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住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农村居民为主,男女患病率比为1.5: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39.8%有明确外伤史.在153例先于外院就诊的患者中,仅有28例(18.3%)接受过角膜刮片和(或)真菌培养检查;菌丝苔被、伪足、前房积脓发生率分别为94%、65%和55%;菌属鉴定结果:前2位分别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保守治疗治愈率80.9%,眼球保存率97.5%.结论 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菌丝苔被、伪足和前房积脓依次为前3位临床体征,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大多数药物保守治疗有效,加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能保住眼球,基层医院对本病的诊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住院确诊的FK患者176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方面的特点.结果 10~12月发病率最高,农村居民106例(60.2%),男女患病率比为1.5:1,41~60岁为发病集中年龄,仅39.8%有明确外伤史,在153例先于外院就诊的患者中,仅有28例(18.3%)接受过角膜刮片和(或)真菌培养检查;菌丝苔被、伪足、前房积脓发生率分别为94%、65%和55%;菌属鉴定结果:前两位分别为:镰刀菌属(60.4%)和曲霉菌属(25.4%);保守治疗治愈率80.9%,眼球保存率为97.5%;镰刀菌属菌丝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表现为水平、斜行和垂直生长,曲霉菌属全部表现为斜行和垂直生长.结论 福建地区FK在10~12月为高发期,多发于中老年的农村居民,多数无明显诱因发病,菌丝苔被、伪足和前房积脓依次为前三位临床体征,致病菌属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它们在角膜内地生长方式有所不同,大多数药物保守治疗有效,加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能保住眼球.基层医院对本病的诊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预后状况。方法:对2004-01/2009-12我院212例212眼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就诊经过、治疗情况及转归等。结果:患者中男159例,女53例,平均年龄44.5岁。职业为农民者177例(83.5%)。98例(46.2%)患者有明确植物性外伤史或接触史。发病时间在10~12月份者136例(64.2%)。从发病到我院平均就诊时间为24.1d。就诊时视力<0.05者158眼(74.5%)。眼部标本真菌培养阳性者194例(91.5%),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144株(74.2%),其次为曲霉菌属16株(8.3%),暗色孢科真菌共32株(15.1%),念珠菌属2株(1.0%)。117例(55.2%)患者经药物治疗好转;59例(27.8%)患者行角膜移植术,植片透明率64.4%;20例(9.4%)行球结膜瓣遮盖术治愈。随访6~25mo,最终视力<0.05者63眼(29.7%);眼球保存率96.6%。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真菌性角膜炎高发季节为10~12月份,高发人群为中青年农民,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是挽救眼球、保存视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荆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K)患者的感染特征和临床治疗转归等,为本地区FK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01/2020-07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并病原学确诊为FK的176例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药物敏感性及临床治疗经过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FK患者176例中,男118例,女58例,男女比例为2.03∶1。发病年龄以50~59岁及60~69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发病高峰季节为4~6月及10~12月。危险因素包括外伤及可能外伤史、眼表疾病、眼科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及长期局部药物使用。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39.8%)、曲霉菌属(30.7%)、链格孢菌属(15.9%)和念珠菌属(5.1%),药敏结果示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比较敏感,而氟康唑的耐药率非常高。125眼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12眼行角膜基质内注药,15眼行结膜瓣遮盖或羊膜移植,21眼行角膜移植术,8眼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包括5眼行结膜瓣遮盖后严重眼内炎的患者。结论:荆州地区FK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男性,多为农业劳动过程中角膜外伤后导致,以镰刀菌及曲霉菌多见,根据药敏结果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人口特征、发病诱因、诊疗情况和病原学特征等。结果 354例真菌性角膜炎中,218例(占61.6%)的患者为男性,31~50岁是发病集中年龄,152例(占42.8%)患者的职业是农民,92例(占26.0%)患者由植物性外伤引起,秋季是高发季节,就诊史明确的患者中261例(占73.6%)在1周内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而接受抗真菌治疗的仅为2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有163例(占66.3%),其次为曲霉菌属,有32例(占13.1%)。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高发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青年男性农民;其致病真菌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真菌性角膜炎病因、人群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08-01/2013-11就诊于我院眼科的233例233眼重症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因、人群特征、临床特点等情况。结果:重症真菌性角膜炎233例患者中,男153例(65.7%),男女比例约为1.9∶1;年龄分布中,中老年龄段人数居多,平均年龄52.7±11.3岁;居住地多为农村(78.1%);并且其职业以农民为主(66.1%),发病患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59.7%);重症患者中,188例(80.7%)患者具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以植物性外伤为主(60.9%)。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为90例(57.3%),其次为曲霉菌属47例(29.9%);治疗中手术率为87.9%。其中多数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为83例(52.9%),在镰刀菌及曲霉菌感染的重症角膜炎患者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者比例较高,为58.4%(80/137);行眼内容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的重症患者中,68.4%(13/19)的患者为镰刀菌属感染。结论:我院重症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为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男性农民,可能与其经济条件及诊疗意识差有关。其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及曲霉菌属,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且预后差的重症患者多为镰刀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真菌 性角膜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 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412例(412眼)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体征、病原学诊断方式、 结果及治疗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 炎高发期,占全年患者总数的61.2%(252/412)。患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59.5%(245/412),植物性 外伤为首要病因者185例(44.9%),其次为非植物性外伤86例(20.9%)。男女比例为1.82∶1。年龄 14~81(45.6±14.3)岁,41~60岁患者占53.9%(222/41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8.8%(366/412),高 于氢氧化钾湿片法[77.2%(318/412)],2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14,P<0.001)。 前几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属167例(40.5%),链格孢菌属75例(18.2%),曲霉菌属62例(15.0%), 青霉菌属28例(6.9%)。真菌性角膜炎所致典型临床体征中以菌丝苔被最为常见(366例,88.8%), 其次为伪足(224例,54.4%)、前房积脓(111例,26.9%)。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及青 霉菌属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情分级和预后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0.676,P< 0.001; Hc=40.109,P<0.001),显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病情分级重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预后水平 也差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氢氧化钾湿片法和真菌 培养都是有效的诊断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引起的真 菌性角膜炎病情相对较重,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致病菌菌属、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临床严重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并接受大直径角膜移植(植片直径 >9 mm)患者132例(132眼),其中男82例,女50例。职业农民76例,工人10例,其他46例。统计感染的菌种、发病来院就诊时间、就诊时病变严重程度、感染的临床特征(包括伪足、卫星灶、内皮斑、苔被、前房积脓、溃疡面积)等情况,分别就菌属差异与临床特征差异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χ²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感染菌种中镰刀菌属85例(64.4%),曲霉菌属10例(7.6%),其他菌属37例(28.0%)。132例患者发病至接受LDPK术的平均时间为(23.7±11.2)d。镰刀菌属感染前3位临床特征是伪足、前房积脓、卫星灶;曲霉菌属感染前三位临床特征使前房积脓、苔被、伪足。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角膜溃疡面积分别为(48.3±12.3)mm2和(44.8±20.2)mm2,镰刀菌属感染的29例患者溃疡累及全层角膜。结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是常见致病真菌,可以引起严重的真菌感染。大量前房积脓出现是严重真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早选择角膜移植手术控制病情是积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恩施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恩施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病例.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病史、职业、致伤原因、病程、先前诊断用药情况,来院后裂隙灯检查、微生物学检查、治疗方法、转归及随访结果,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年间,69例(69眼)根据患病诱因、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随访时间1 ~14个月.男51例,女18例,年龄27 ~71岁.农民64例.主要诱因为植物外伤.外院曾经过微生物学检查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2例.来院后沙氏培养基培养阳性67例,其中镰刀菌属54例(80.6%),曲霉菌属10例(14.9%).59例用药物治愈,清创及板层切除术8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例,眼球摘除1例.结论 恩施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首位病原体是镰刀菌属,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农民,植物外伤是主要原因,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0.
孙声桃  王印其 《眼科研究》2007,25(11):884-886
目的 为真菌性角膜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镜检真菌菌丝阳性或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片真菌培养阳性者,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外伤史、发病时间、地区来源、发病月份、感染菌种等进行调查.结果 5年共收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 622例,男986例(60.8%),女636例(39.2%);双眼患病1例,余均为单眼;平均年龄(43.44±14.08)岁;就诊时间1 d至3年.10~12月份占全年发病人数的55.5%.患者主要来自中原地区中东部.农民占92.4%,有外伤史者644例,植物性外伤者占46.8%.共分离出真菌525株,镰孢菌占61.0%,曲霉菌占12.6%.就诊时间和发病年龄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感染菌种以镰孢菌最多,其次是曲霉菌.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后患者视功能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手术对患者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以及白内障防盲手术方法学和并发症的研究。方法:采用优化的视功能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接受防盲手术0.5a以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检查及眼部常规检查,对影响手术后视力的因素进行登记。结果: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及生存质量均有显著地改善,大多恢复了生活自理及部分劳动能力,手术前后平均VF得分百分数分别为30.9%,72.2%,手术前后QOL得分百分比分别为35.3%,84.9%,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存在屈光不正及后发性白内障等是患者视功能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白内障防盲手术在解决农村白内障发挥重要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在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算、手术后的随访及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正确处理等方面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形成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的176例291眼儿童弱视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弱视176例,轻度19例,中度81例,重度76例;屈光不正占68.75%,斜视占14.21%,屈光参差占11.93%,形觉剥夺性及先天性弱视分别占3.41%和1.70%;总治愈率70.80%。结论:儿童弱视多为功能性,疗效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和程度密切相关,以逐渐消除弱视眼黄斑的功能性抑制为重点的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儿童弱视最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15例120眼85~102岁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者 97例 99眼(825%),<0.05者为2例2眼(1.7%),脱盲率98.3%。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高眼压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检测其发生率,探讨其发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11-01/06在我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116例11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116眼中有35眼(30.2%)术后早期出现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峰值期在术后6~24h,最高56mmHg(1mmHg=0.133kPa),高眼压的88.6%也发生在术后>6~24h内,此时间段眼压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P<0.05)。高眼压的62.9%为轻度升高(<30mmHg)。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较高,但大多为轻度增高。残留的黏弹剂或晶状体残余皮质堆积在房角上阻塞小梁网、术中或术后的眼内出血致变性的红细胞-血影细胞及吞噬了血红蛋白的巨噬细胞或其他物质如色素颗粒阻塞了小梁网,房水流出受阻为眼压升高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对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36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受伤原因及病原体培养结果。 结果:随访5~36mo,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的3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24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占67%。球内异物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22例术中取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7例检查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例,真菌2例,混合感染1例。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内注入有效药物是提高外伤性眼内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在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时机及需注意问题。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01/2010-12PACG患者57例57眼在高眼压状态下(>40mmHg)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有53眼(93%),视力无变化者有4眼(7%);眼压≤21mmHg者48眼(84%),联合局部用药眼压控制≤21mmHg有9眼(16%)。结论:对于PACG的急性发作,经局部及全身用药治疗后眼压仍不能下降,需紧急行抗青光眼手术,以抢救患者的视力,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