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结外淋巴器官受累或全身症状等。美国癌症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淋巴瘤发病率占所有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飞速进展,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法已广泛应用于扫描腹部、盆腔等颅外部位[1]。高梯度场的应  相似文献   

3.
汪国宴  冯平勇  宋振虎  王藏海 《临床荟萃》2011,26(22):2018-2021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的大范围(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薄层扫描经三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得到的高信噪比图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范围,对病变的显示达到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相媲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检测价值.材料与方法:60位经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身弥散成像,结合病变部位常规MRI扫描.统计检出率.结果:全身弥散成像,对弥散受限(≥)2.0cm的病灶具有诊断意义.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弥散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全身弥散成像结合MRI常规扫描检出恶性肿瘤54例...  相似文献   

5.
骨转移瘤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对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平片、CT对诊断早期无阳性体征的患者不敏感,往往表现为阴性,易致误诊甚至漏诊,延误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磁共振全身弥散(WB-DWI)技术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所有肿瘤中比例为1%,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骨骼X线平片、常规CT对诊断早期无阳性体征的MM患者不敏感,往往表现为阴性,易致MM误诊甚至漏诊。我们旨在观察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技术在诊断MM方面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运用于肿瘤患者检查中,分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文数据来自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本医院接受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检查的30例肿瘤患者,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将均应用于患者,观察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经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检查的图像质量好93.33%,采取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检查的总检出率是96.67%,患者经临床诊断的总检出率是100.00%,患者采取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检查的总检出率比对于临床诊断总检出率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肿瘤患者检查中采取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呈现较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使用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分5段进行全身扫描。结果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成功进行了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重建出的最大密度投影像图像均一,清晰。3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9例患者检出了多发骨转移灶;7例患者为单发转移灶;2例淋巴瘤表现为骨髓信号增高;1例为多发骨髓瘤;3例假阴性。结论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出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应用Image-J 1.42q软件分析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比较淋巴瘤不同发展阶段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差异,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及淋巴瘤ADC值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三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37±0.08)×10-3 mm2/s,第二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47±0.08)×10-3 mm2/s,第一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69±0.07)×10-3 mm2/s,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3,P<0.05).第三阶段的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密度(48.85±4.04)%明显大于第二阶段(42.65±4.48)%和第一阶段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31.75±4.1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P<0.05).淋巴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淋巴瘤的ADC值与其发展阶段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评价淋巴瘤发展进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1.
魏来  李莉  彭屹峰 《磁共振成像》2016,7(12):957-960
目的整理有关3.0 T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技术及诊断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3.0 T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Pubmed及Medline数据库中搜索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英文文献,在万方数据库中搜索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中文文献。结果 2篇论著探讨3.0 T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临床技术改进,9篇文献研究3.0 T全身弥散成像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结论基于3.0 T磁共振平台的WBD成像技术可行,并且可以获得符合诊断需要的图像;WBD对全身多发病灶的检出率高,有望成为临床肿瘤分期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技术对肿瘤的筛查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患有肿瘤的86例病人以及6例身体正常的志愿者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他们分别进行常规和WB-DWI检测。之后将WB-DWI和常规检测所呈现的异常信号分别和临床诊断结果对比。结果:所选取的86名患者以及6名志愿者都呈现了高质量的WB-DWI影像,6例健康志愿者均无异常信号,且WB-DWI影像筛选出的胃癌、肺癌、食道癌、白血病患者分别为38例,20例,16例,12例;常规检测胃癌、肺癌、食道癌、白血病患者分别为35例,22例,19例,10例。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肿瘤患者经过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测后,可以呈现高质量的WB-DWI图像,且检测结果更准确。因此,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的筛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术后随访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例术后随访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WBMRI(DWI+T2WI),后处理平台为GE ADW4.6工作站。Functool工具拼接横断面弥散图像,得到HD-MIP图像、黑白反转图像(类"PET"图像)及伪彩色图像;Pasting工具拼接冠状面T2加权图像,得到全身冠状面T2加权图像,再经图像融合得到类"PET-MR"图像。结果 19例患者(其中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胃癌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2例)均获得图像质量良好的全身磁共振图像。发现恶性转移性病例6例,阳性率约32%。结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及体线圈接收方法可以改善中心频率漂移现象,得到符合诊断需要的全身弥散图像。3.0T MR全身弥散成像可清晰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随访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匀场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中的应用,提高全身弥散成像的质量。材料与方法对40例行全身弥散扫描成像的患者,在容易出现截断伪影的颈部和胸部交界处分别添加局部匀场和未添加局部匀场,扫描完成后经3D最大信号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重建,观察是否有截断伪影的出现。结果添加局部匀场后图像的截断伪影明显减少,添加匀场和未添加匀场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匀场在提高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质量,防止截断伪影的出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选择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4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并进行了CT、WB-DWI等检查。以综合诊断作为标准确定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并与WB-DWI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B-DWI确诊34例转移瘤患者共89处淋巴转移,与综合诊断103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诊断骨转移瘤111处,WB-DWI诊断90处,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骨转移与正常淋巴结及骨间的ADC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评估淋巴瘤化疗早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完整规范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行WB-DWI;与常规临床影像学检查对比,评价WB-DWI在化疗前显示淋巴瘤浸润病灶的能力,并测量各阶段病灶的ADC值,对化疗各阶段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影像学检查共检出63处病灶,在WB-DWI 上均得到清晰显示,符合率为100%。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0.85±0.41)×10-3 mm2/s、(1.15±0.51)×10-3 mm2/s、(1.58±0.59)×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WB-DWI不仅能测量病灶形态学改变,还能结合ADC值变化对疗效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是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文主要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以及它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在前列腺癌(PCa)转移灶筛查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47例前列腺癌病例,均行全身弥散成像,结合病变部位常规MRI扫描;其中盆腔39例、全脊柱30例、胸部5例、中上腹部7例,取T1、T2加权像及压脂成像扫描。结果:本组病例筛查出骨盆转移33例,脊柱转移21例,双肺转移3例,肝脏转移2例,肾脏转移2例;骨盆、脊柱、双肺、肝脏均为多发转移,肾脏为单发转移。前列腺癌及转移灶在WB-DWI黑白反转图像上呈团块状、结节状、斑片状或斑点状低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STIR呈稍高信号,肝脏转移灶增强后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全身弥散成像结合常规MRI扫描,对前列腺癌及转移灶能起到一站式检出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DWI-MR,MR类PET)在健康查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既往无肿瘤病史的健康查体人群中112例体检高度疑似肿瘤患者,行全身MR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扫描,对获得数据进行多角度重组,采用Functool软件处理,获得多方位的重组图像获得类似PET的图像。结果共发现69例DWI呈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病灶ADC值均较正常区域降低。其中肝癌6例,肺癌9例,前列腺癌3例,肾癌5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癌5例,鼻咽癌1例,淋巴瘤1例,淋巴结转移5例,椎体转移瘤3例,子宫肌瘤7例,肝血管瘤3例,肝脏囊肿4例,肾脏囊肿8例,胰腺囊肿3例,椎体血管瘤4例。结论 DWI-MR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适合对正常人群尤其是肿瘤高危人群进行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