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80岁.因冠心病人院,查体:左肩部触及7cm×3cm大小肿块,质韧.CT示左舷骨上端前方见一低密度占位,边缘较光整,下部见斑片状结节样略低密度影,CT值-23HU.行肿块扩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皮下及三角肌、肱二头肌之间,质地尚可,边界清,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及肌层有粘连,深达骨膜.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外发生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0例肺外IMT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本组10例IMT,男、女各5例;发病年龄为13~69岁,中位年龄40岁。发生部位包括胃、结肠、四肢及头面部软组织、肾上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由其引起的压迫症状。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梭形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混杂排列,间质见含有浆细胞的炎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及黏液疏松背景。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均(+)、大部分SMA(+);部分desmin和ALK-1(+),CD117(-)。随访9例,8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恶变。结论肺外IMT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故定期随访非常重要。该病需与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前列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呈多结节状,黏液样背景,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无异型性及核分裂.间质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丰富.免疫组化:梭形肿瘤细胞vimentin和desmin(+),SMA灶性(+),CD117、CD34和S-100均(-).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软组织肿瘤,较罕见于前列腺,应注意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的分析,结合文献总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结果:综合免疫组化及HE形态,诊断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女性外阴。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2岁.左乳腺扪及一肿块8个月,边界尚清.组织学显示,黏液背景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丰富,局部有胶原化.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中等(+),SMA、actin和ALK(+);CK、34βE12、S-100、myogenin、MBP和CD34(-).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性肿瘤,罕见于乳腺,应与梭形细胞癌、纤维瘤病、瘢痕、结节性筋膜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IM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鉴别.方法 对1例EIMS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LK基因重排,观察其病理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56岁,腹痛2月余.肿物位于肠系膜,直径约15 cm,切面黏液样外观.镜下见肿瘤富于黏液背景,瘤细胞呈弥漫或团块状分...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0岁。6个月前滑倒后感左腹股沟区钝痛,休息后疼痛减轻,活动后加重。查体:左耻骨处有压痛,骨盆挤压分离。骨盆X线照片示左耻骨上支有骨质破坏;CT诊断:左耻骨上支骨质破坏,考虑为转移瘤可能性大。术中见左耻骨上支中间局限性膨大,边界不清。临床诊断:左耻骨骨肉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8例肺原发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的肺部CT表现。结果:8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2例(2/8)位于近肺门区,6例(6/8)位于肺周边部;1例(1/8)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7(7/8)呈明显强化,5例(5/8)强化均匀;6例(6/8)边缘较清晰,1例(1/8)发生远处转移。结论: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虽然有较典型的CT表现,较易诊断,但必须对其转移的可能性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6岁.因进食哽噎3年,加重6个月入院.6个月前感进食不顺,哽噎感加重,有时进食胸骨后疼痛,发病以来体重略减轻.胸部CT示咽旁内全程由软组织肿物占据,下界至贲门上方,全程咽旁肌层完整可辨,肿块上部偏左侧以脂肪为主并少许混杂软组织密度,CT值为49~95HU(正常皮下脂肪CT值约为95HU);下部分为较均匀的软组织成分,CT值约20HU,其中有点状细小血管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 分析11例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男性5例,女性6例,主要发生于腹、臀、肾上腺、颈及会阴,临床症状与部位相关.组织学显示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疏密混杂排列,有黏液样基质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SMA(+),desmin、NSE和MSA大部分(+);5例ALK-1(+),2例CK(+);S-100蛋白和CD34(-).结论 儿童IMT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复发少见,但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1.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Vimendn(4/4)、Acfin(2/4)、SMA(2/4)、CD34(2/4)、ER(2/4)、PR(2/4)阳性,Desmin、S-100、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浅表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MT)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15例儿童IM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15例IMT术后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其中10例无瘤生存,3例术后半年到1年内复发,1例发生恶变。1例失访。免疫组化结果:梭形细胞胞质内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15/15)、87%(13/15)、80%(12/15)、47%(7/15);间变型淋巴瘤激酶阳性率为40%(6/15);Ki-67阳性超过15%1例,Ki-67阳性10%2例,Ki-67阳性小于5%12例。CD117、S-100、CD34(内皮细胞标记)、肌调节蛋白、肌浆蛋白、肌红蛋白均为阴性。结论儿童IMT是具有恶变倾向的间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彻底切除仍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放疗和化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由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发病率低,发生在头颈部更罕见,已报道的喉 IMT亦少有,喉 IMT最多发于声带,其次是声门下区,发生于声门上区者最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病例资料,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式等,总结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复查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瘤复发,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结论 目前临床对于原发性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首选手术切除治疗,其在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它比较罕见,且多发生于青少年。2007年9月我们收治了1例老年女性膀胱IMT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胫骨近端伴有血管肉瘤去分化的脂肪肉瘤,并通过分析其影像学、临床、病理等方面特点,进一步认识去分化脂肪肉瘤.2007-05在本院诊治的1例患者,男,51岁,因"发现左胫骨近端占位6d,骨肿瘤可能"收入院.回顾性分析其各项临床特点,包括起病特点、体格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改变、病理特点、手术方式、随访时间.行肿瘤刮除灭活,髂骨植骨,骨水泥填充,胫骨平台T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肿瘤组织活检术,术后40d肿瘤复发.再次入院行患肢截肢术,术后2周患者出现咯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血管肉瘤去分化的脂肪肉瘤在影像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无明显特点,诊断有一定困难.肿瘤恶性程度高,起病快,病程短,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5岁,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饮食后恶心,纳差,无腹痛、腹胀、腹泻,未接受系统治疗,1个月前症状加重,并触及上腹部肿物。查体:上腹部扪及类圆形质硬包块,活动度差,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球蛋白39.5g/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1.1,纤维蛋白原定量5.4g/L。腹部CT:平扫示胃窦部约13.1cm×10.2cm×14.6cm软组织肿块,向腔内腔外生长,呈\"哑铃状\",密度不均匀,实性区域CT值约25HU,局部与胃壁分界不清,突出于胃轮廓部分边界较清,压迫十二指肠,肿物未突破胃壁侵犯周围器官,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A);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B、1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小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超声图像及手术随访。结果 10例患儿,男女均5例,中位年龄5.5岁(范围1~13岁)。5例位于肠系膜、2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大网膜、1例位于膀胱、1例位于肺脏。10例(10/10)二维超声均表现单发低回声肿块;9例(9/1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丰富血流信号;8例(8/10)肿物内部显示条状高回声、麻团状;3例(3/10)伴有钙化;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5例(5/5)均显示相邻肠系膜增厚;5例(5/5)增厚肠系膜内多个淋巴结肿大;4例(4/5)肿块借蒂样结构与肠系膜血管相连。所有患儿均采用外科手术切除,1例6个月后原位复发。结论 小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常显示为单发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肿物中心为条状高回声、麻团状,血流信号较丰富。而肠系膜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诊断特异度较高,可作为儿童实体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例胃肠道IM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征,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4例胃肠道IMT均单发,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回盲部,2例位于乙状结肠。1例表现为胃窦壁弥漫性增厚,1例表现为肠腔内肿块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2例表现为腔外囊实性肿块,2例病灶周围见渗出及多发增大/肿大淋巴结。在增强CT上,IMT病灶实性成分表现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特点。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坡  祝庆孚  李维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3):177-179,i0004
目的观察细胞角蛋白(CK)和上皮膜抗原(EMA)在脂肪肉瘤中的表达及特点.方法用常规非生物素过氧化物酶二步法检测14例脂肪肉瘤病例的CK和EMA.结果3例脂肪肉瘤均有上皮性标记的异常表达.阳性信号一般较弱,呈局灶性分布,但也可出现强阳性信号;上皮样细胞或怪异瘤巨细胞EMA表达比CK更强.结论异常上皮性标记免疫反应可以出现在少数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