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106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灶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1.8 ± 1.0)cm,病灶完全切除率95.3%(101/106),其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完全切除病灶34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67例。EMR平均手术时间(37.2 ± 5.4)min,ESD平均手术时间(70.3 ± 9.1)min。术后病理结果为6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分化型癌,4例未分化型癌。并发症发生率4.7%(5/106),3例术中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经积极的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平均随访时间(29.5 ± 9.0)个月,复发率2.8%(3/106),均经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19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电灼切除、尼龙绳圈套、使用金属央、黏膜切除术(EMR)、祜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8例患者胃大息肉均在电子胃镜下成功切除。198例中有25例并发明显出血,1例术中发生小穿孔予金属夹夹闭,1例发生迟发性穿孔予急症手术。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指征,技术熟练,选择适当的电切除方法,胃镜下切除胃大息肉是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可免予外科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血管球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ESE治疗的胃血管球瘤患者11例。ESE手术步骤:(1)病变边缘电凝标记,多点黏膜下注射在病变下层组织;(2)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外缘黏膜,逐步分离并完整切除病变;(3)应用尼龙绳及止血钛夹闭合或缩小创面。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进一步判定肿瘤性质。结果肿瘤直径12mm×15mm~28mm×35mm,平均18mm×26mm。术前诊断正确率45.5%(5/11),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均为胃血管球瘤。内镜下整体切除10例,1例全层切除发生穿孔,考虑部分病变与肌层粘连,内镜下剥离困难,故行中转腹腔镜手术。随访3~27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ESE治疗血管球瘤是安全有效,同时可提供明确的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息肉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77例接受EMR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89个息肉)全部切除,并发出血3例,予金属钛夹及止血药成功止血,无1例穿孔及中转手术。结论EMR治疗结肠息肉安全、有效,对行EMR的患者予以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及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37-538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开腹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方法38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开腹切除手术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和开腹切除术组比较,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黏膜壁无瘢痕、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37例发现肠黏膜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成功率91.9%(34/37),平均手术时间55min;2例术中出血〉500ml,经急诊外科手术切除后出血停止;1例(2.7%)十二指肠球部小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术后平均随访2年,37例患者全部生存,3例(8.1%)复发,均再次内镜下切除成功。提示ESD治疗肠黏膜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层病变,且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胃肠内镜     
介入超声内镜引导的胆管造影:一项新技术评估;药物性放大内镜:利用微血管对肾上腺素刺激的反应辨别早期胃癌;EUS评估上皮下病变组织取样的诊断效率:钳夹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切除的比较;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用新式双通道进行抓取钳辅助的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胃间质瘤(GST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来源位置选择不同的内镜切除方法:(1)定位:氩气刀在EUS内镜超声扫描确定的病变周围5mm位置行环形定位;(2)注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于黏膜下注适量的水;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不行注水处理;(3)切除: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采用透明帽法行黏膜切除;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纵行切开肿瘤表面,再根据病变直径运用不同的办法切除;(4)创面充分止血、缝合创面。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30例均成功切除病灶,病灶位于胃底5例,胃窦15例,胃体10例,病变平均直径为(10±3.1)mm,病理结果证实胃间质瘤27例,平滑肌瘤3例。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型内镜以及内镜下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使胃黏膜和黏膜下结构更直观、清晰,早期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实现的可能。该文就现阶段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Pyloric obstruction due to gastric tuberculosis--an endoscopic diagno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22 year old male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of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Endoscopy showed a hypertrophic nodular lesion around the pyloric opening with pyloric stenosis. The endoscopic biopsy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uberculosis involving the stomach, an extremely rare les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粘膜下肿瘤超声内镜声像图的纹理特征,使诊断定量化。方法:采用纹理参数熵,方差及长程度及18例胃粘膜下平滑肌瘤和11例胃粘膜下平滑肌肉瘤的超声内镜声像图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1)平滑肌的熵值大于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的方差值和长程度值则小于平滑肌肉瘤,且差异显著:(2)两端种间熵值,方差值和长程度值的变化与肿瘤的声像图特征相关联。结论:纹理分析有助于提高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肿瘤性质的判断准  相似文献   

17.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ndoscopic biopsy specimens of gastric mucos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Toevaluatetheroleoftelomeraseactivity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ionofgastriccancer.MethodsTelomeraseactivityin72spe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用于诊断并治疗胃脂肪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至2011年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317例,经超声内镜检查,对初步诊断为胃脂肪瘤且直径小于2cm者行橡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切除后的瘤体送病理检查。结果:317例胃隆起性病变中,超声内镜初步诊断胃脂肪瘤28例,其中24例(85.7%)经病理确诊。24例中直径小于2cm的胃脂肪瘤20例,经内镜引导下治疗,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其中直径小于1.2cm的18例胃脂肪瘤完全消失,直径1.2~2.0cm的2例脂肪瘤部分残留,治愈率为90.0%。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脂肪瘤具有无创、准确的优点;超声内镜引导下橡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直径小于1.2cm的胃脂肪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