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深入研究发现,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都有密切关系。本文着重对HBV基因型的发现和流行病学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型方法,HBV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HBV基因分型芯片模板。方法通过不同基因型HBV全基因组的序列比对,选取6个碱基位点作为分型位点,应用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SOEing法)对C型HBV片段进行点突变。结果在所选位点上成功引入点突变。结论SOEing法是一种简便引入点突变的方法,可以应用此法制备HBV基因分型检测基因所需的模板DNA。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sAg 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sAg ScFv,转染PA317细胞,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s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s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第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s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 基因疫苗可打破人群对HBV 表面抗原(HBsAg) 疫苗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而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可能成为治疗HBV 持续性感染的特异性基因治疗剂。我们用构建的MS2 - preS表达质粒pMIP、IL- 2 - preS原核表达质粒pIIP、IL- 2- preS真核表达质粒pCWIIP分别经小鼠尾部皮下接种。实验结果显示3 种质粒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 preS抗体,且pIIP与pCWIIP产生抗体量高于pMIP(SAS统计分析,P< 0 .01) ,这说明IL- 2 - preS基因疫苗在体内可能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同时产生协同作用。pCWIIP产生抗体量略高于pIIP(SAS统计分析,p > 0.05)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转染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模型。方法 体外连接HBV DNA获得6.4kb的双拷贝DNA片段,然后将其插入pcDNA3载体的EcoRV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筛选获得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再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肝癌细胞。结果 通过G418筛选,对阳性克隆细胞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证明已将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结论 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HBV全基因转染至肝癌细胞,成功建立了HBV复制状态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毒株X基因/C基因启动子的热点变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ou J  Cheng J  Wang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2):107-110
目的HBV/X基因存在调控HBV复制的调节序列,X基因变异将影响这些调节序列功能,研究中国HBV毒株X基因/C基因启动子(BCP)区的变异情况。方法设计BCP下游反义链错配引物,将点突变附近的一个碱基(nt1767)由A→T,则正好可在BCP变异株中引进一个BclI(T↓GATCA)酶切位点,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筛检143例中国人感染的HBV毒株BCP区变异,并与前C区变异比较。结果114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者49例(43%),BCP变异者37例(32%)。BCP变异无论在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肝炎病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BCP可与前C终码变异共存或单独出现。结论在中国HBV毒株BCP区存在热点变异。HBV毒株BCP变异可能影响HBV前C基因组mRNA转录,是HBV感染持续和肝病变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飞  朱凤群 《医学综述》2005,11(3):253-255
198 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 ,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测定181例各型HBV感染者血请中HDV标志物,结果HDVM阳性57例,阳性率为31.49%。各型肝炎间HDV感染卒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次为SH>LC>CAH>CPH>AH>ASC。用异羟基洋地黄毒试元标记的HBVDNA探针测定其中57例HBV/HDV及单纯HBV感染病人血清中HBvDNA及其含量,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HBV/HDV组(67.92%)明显低于单纯HBV感染组(84.62%)(P:0.0152),且前组中HBVDNA含量也明显低于后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HDV感染多见于严重的及慢性肝脏疾病;在HBV/HDV感染的急性期,HBV复制受到抑制;而在重症型、慢性期和肝硬化时则未见这种抑制现象,说明在HBV/HDV感染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毒复制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102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用特异的引物对待检标本HBV P区进行全序列测定,对测序结果分析有无突变产生和基因分型.结果 102例HBV感染者标本中基因型分布比例:B基因型12例,阳性率为11.8%;C基因型89例,阳性率为87.3%;D基因型1例,阳性率为0.9%.P区基因序列突变结果显示,102例标本中发生突变的有84例,其中YIDD 50例,占59.5%;YVDD 24例,占28.6%;181V 9例,占10.7%;202G 1例,占1.2%.HBV B、C两基因型间HBV基因变异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天津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和C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②本地区HBV p区基因序列突变与基因分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旨在转染肝细胞,建立HBV复制状态模型。方法 体外连接HBV(ayw亚型)DNA获得6.4kb的双拷贝DNA片段。然后将其插入pcDNA3载体的EcoRV位点。结果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筛选和验证获得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结论 成功构建了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疫苗免疫小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构建编码HBV表面抗原蛋白S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将它直接肌肉注射BAIB/c小鼠,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另用~3H-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HBV基因疫苗pCR3.1-S可诱发小鼠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模型。方法 体外连接HBV DNA获得6.4 kb的双拷贝DNA片段,然后将其插入pcDNA3载体的Eco RV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筛选获得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再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肝癌细胞。结果 通过G418筛选,对阳性克隆细胞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证明已将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结论 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HBV全基因转染至肝癌细胞,成功建立了HBV复制状态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世界上最普遍感染的疾病之一。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3)有血清学证据在过去或持续感染乙肝病毒。有3.5亿人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他们中的75%生活在亚洲地区,其中大约20%-30%死于HBV相关的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每年急性和慢性HBV感染导致大约100万人死亡。可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旨在转染肝细胞,建立 HBV复制状态模型。方法体 外连接 HBV(ayw亚型) DNA获得 6.4 kb的双拷贝 DNA片段,然后将其插入 pcDNA3载体的 EcoRV位点。结果通过 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筛选和验证获得头尾串联双拷贝HBV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结论成功构建了HBV 全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多态性芯片(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研制),检测HBV基因前C区1896、1814,基本C区启动子(BCP)1762和1764,P区的YMDD基序552位等的点突变的效能。方法:以该芯片检测49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并对部分血清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HBV前C区1896位在血清HBeAg阳性病例中,野生株、混合(野生/突变)株、突变株和未确定(无杂交信号)的检出率,分别为57.7%,38.5%,0和3.8%;血清抗HBe阳性病例中,相应为33.3%,22.2%,33.3%和11%,后者突变株显著高于前者(P<0.01)。所有病例HBV前C区的1814位均为野生,未检出突变。BCP 1762和1764双突变在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69.2%,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的19%(P<0.01)。10例拉米夫定治疗6月以上,HBV DNA仍阳性者中,7例检出P区YIDD或YVDD突变,1例兼有YIDD和YVDD突变,余2例无杂交信号。7例1 896,4例BCP,6例YMDD的测序和芯片检测结果一致,6例无信号位点的测序结果显示,这些位点附近,出现了与杂交探针错配的突变。结论:初步结果提示,该芯片适用于临床检测HBV前C区、P区一些已知热点的突变,并可用于研究这些突变与疾病严重性,及产生抗HBV药物耐药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全世界有大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我国就有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每年因肝病死亡30万人左右。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感染HBV后个体病情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也有很大不同。目前已知HBV可以分成8种不同的基因型。本文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别与临床病情严重度、预后及抗病毒治疗反应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全长基因的扩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从全基因水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建立从血清及质粒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全长基因的新方法,并初步进行克隆分析。方法 设计了含Sal I,Sap 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3200 kb HBV全长DNA,经酶切及连接后克隆入载体。结果 用新建立的方法直接从少量血清中获得了全长HBV基因以及HBV全基因克隆。结论 该法可用于对HBV毒株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 :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 ,并构建表达HBs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HBsAgScFv,转染PA317细胞 ,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成功筛选出HBsAgScFv ,PCR扩增出 75 0bp的全基因 ,构建HBsAg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PA317细胞 ,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 ,上清感染 2 2 15细胞后第 3、5、7、14天 ,HBsAg、HBeAg逐渐下降 ,到第 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 ,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 :HBsAg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 ,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因分型结合克隆后测序方法在动态监测HBV基因变异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重型肝炎患者发病后血清,用PCR扩增血清中HBV perS/S基因片段并克隆,2份标本各随机挑取3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同时用RFLP方法分析2份血清中HBV毒株的基因型。结果 RFLP分析2份血清为B基因型为主的B/C基因型混合毒株感染;6个克隆中仅1株为C基因型。比较2份血清HBV perS/S克隆核酸序列,有170个点位的差异,剔除C基因型株后,仅54个位点差异。结论 克隆后测序结合RFLP对HBV基因型测定有助于更准确地对HBV基因变异进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朱明华 《医学争鸣》1998,19(3):314-317
目的:探讨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癌其p53基因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16例西安地区的肝癌及其旁肝组织,应用Southern杂交检测了组织中HBVDNA的状态,免疫组化确定HBV的HBsAg,HBxAg和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分布,采用PCR扩增后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了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基因序列。结果:16例中13例HBVDNASouthern杂交阳性,10例癌组织和13例癌旁组织HB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