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急诊科256例严重创伤患者来院1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预后的量效关系。结果:2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3.05%(187例),创伤病死率为26.95%(69例)。创伤后1h内复苏液体量≤1L者存活率为52.27%,1.5~2.0L者存活率为75.90%,≥2.0L者存活率为78.29%。轻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6.79%,中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0.34%,重度休克者存活率为54.65%。结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合理地扩容,把握创伤后第1h黄金时刻,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传统的复苏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积极补液进行抗休克是关键。但目前大家比较多探讨是在休克早期,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延迟复苏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但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复苏模式是一个挑战。通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不同液体复苏、补液量及速度的比较,重新认识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概念。1液体复苏时机的选择1.1即刻复苏指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是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传统的方法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2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存活时间超过24h者为存活组,24h内死亡者为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SS评分以及24h内输液量和输血量。并比较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入院后24h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230例(77.2%),死亡68例(22.8%)。死亡组的ISS评分以及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多于存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手术组的死亡率(10.3%)显著低于非手术组(34.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量输液输血并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休克伤情严重、复杂,原因多样,临床多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随着对休克认识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创伤性休克病人死亡的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休克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1]。恰当、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其目的不是维持血压、更在于纠正组织缺氧。现对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复苏液的选择、复苏过程的监测及护理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伤性休克是一个古老而仍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理的不断深入,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有人认为,在直接因创伤致死的患者中,除了严重的颅脑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外,主要是由于早期复苏不力而死于“难治性休克”[1] 。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有报道它是1~4 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2 ] 。近年来,对创伤性休克,特别是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就复苏的原则综述如下。1 复苏时机的选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认为应立即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与常规抢救措施。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对患者抢救时、60min和2h三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跟踪两组患者的康复率。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要更快,两者在恢复速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康复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康复率为6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率较高。结论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应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10~2004-01救治的254例创伤性病人中按ISS评分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的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病例资料,据术前输液复苏时MAP水平分3组,A组MAP≥803mmHg,B组MAP60~805mmHg,C组MAP40~60mmHg。A组病人16例,死亡6例(死亡率375%);B组11例,死亡3例(死亡率273%);C组7例,死亡2例(死亡率285%);B、C组之间比较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死亡率与B、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在彻底止血之前通过快速液体复苏近正常水平,可能会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李国栋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6-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6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组(32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966±348)ml,常规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604±4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57例(83.8%),死亡11例(16.2%),发生ARDS14例,ARF7例,二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外界有害致病因素和(或)受机械性致伤因子的侵袭,而引起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及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以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重要生命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的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为特征的综合征。而对于创伤性休克有效的救治则是进行合理的补液,即液体复苏。传统的复苏方法主张积极快速复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尽快恢复血压,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提高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成功率是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以及休克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仅仅纠正血压是不够的,因此提出了以纠正组织缺氧和氧供为目标的休克复苏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量对休克患者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116例,将患者根据1周液体入量分为3组(1组:<2500 mL,17例;2组:2500~3500 mL,66例;3组:>3500 mL,33例);根据液体平衡量分为4组(A组:<-500 mL,22例;B组:-500~<0 mL,27例;C组:0~500 mL,36例;D组>500 mL,31例)。比较不同液体入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和指数、BNP、Cr、BUN、LAC、总胆红素水平、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利尿剂1周内总量;比较不同液体平衡量组患者的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采用韦恩图分析两种分组方法下患者的28 d死亡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后,3组与1、2组患者1周前、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BNP、BUN、总胆红素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3组患者1周前、后的氧合指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组患者的Cr、LAC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1、2组(P<0.05);1组的28 d死亡率低于2、3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2、3组(P<0.05);3组患者的利尿剂1周内总量大于2组(P<0.05)。D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及28 d死亡率均高于A、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韦恩图可知,28 d死亡总人数为46例,D组与3组的死亡人数交集为14例,分别占D组死亡人数的60.87%,占3组死亡人数的73.68%,占死亡总数的30.43%。结论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成功后,当患者液体入量>3500 mL,且液体平衡量>500 mL时,患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应加强液体管理,减少液体输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15.
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50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入我科后第1、3、5、7天CRP和PA水平,根据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成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及非死亡组第1天CRP和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死亡组患者CRP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A明显低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CRP水平明显升高,PA水平呈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17.
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延迟与即刻液体复苏对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来院救治的98例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第五版《外科学》休克诊断标准。延迟复苏组(n=51),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即刻复苏组(n=47),入院后快速给予大量等张晶体液和(或)胶体液。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术前复苏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延迟复苏组与即刻复苏组输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86±346)vs(3520±575)ml,P〈0.01],但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收缩压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9)mmHgvs(81±24)mmHg,P〉0.05]。术前血红蛋白[(106.21±20.91)g/Lvs(89.10±32.42)g/L]、凝血酶原时间[(11.19±2.03)svs(17.37±2.50)s]、血小板计数[(179.44±52.19)×10^9/Lvs(105.55±50.67)×10^9/L]、红细胞比容[(28.40±2.31)%vs(20.84±2.58)%]、血乳酸[复苏30min:(1.70±0.37)mmol/Lvs(2.44±0.41)mmol/L;复苏60min:(3.16±0.42)mmol/Lvs(5.73±0.68)mmol/L]和碱缺失[复苏30min:(-4.46±1.15)mmol/LVs(-5.78±1.15)mmol/L;复苏60min:(-5.46±1.29)mmol/Lvs(-9.60±2.71)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73±29)min、病死率(18.9%),延迟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58±26)min、病死率(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腹联合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效果优于即刻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19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结果和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为(8.4±5.8)min,急诊停留时间为(15.0±4.3)min,术前准备时间为(10.4±3.2)min,低于对照组的(14.1±6.7)、(19.7±4.1)、(13.6±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7%vs.73.2%)、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vs.17.0%)、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vs.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0.8±3.6)vs.(37.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