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湾战争期间,第二阶梯的医疗机构为战斗伤员提供前方的医疗救治。第二阶梯的医疗机构包括外科支援连、搜集与医疗后送连。这些单位为海军陆战队的远征部队提供一般的和直接的医疗支援,包括建立和维修外科治疗设施,接收和治疗从营救护所送来的伤员,并为伤员提供临时住院治疗。建立多阶梯医疗系统的目的有二:(1)对需要继续治疗的伤病员分类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丽香  李洁 《西南军医》2008,10(6):191-19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的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齐心协力积极救治,创造了抗震救灾救治伤病员“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派出灾区第一支医疗队、收治伤病员人数第一、收治重症伤病员第一。在此次震灾伤员救治过程中,消毒供应物品剧增,为确保全院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积极努力,克服多方困难,高效保障,圆满完成了无菌物品供应。  相似文献   

5.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组织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震灾害的医疗救援中,主动借鉴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和策略,应用检伤分类、阶梯救治以及应用军用后勤物质和信息资源保障方法是组织实施批量伤员救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试论登岛作战卫勤保障需求与卫生装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登岛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和卫生装备研究的有关问题,研究提出了:登岛作战卫勤保障将呈现需求多元化、阶梯扁平化和聚焦卫勤能力等新特点;不同作战阶段、不同作战样式引发不同的伤员救治需求,航渡、抢滩登岛和扩大登陆场作战伤员救治需求是重中之重;应优先研制海上、岛上及“三防”作战卫勤保障专用卫生装备,完善配套单兵自救互救及师救护所医技保障装备,解决岛上伤员战略、战役后送和卫生装备战略投送问题,形成5种卫勤保障能力,即:海上系列救治装备保障能力、生防系列救治装备保障能力、单兵非医救治自我保障能力、师救护所医技自我保障能力和卫生装备信息化保障能力;加强登岛作战的卫勤理论研究,加强卫生装备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顶层设计、整合力量、集中财力,采用新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科技攻关合力、科技攻关助推力和科技攻关制度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与信息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信息控制对灾难救援的作用及对救治秩序的影响。方法通过登记本、伤员信息卡、麻醉记录单及病历资料,收集德阳市某医院在“5.12”汶川地震1420例伤员基本信息,分析伤情、伤员流、信息流特点。结果1420例伤员中,受伤机制以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共有1821个损伤部位,四肢损伤多于其它部位伤(P〈0.01);轻伤多于中、重度伤(P〈0.01);震后前2天收治伤员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段伤员收治数(P〈0.01);随救治时间延长,伤员信息趋于完整。结论汶川地震后早期信息控制与救援不相适应,值得重视。国家要重视灾难医学救援信息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最快速度在震后形成陆海空救治一体的救治和信息控制网络。稳定伤员流的流序和流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准确,才能科学、有序救援。  相似文献   

9.
时效救治理论基于战伤救治提出,其概念是以战伤救治时效性规律为指导,最大限度发挥时间因素在战伤救治中的作用,以赢得最理想的救治效果[1].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随着战争形态、作战理论、作战样式的变化,伤员伤类、伤情日趋复杂.依靠高新技术的快速后送工具、复苏、急救器材、野战卫生装备,以及现代战伤救治理论、技术,包括抗休克、抗感染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战争中伤员接受不必要的重复治疗及阶梯设置过多等对战伤救治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刘峰  景秀京 《西南军医》2009,11(3):514-51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军地医院反映迅速,在通迅中断、救治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下积极展开救治,但医院在救治转送到院的地震伤员同时,又要做好原住院伤员治疗和派出医疗队赶赴一线救治等多重任务,战线长、人手少、密度大,各级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要在短时间内立足现有自身条件、科学使用卫勤力量、确保各项救治任务的完成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