2年 ,双上肢麻木无力 6个月 ,加重伴右下肢麻木无力 1个月而于 2 0 0 0年 12月入院。患者于 1998年 10月 ,无明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不适 ,偶尔出现眩晕、头痛 ,于 2 0 0 0年 6月出现右上肢麻木无力 ,随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 ,尤在激动或增加腹压时突然出现加重感。于2 0 0 0年 11月 ,右上肢麻木无力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入院后查体 :肩部平面以下感觉减退 ,右上肢肌力Ⅲ级 ,左上肢肌力Ⅳ级 ,右下肢肌力Ⅲ级 ,左下肢肌力正常 ,右侧Hoffman征 (+ ) ,右侧Babinski征 (+ )。颈椎…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12年前因车祸伤及骨盆,当时诊断右耻骨上下、支骨折,卧床3个月后离床发现右下肢跛行,右小腿麻木,数家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出口综合征等,行非手术治疗。近5个月疼痛加重并向会阴部放射,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院。查体:腰部变直,向右侧凸,右下肢相对较对侧短2.5cm,右下肢直腿抬高50。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右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外缘感觉减退,右跟腱反射减弱。右臀中部压痛。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 ,42岁 ,主因双下肢困胀六年 ,双下肢瘫痪一月入院。六年前双侧脚后跟疼痛 ,随之出现双脚及双侧小腿烧灼感、有时发凉 ,一年前出现右下肢行动不利 ,伴麻木 ,走路不稳 ,近两月出现双下肢困胀加重 ,一月前出现双下肢瘫痪 ,翻身及大小便困难。曾在当地按骨质增生、脉管炎、低血钾等治疗无效。八年前从高处掉下致腰 2 椎体压缩性骨折。查体、平脐下两指痛温觉减退 ,深感觉消失 ,肛门反射消失 ,上中下腹壁反射存在 ,双侧膝腱反射亢进 ,跟腱反射正常 ,双侧巴氏征 ( ) ,加强 ( ) ,左踝阵挛 ( ) ,双下肢肌力 0级。入院后经检查胸椎 CT,胸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界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例临界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证实下肢深静脉内暴风雪征阳性,并行股、腘静脉轴流及暴风雪征中心流速测定。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于基础抗凝、扩容治疗5~7 d后出院。治疗后患者股、腘静脉轴流流速峰增加(均P<0.01),暴风雪征消失或减轻。结论临界型下肢DVT的彩色多普勒筛查和早期干预有助于防止病变向固体化血栓转化,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干预(包括取栓和下腔静脉滤器的植入等)以及长期抗凝或溶栓所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颈椎管内骨软骨瘤非常少见。笔者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 ,5 0岁 ,因右侧上下肢麻木无力 ,右手肌肉萎缩 6个月 ,行走困难 3个月于 1995 - 0 4- 16日入院。查体 :血压 18/ 13Kpa,颈椎自主活动 ,C6 ,7棘突右侧压痛 ,并扪及骨性硬物。右侧上下肢及躯干痛觉减退 ,右肱三头肌肌力 级 ,右手骨间肌萎缩 ,肌力 级。左手骨间肌轻度萎缩 ,肌力 级。右下肢肌力 级 ,左下肢肌力 级 ,双下肢肌张力亢进 ,右髌、踝阵挛阳性。 Hoff-mann征阳性 (右 ) ,Babinski征阳性(右 )。脊柱影像学检查 :椎管造影显示 ,造影剂在 C6 椎体下缘平面完全梗阻。…  相似文献   

17.
严重胸椎间盘突出钙化嵌入脊髓一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患者,女,47岁。因右下肢麻木逐渐加重2.5年,伴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3个月就诊,上述症状于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无明显外伤史。查体示右侧腹股沟以下感觉减退,T0.10部位有压痛、叩击痛,神经放射痛不明显;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正常;双侧膝腱反射,跟腿反射亢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产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住院分娩总数15 897例,其中剖宫产10 097例(63.52%),发生下肢DVT 41例(0.41%);顺产5 800例(36.48%),发生下肢DVT 7例(0.12%)。剖宫产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χ2=9.94,P<0.005)。每年的剖宫产例数和下肢DVT发生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s=0.87,P<0.05),即剖宫产率越高,下肢DVT发生率越高。48例下肢DVT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43例仅药物治疗,2例手术和药物结合治疗,3例采用气压梯度结合抗凝治疗,5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药物治疗。结论剖宫产妇女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顺产者高,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DVT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中,对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指征。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接受IVCF植入术,术后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成功,疗效满意。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随访期间无PE、严重出血性疾病及滤器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IVCF植入的应用不仅有效预防PE的发生,而且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脂肪瘤内痛风石形成致脊髓压迫症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龙龙  陈龙  黄琦  徐声鸣  牛丰 《中国骨伤》2018,31(3):279-280
正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个月,加重5 d"入院。平车推入病房。T7、T8棘突压痛及叩击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耻骨联合水平以下感觉减退;左下肢肌力(3+),右下肢肌力(3-),双下肢肌张力减弱,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腕关节及右踝关节处肿胀明显,压痛阳性。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双侧Hoffmann征、克氏征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