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在眼科临床较常见,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手术前确定视网膜脱离是否合并玻璃体后脱离对决定手术方式、判定手术预后有着重要作用。而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我院对31例患者的视网膜脱离或合并玻璃体后脱离进行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眼科B型超声下玻璃体后脱离(poster vitrous detachment PVD)的形态,提高诊断率,特别是角膜,晶状体混浊状态下,玻璃体观察不清,需要了解玻璃体后脱离的状态,以便及时行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手术.方法 通过眼科B型超声检查观察玻璃体回声形态及后运动情况明确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结果 通过眼科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后脱离结果与手术中玻璃体后脱离的状态相同.结论 眼科B型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后脱离中帮助很大,在临床上以便及时行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2例108眼视网膜脱离使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结果超声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符合率达97.9%,视网膜脱离在超声显像下具有特征性声像图:即玻璃体内见膜性光带,一端连于锯齿缘或球壁,一端连于视乳头。结论超声显像对视网膜脱离具有独特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报道应用气体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脱离43例。高度近视9例,复发性7例,脉络膜脱离型3例,无晶体性3例,外伤性6例,未找到裂孔9例,巨大裂孔5例,有黄斑孔16例(合并其他孔3例).注气量1~4ml,2~13天吸收。随访3~6个月,一次性治愈31例(72.09%).无效7例,其中5例再手术获复位,其原因:产生新裂孔;空气进入网膜下;下方裂孔,顶压力不足;玻璃体浓缩,视网膜活动度差。23例随访6个月~10年,均获满意效果。文中讨论了注气的优点,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用高频超声将自2004年以来用高频探头对眼内视网膜脱离的58例病案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均为我院眼科病人,其中男32只眼,女26只眼;年龄32~65岁,平均58岁,超声诊断符合率90.2%.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属于特殊类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过去常被忽视 ,并且常规的巩膜外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低。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月 ,我院对 2 4例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surgery ,VR术 )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行VR术的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患者 ,共 2 4例 2 4只眼。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19~ 70岁 (…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内注气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体内注射空气治疗视网膜脱离13例,网膜复位痊愈11例,2例进步。本文介绍了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并分析了本方法的作用机理、适应证、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刘天宇  刘文静  高莉  万胜新 《中外医疗》2010,29(21):180-180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玻璃体后脱离的超声显像特点和诊断依据。结果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超声表现可见玻璃体后界膜回声,呈纤细波浪状,不与眼球壁相连;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超声表现为玻璃体后纤细连续光带回声,并与眼球壁单处或多处相连,视网膜较后界膜回声粗而亮,CDFI显示脱离视网膜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而玻璃体后界膜不显示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玻璃体后脱离,为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5兆赫B型超声检测视网膜脱离54例(59眼).分析认为,B超对眼球多种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均能作出较正确诊断。另对玻璃体病理声像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和B超对视网膜术后的疗效观察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自红  郑笑娟  吕明顺  刘珍  韩玉华 《浙江医学》2015,37(13):1145-1146,1149
目的 探讨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的超声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 理检查证实的PHPV 患儿的超声表现,其中8例经超声检查确诊。结果 9 例(10 眼)PHPV 患儿在超声上均表现为患侧小眼球,眼轴缩短,玻璃体无回声区内出现从晶状体后连接到视乳头的圆锥形或漏斗状强回声团块,CDFI可见血流信号。5 例(6 眼)患侧眼球晶状体异常,表现为晶状体不同程度变形、轮廓不光滑,晶状体位置后移,前房变浅。3 例(3 眼)患侧玻璃体内出现絮状高回声。2 例(2 眼)患侧视网膜脱离。2 例(2 眼)患侧伴有白内障。超声诊断PHPV 的准确率为88.9%。结论 PHPV 的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莲  刘瑶 《现代医学》2004,32(3):204-207
脉络膜脱离是玻璃体视网膜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作者就脉络膜脱离的发生、发展、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l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网膜均复位,术后2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最佳视力0.05~0.1者4例(18.2 %),0.12~0.5者10例(45.5%),大于0.5者8例(33.3%). 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及时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减轻PVR,完全清除眼内积血,封闭所有视网膜裂孔,复位视网膜,尽早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玻璃体手术中眼内激光光凝联合全氟化碳气体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与冷凝治疗效果的临床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8月间在玻璃体手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全氟化碳气体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2 5眼和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 2 9眼共 5 4例 (5 4眼 )的临床资料。结果 光凝组 2 2眼裂孔封闭 ,视网膜复位 ,手术复位率 88 0 0 %。冷凝组 2 4眼裂孔封闭 ,视网膜复位 ,手术复位率 82 76 % (χ2 =0 2 92 3,P =0 0 5 )。术后视力提高光凝组 2 1眼 (84 0 0 % ) ,冷凝组 2 2眼 (75 86 % ) (χ2 =0 5 4 81,P >0 0 5 )。结论 经眼内激光光凝能安全、有效地封闭视网膜裂孔 ,能达到与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同样的效果。全氟化碳气体充填有利于视网膜脱离复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玻璃体后皮质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至4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所有患眼术前均接受了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以发现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状况;玻璃体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进行玻璃体后皮质染色,以确认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和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综合各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检眼镜和超声检查之后,确定16例患眼术前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分为:3眼(18.75%)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8眼(50%)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眼(31.25%)无玻璃体后脱离。OCT检查发现有10/16(62.5%)眼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而且在裂孔边缘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包括4眼的前后方向玻璃体牵引,6眼的切线方向牵引。TA辅助的玻璃体手术中证实16眼均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6/16(37.5%)眼最终诊断为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16(31.25%)眼诊断为玻璃体劈裂。综合比较后发现66.7%的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前后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80%的玻璃体劈裂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符合率方面,超声检查为68.7%(P=0.02),OCT为62.5%(P<0.01)。结论 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或玻璃体劈裂引起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可能会导致黄斑区前后方向或者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进而影响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发展。术前综合超声和OCT等检查,加上术中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染色,对于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综合评价玻璃体后皮质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t was well known that tangential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play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macular hole (MH) associated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RD) in highly myopic eyes. But it was not clear ab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teroposterior traction, posterior vitreous cortex (PVC) and MH-RD. The vitreous status in highly myopic ey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VC in the role of MH-RD formation. 
Methods  Sixteen consecutive highly myopic eyes with RD due to MH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09. The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s for detecting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 and vitreoretinal traction included B-mode ultrason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The residual PVC and PVD were confirmed intraoperatively during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 assisted vitrectomy.
Results  Under ultrasonography, the preoperative PVD patterns were stratified as: complete PVD in three (19%) eyes, partial PVD in eight (50%) eyes, and no PVD in five (31%) eyes. OCT confirmed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nd no complete PVD in 10 (63%) eyes, including anteroposterior traction in four eyes and tangential traction in six eyes. During TA-assisted vitrectomy, it was confirmed that no complete PVD existed in 16 eyes, including six eyes (38%) finally diagnosed of partial PVD, and five (31%) eyes with vitreoschisis. Anteroposterior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round MH is always in conjunction with partial PVD (67%), and high proportion (80%) of vitreoschisis is associated with tangential vitreoretinal traction. Comparing with the precision of TA staining of PVD diagnosi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ultrasonography was 69% (P=0.02), and that of OCT was 63% (P <0.01).
Conclusions  The residual PVC due to partial PVD or vitreoschisis may cause the anteroposterior or tangential traction of macular area,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MH and subsequent RD in highly myopic ey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vitreoretinal relationship and assess the status of PVC synthetically for surgery by combined ultrasonography and OCT preoperatively and TA staining intra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模式及定量参数在肝硬化增生小结节(SR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46个病灶)经细针穿刺有病理结果的SRNs(直径≤3 cm)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实时超声造影图像运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SRNs造影前后诊断率.结果 SRNs超声造影呈4种灌注模式:模式1"同进同出"(26/46);模式2"慢进同出"(16/46);模式3"快进慢出"(3/46);模式4"无增强"(1146).时间-强度曲线分析,SRNs与肝实质上升支斜度、下降支斜度、平均强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的诊断率为65.79%,超声造影的诊断率为88.37%.结论 CEUS可有效动态地评价SRNs的新生血管情况.对SRNs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可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同时可对血流灌注特点进行分析;超声造影对有恶变倾向的SRNs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声内窥镜检查(EUS)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DSA、超声内镜检查及联合2种检查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了2000~2005年我院诊断胰岛素瘤并进行EUS、CT和DSA检查的共15位患者.所有患者最后都接受了手术治疗.结果:螺旋CT(平扫+增强)的病灶检出率为36.3%,EUS病灶检出率为72.7%,DSA病灶检出率为80.0%,EUS和CT联合的检出率为72.7%,统计学差异不显著.EUS和DSA联合的病灶检出率为93.3%,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EUS对胰岛素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联合EUS及DSA检查是检查胰岛素瘤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阴道B超结合经腹B超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对比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在经腹超声 (TAUS)和经阴道超声 (TVUS)下的形态学特点 ,寻找一些客观的实用的PCOS超声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TVUS对 3 8例PCOS和 3 0例正常已婚妇女进行卵巢形态学的观察与测量 ,指标为 :卵泡数 (NF)、卵巢体积 (OV)、卵巢间质面积 (SA) ,总面积 (TA) ,及SA/TA比值 ,并用TAUS观察与测量NF和OV ,比较与TVUS对PCOS的诊断价值。结果 :PCOS组NF、OV、SV和SA/T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中TAUS卵泡检出数明显少于TVUS卵泡检出数。结论 :SA的测量和SA/TA比值的计算在PCOS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TAUS和TVUS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