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樱草杜鹃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鉴定为2-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4-O-β-D-葡萄糖苷(1),及苔色酸甲酯(2)。结论:从该植物中分得一个新化合物,丰富了樱草杜鹃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骨碎补的木脂素和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骨碎补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3个木脂素类(1~3)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4~11),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ESI-MS等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seco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3)、北美圣草素(4)、eriodictyol 7-O-β-D-glucopyranoside(5)、新北美圣草苷(6)、柚皮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8-C-β-D-葡萄糖苷(10)、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11)、麦芽酚3-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结论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水龙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8~10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化合物1在常温下存在旋转异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藏药樱草杜鹃中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为药材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柱温30℃,流速1.0 mL· 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50 nm,流动相A乙腈-甲醇(5∶1)-B 0.1%甲酸,二元梯度洗脱.结果:3种成分在70 min内达到良好分离,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线性范围分别为4.41 ~88.20 mg·L-1(r =0.999 6),2.94 ~58.80 mg·L-1(r =0.9996),1.485~29.70 mg·L-1(r =0.999 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37%(RSD 1.67%),98.07% (RSD 1.41%),100.19%(RSD 1.20%).结论: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较好,可作为藏药樱草杜鹃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铁破锣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铁破锣(有称为滇豆根者)[Beesia calthifolia(Maxim.)Ulhr.]根茎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其根茎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酸(I),25-脱水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Ⅱ).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Ⅲ),铁破锣皂苷Ⅰ(Ⅳ)和胡萝卜苷(V)。结论:化合物Ⅰ,Ⅱ,Ⅲ和V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Ⅱ~Ⅳ为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5.
黄蜀葵花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对黄蜀葵花(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总黄酮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利用色谱和分部结晶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到4个黄酮醇单糖苷,分别鉴定为棉皮素-3’-O-β葡萄糖苷(Gossypetin-3’-0-β-glucoside,1),异槲皮苷(Isoquercetin,2),金丝桃苷(Hyperoside,3)和槲皮素-3’-葡萄糖苷(Quercetin-3’-glucoside,4)。结论:其中1为新化合物,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6.
白梅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华  张玲  尚立霞  邵成雷  吴永霞 《中药材》2008,31(11):1666-1668
目的:研究白梅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梅花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Ⅰ)、异鼠李素(Ⅱ)、槲皮素(Ⅲ)、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异槲皮苷(Ⅵ)、金丝桃苷(Ⅶ)、芦丁(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Ⅱ~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番石榴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慧星  李晓帆  李荣  李玲  王乃利 《中草药》2010,41(10):1593-1597
目的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东  徐丹洋  孔祥鹏  李芳  丁安伟 《中草药》2012,43(12):2333-2336
目的 研究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对体外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使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通过测定黄酮类成分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量(FIB)的影响研究其体外凝血活性.结果 从黄芩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芩素(1)、汉黄芩素(2)、千层纸素A(3)、韧黄芩素-Ⅰ (4)、黄芩黄酮-Ⅱ (5)、5,7,2′,5′-四羟基-8,6′-二甲基黄酮(6)、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5-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8)、黄芩苷(9)、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1)、木蝴蝶素A-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2).所有化合物均对FIB没有影响,部分化合物能显著缩短TT、PT,同时能显著延长APTT.结论 化合物11和12为新化合物.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对凝血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对凝血系统的不同作用体现在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  相似文献   

9.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旱柳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旱柳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脂肪细胞质脂分解的影响。方法 :用化学和光谱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用正常大鼠附睾处脂肪细胞观察化学成分对由去甲肾上腺素 (NE)诱导的脂肪分解作用。结果 :分离出 3种单体 ,为芹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 ,木樨草素 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和木樨草素 3′ 甲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 ;前 2种可增加由NE促进的脂解过程中脂肪酸的释放量。 结论 :3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柳属植物叶片中获得 ;芹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和木樨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可促进由NE诱导的脂解作用 ,木樨草素 3′甲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强  房鑫  李俊  姚禹民  张继全  梁爽  阮克锋 《中草药》2018,49(5):1013-1018
目的研究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重结晶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羊踯躅果实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杨梅素(1)、双氢杨梅素(2)、没食子儿茶素(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儿茶素(5)、表儿茶素(6)、二氢槲皮素3′-O-葡萄糖苷(7)、原花青素A-2(8)、去氢双儿茶素A(9)、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10)、根皮苷(11)、南烛木树脂酚3-O-吡喃鼠李糖苷(12)、2,6-二甲氧-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13)、2,4,6-三羟基苯乙酮-2-O-吡喃葡萄糖苷(14)、5′-β-吡喃葡萄糖-O-茉莉酸(15)。结论化合物1~4、7~9、13~15首次从羊踯躅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满山红总黄酮-聚乙二醇6000(PEG 6000)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PEG6000为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3种不同比例的固体分散体,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计)测定总黄酮含量,考察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原料药在60 min内的累积释放度57.032%;满山红总黄酮-PEG6000 1∶2,1∶4,1∶6的固体分散体于60min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0.21%,91.43%,74.32%.结论:溶剂-熔融法制得的各比例固体分散体均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和反相硅胶ODS等柱色谱技术,从兴安毛连菜(Picrisdavurica Fish.)的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1个黄酮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isoes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L-arabinopyranoside(1)、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β-D-xyloypyranoside(2)、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D-glucopyranoside(3)、isoetin 5'-O-β-D-glucopyranoside(4)、isoetin-2'-O-β-D-xyloypyranoside(5)、isoetin-4'-O-β-D-O-β-Dglucopyranoside(6)、isoetin-7-O-β-D-glucopyranoside(7)、isoestin-2'-O-α-L-arabinopyranoside(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isoetin(10)和木犀草素(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为首次从毛连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柱、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从翠云草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滨蓟黄苷(1)、印度荆芥苷(2)、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3)、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2,3-二氢穗花杉双黄酮(6)、4'-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7)、2,3-二氢-4'-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8),2,3,2",3"-四氢-4'-甲氧基罗波斯塔双黄酮(9),化合物 1~5 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并且均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翠云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熏倒牛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普照  钟国跃  谢文伟  张亚梅 《中草药》2016,47(20):3565-3568
目的研究熏倒牛Biebersteinia heterostemon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构。结果从熏倒牛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叶木苷(1)、芹菜素-7-O-芦丁糖苷(2)、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3)、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芹黄素7-O-槐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6-hydroxyluteolin(8)、木犀草苷(9)、海波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3、5~8、10为首次从熏倒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HPLC测定烈香杜鹃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6种黄酮成分的方法,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评价其质量。方法: 样品经75%甲醇超声,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0.2%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5 nm。结果: 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在0.009 7~0.194 9,0.007 1~0.141 6,0.188 0~3.752,0.027 1~0.434 0,0.010 8~0.216 0,0.005 8~0.116 6 μg线性范围良好,加样回收率均在100%~105%,RSD都 < 3%。结论: HPLC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根据不同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进行烈香杜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地桃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苏聪  杨万青  蒋丹  张旭  郑姣  史社坡  屠鹏飞 《中草药》2015,46(14):2034-2039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地桃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银锻苷(2)、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4)、芦丁(5)、紫云英苷(6)、黄芩苷(7)、杨梅苷(8)、异槲皮苷(9)、黄芩素(10)、木犀草素(11)、芹菜素(12)、山柰酚(13)、槲皮素(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桃花苷A;化合物3、4、7、8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肖梵天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鲁桑枝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鲁桑Morus multicaulis枝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鲁桑枝9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6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桑枝酮A(1)、carpachromene(2)、补骨脂乙素(3)、异甘草素(4)、芹菜素(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通过圆二色谱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确定。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桑枝酮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珍珠莲Ficus sarmentosa var.henryi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核磁共振及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珍珠莲氯仿和醋酸乙酯层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圣草酚(eriodictyol,1)、高圣草酚(homoeriodictyol,2)、槲皮素(quercetin,3)、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4)、山柰酚(kaempferol,5)、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6)、柚皮素(naringenin,7)、木犀草素(luteolin,8)、芹菜素(apigenin,9)、柯依利素(chrysoeriol,10)、3',5',5,7-四羟基二氢黄酮(3',5',5,7-tetrahydroxyl-favanone,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两色金鸡菊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仁梁 《中草药》2018,49(21):5046-5050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水提取物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规硅胶、反相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制备,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依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8,3′,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1)、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2)、山柰酚(3)、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4)、(2S)-3′,4′,5,8-tetrahydroxyflavanone-7-O-β-D-glucoside(5)、(2S)-eriodictyol-5-O-β-D-glucoside(6)、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plathymenin(8)、(Z)-6-O-β-Dglucopyranosyl-6,3′,4′-trihydroxyaurone(9)、5,6,3′,4′-tetrahydroxyaurone(10)、6,3′,4′-trihydroxyaurone(11)、奥卡宁-5′-O-β-D-葡萄糖苷(12)和4′-O-β-D-glucopyranosyl-3,4,2′,4′,5′-pentahydroxychalcon(13)。结论 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