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导管原位癌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与正常不同,在乳腺良性硬化性病变中的腺体周围也会出现肌上皮细胞,但其免疫表型特征是不明确的。我们选用了7种肌上皮细胞标记物(SMA、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p63、CD10、CK5/6、p75)评估48例乳腺良性硬化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表型,将硬化性病变中腺体周围的肌上皮细胞与同一切片内正常导管和小  相似文献   

2.
Hilson JB,et al.Phenotypic alterations in myoepithelial cells associated with benign sclerosing lesions of the breast(英).Am J Surg Pathol,2010,34(6):896-900导管原位癌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与正常不同。在乳腺良性硬化性病变中的腺体周围也会出现肌上皮细胞,但其  相似文献   

3.
p63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p63蛋白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50例(纤维腺瘤、纤维囊性病、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单标记(p63)和双标记(p63/SMA)的方法检测p63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的良性病变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都表达p63。除1例纤维腺瘤中有少许腺上皮细胞表达p63外,其余病例的腺上皮细胞都不表达p63。在导管内癌中,一些外周可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环绕(23.8%),部分肌上皮细胞不完整(62.4%),甚至无肌上皮细胞(13.8%)。而在浸润性癌的癌细胞巢外缘未见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的所有良、恶性病变中,间质的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都不表达p63。结论p63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我们在疑难的乳腺病变中正确识别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组织标本66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同时标记p63和SMA作对比研究。结果16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1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细胞几乎全部p63和SMA( ),4例良性病变中的少数导管见p63呈不均匀的间断表达,p63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无交叉反应;50例恶性病变中仅2例见小灶状癌细胞p63( )。SMA除标记肌上皮细胞,还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成分有交叉反应。结论p63可作为识别乳腺肌上皮细胞的一个新的特异性标志,同时检测p63和SMA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在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腺体周围肌上皮存在,而恶性病变出现浸润时肌上皮消失.因此乳腺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前认为肌动蛋白异构体是乳腺肌上皮细胞较好的标记物,后又发现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和平滑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特异性优于肌动蛋白异构体,但仍未解决平滑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共同表达的问题.近年来,p63蛋白的应用解决了以上抗体交叉后反应的问题,使得一些构象复杂的乳腺上皮性病变易于诊断.本文应用p63、calponin和SMM-HC 3种抗体联合标记,对4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比较,探讨3种抗体联合应用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宇  王颖  傅西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3):159-161,T043
目的:研究bcl-2基因蛋白在正常乳腺上皮、乳腺癌前病变及导管内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与p53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上皮恶变过程中各阶段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bcl-2及p53基因蛋白在20例正常乳腺上皮、20例小叶增生、4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45例导管内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所有正常乳腺、导和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小叶增生中均可见bcl-2表达,而在导管内癌中有77.8%表达,且其表达与导管内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前三组中p53均为阴性,后者有24.4%阳性。有67.8%的导管内癌为bcl-2( )/p53(-),绝大多数bcl-2及p53表达发生改变的病例均为分化不良的管内癌。结论:bcl-2( )/p53(-)可能为正常的生理性表达表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大部分导管内癌表达此表型,而和内癌多呈现bcl-2(-)/p53( )表型。  相似文献   

7.
肌上皮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志强  魏兵  步宏 《华西医学》2005,20(2):391-392
正常乳腺导管和腺泡由两层细胞构成,即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ECs)。MECs位于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其胞浆中富含肌纤维,具有收缩性。双层结构完整存在通常是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学标志,恶性病变则出现MECs的缺失或不完整,因此MECs存在与否就成为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乳腺良性病变均可因肌上皮或间质纤维细胞增生导致腺管扭曲受压,双层结构不易分辨,甚至形成假浸润现象,与恶性病变鉴别产生困难,如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导管内癌与早期浸润性癌等。因此,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MECs标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SMA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2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石蜡包埋标本,对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早期浸润以及浸润癌进行标记。结果在良性乳腺病变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导管内癌中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阳性细胞与良性病变细胞相比变得更为细长。结论P63/SMA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SMA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2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石蜡包埋标本,对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早期浸润以及浸润癌进行标记.结果在良性乳腺病变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导管内癌中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阳性细胞与良性病变细胞相比变得更为细长.结论P63/SMA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40 (△ Np63)在不同乳腺病变中肌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p40(△Np63)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腺病、普通性导管增生、非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p40 (△ Np63)和p63的表达,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 p40(△Np63)和P63均表达于正常乳腺组织、腺病、普通性导管增生、非典型导管增生和导管原位癌中的肌上皮细胞,p40(△Np63)和p63在这些病变的肌上皮细胞的阳性率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均未见p40(△Np63)和p63的表达.仅p40 (△ NP63)的表达强度略高于p63,但有轻度的背景染色.结论 p40 (△ Np63)可作为诊断乳腺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与p63具有相同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读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较1981年版有许多变化。其中显著变化包括:乳腺癌分类中取消了非浸润性癌及早期浸润性癌的内容;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被分为小叶内瘤、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性增生性病变和肌上皮增生性病变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标记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20例进行标记。结果 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X线解剖形态分型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72例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分析其与导管分型及不同民族各个年龄段之间的关系。结果:多支型导管174支占71.0%良性乳头状瘤发病28例占16.1%,恶性4例占2.3%;少支型导管53支占21.6%,良性乳头状瘤24例占45.3%,恶性4例占7.5%;单支型导管18支占7.3%,良性乳头状瘤12例占66.7%。结论:导管分型在各民族女性人群中无明显差异(p=0.429>0.0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不分良恶性)患者按民族和乳腺分型统计,无统计学差异(p=0.175>0.05);(不分民族)乳腺导管内良恶性乳头状瘤与乳腺分型统计,无统计学差异(p=0.397>0.05)。而不同民族乳腺导管内良恶性乳头状瘤统计,发现只有少支型中不同民族的良恶性乳头状瘤有差异。不同年龄段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恶性)统计有差异。正确认识乳腺导管的X线解剖形态与分型及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关系,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体大唾液腺常因受到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及涎腺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腺体萎缩,目前对长期萎缩性腮腺内组织形态变化的观察仍较少。目的:观察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腮腺萎缩后的组织转归。方法:通过结扎SD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导管结扎后0(对照),1,3,7,14,30,60d萎缩性腮腺组织内腺泡、导管细胞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肌上皮细胞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结扎腮腺主导管后腺泡细胞出现快速凋亡,至14d时已基本消失。随着腺体萎缩,间质逐渐纤维化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形成大量导管样结构,导管面积逐渐增加,到14d时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少,导管样结构呈典型的双套层结构,结扎各时间点腺泡、导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扎后7d内肌上皮细胞数量快速增加,随后肌上皮细胞数量增长缓慢,维持在一定的范围。表明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腺体萎缩早期腺泡细胞快速消失,出现大量导管样结构,肌上皮反应性增殖,随着腺体的萎缩由导管样结构及肌上皮细胞组成"双套层"结构可能抑制腺体的进一步萎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乳腺疾病胸部CT平扫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例,女性24例,年龄36岁~84岁,平均56岁。恶性病变22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0例,转移性腺癌2例,良性病变4例,包括纤维腺瘤2例,乳腺脂肪坏死2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乳腺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并测量CT值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毛刺征、病变周围脂肪组织模糊及乳后脂肪间隙狭窄在良、恶性病变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多表现为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密度增高、肿大,部分有融合趋势。结论:螺旋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清晰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乳腺病变的形态、密度及周边情况,观察胸壁、双肺及淋巴结等转移情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价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标准,应用HE、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重新诊断、分类及与原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各级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与浸润性癌的关系。结果 894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普通导管增生(UDH)650例,导管上皮内瘤变(DIN)1A36例、1B46例、1C57例,DIN254例、DIN351例。随着DIN级别的增高,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逐渐明显,乳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逐渐增高,部分免疫标记逐渐丢失;达到DIN 1C时,CK5和CK34 βE12几乎完全丢失。根据细胞和组织学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重新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82%以上。结论 WHO(2003)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分类同时采用DIN分类和传统分类系统。分类主要根据细胞核的间变程度,同时考虑病变大小、有,无微灶钙化、坏死、组织结构和免疫表型等。它的诊断标准明确,比较容易掌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对临床预后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p6 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微波 SP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p6 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肌上皮围绕 ,p6 3阳性 ;原位癌p6 3染色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 ;乳腺癌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 ,p6 3染色显示肌上皮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结论 :从乳腺良性病变到原位癌 ,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肌上皮的消失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p6 3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病理证实21例乳头溢液病例,进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结合钼靶摄影、数字成像进行影像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恶性肿瘤1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乳腺导管增生及炎症8例,正常乳腺导管4例。造影能准确显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及范围,数字成像能有效提高乳腺导管造影图像质量。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在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组织中Ezrin和Survivin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乳腺导管内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 Ezrin在乳腺导管内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5.4%,Ezrin的表达在乳腺导管内癌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而在乳腺良性病变则主要定位于细胞膜。Survivin在乳腺导管内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3%,良性病变中无Survivin表达。Ezrin和Survivin表达与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有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Ezr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不同定位,对乳腺疾病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Ezrin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在乳腺导管内癌组织中的表达,提示该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zrin和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