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十二指肠炎的关系,对148例慢性十二指肠与100例正常对照组作对比分析,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148例慢性十二指肠炎中98例,Hp阳性(66.2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内镜下呈糜烂性炎症及组织学检查呈重度炎症者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5.65%和98.03%。提示慢性十二指肠炎多伴有Hp感染,且Hp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B超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检测血糖、血脂,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结论脂肪肝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腹部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的同时应警惕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本文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由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病变是本病患者残疾、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证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死亡的59%,是微血管病变致死的70倍[1]。大血管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的病理变化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增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疗养医学》2016,(1)
目的探讨宽脉压分层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60例受检者采用标准血压测量和颈动脉超声探测,并将所得的脉压差(PP)和脉压指数(PPI)按递增逐级分层,比较各层次之间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以≥60 mm Hg(1 mm Hg=0.133 k Pa)为宽PP,每10 mm Hg分为1层,5层的IMT分别为0.82±0.23、1.10±0.25、1.15±0.27、1.20±0.24、1.23±0.19;5层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2.88%、33.67%、53.13%、82.61%、91.67%。以≥0.4为宽PPI,每0.1分为一层,5层的IMT分别为0.68±0.14、0.94±0.23、1.04±0.24、1.20±0.26、1.26±0.25,5层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3.42%、35.05%、53.85%、90.91%、93.75%。IMT及斑块发生率随宽PP及宽PPI的层次升高而升高,不同宽PP和宽PPI分层组之间,IMT及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宽脉压分层能够由表及里,由低到高地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筛查和评估的简易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8.
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状况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状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87例住院T2DM患者的IMT,将其分为IMT〈0.8/mm和IMT≥0.8/mm两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血糖、血压和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厦两组代谢控制良好者的比例;比较不同的代谢控制对颈动脉IMT的影响。结果:(1)与IMT〈0.8/mm组相比,IMT≥0.8/mm组的年龄明显增大(P=0.000)、病程较长(P=0.009)、有高血压史者的比例增多(P=0.017),体重指数(BMI)较大(P=0.040),收缩压(SBP)较高(P=0.003)。(2)根据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是否良好分成4组,只有当3项指标均良好时,患者的IMT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T2DM患者颈动脉IMT受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的共同影响,严格控制各项代谢紊乱将延缓IMT的发展,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IMT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8例T2DM患者(T2DM组),其中IMT增厚组36例,MT正常组32例;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T2DM组TC、TG、LDL-C、FPG、2h PG、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T增厚组血脂、FBG、2h PG和IMT值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存在明显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且IMT增厚组更明显,检测血脂与IMT对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亚临床甲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亚临床甲减患者缺乏明显临床表现,一般仅在血清学检查中发现,但亚临床甲减可导致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防治亚临床甲减是我国内分泌学界医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探讨亚临床甲减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讨论是否有必要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2.
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患者(IGT)血小板活化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6 例IGT患者,测定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 140)的变化。同时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取35 例查体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IGT组患者IMT<0.9mm组和IMT≥0.9mm组患者血小板GMP 140 的变化,以及75g糖负荷后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IGT组血小板GMP 140 水平和IM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在IGT患者中,IMT≥0.9mm组较IMT<0.9mm组血小板GMP 140 升高更明显(P<0.01)。75 g糖负荷后可显著升高IGT组血小板GMP 140水平(P<0.01),且IMT≥0.9mm组升高更显著(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小板GMP 140 与IMT之间显著正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血小板GMP 140 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GT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增强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糖负荷后可显著增加血小板活化程度。血小板活化是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65岁以上人群200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患者的动态脉压(APP)水平,按APP≤40mmHg(46例)、41~60mmHg(66例)、61—80mmHg(61例)和〉80mmHg(27例)分为4组;按动态脉压指数(APPI)≤0.40(49例)、0.41—0.50(70例)、0.51~0.60(57例)和〉0.60(24例)分为4组。分别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采集其静脉血测定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随着APP及APPI的增加,颈动脉IM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APP、APP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其中以APPI相关系数(r)值大。结论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在动脉硬化发展上有更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刘春燕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3):207-20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脑白质病变(WM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老年WML患者185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认知功能,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根据影像学检查WML分级将患者分为无病变组74例、轻度组58例、中度组41例、重度组12例。结果:轻度组与无病变组比较,Mo CA评分及IMT厚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组的Mo CA评分及IMT厚度均高于无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L评分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r=-0.836,P=0.013),与IMT呈正相关(r=0.579,P=0.022);IMT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r=-0.277,P=0.024)。结论:颈动脉IMT增厚、WML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肥厚组和室间隔正常组,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室间隔肥厚组FMD、NO含量较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厚,ET-1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室间隔厚度与IMT(r=0.533)、ET-1(r=0.673)呈正相关,与FMD(-0.628)、NO(r=-0.629)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706)。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障碍,且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对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脂、身高、体重、腰围等,按颈动脉IMT是否小于0.85mm分成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腰围等进行比较。结果IMT增厚组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增高,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MT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7、0.235,P〈0.05)。颈内动脉IMT与收缩压及舒张压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1、0.350,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86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行血尿酸检查,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厚度、三酰甘油、HDL-C及Apoa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三酰甘油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但HDL-C及Apoa明显低于尿酸正常组(P<0.05),经相关分析,尿酸与颈动脉内膜厚度(r=0.212,P<0.01)呈正相关,与HDL-C(r=-0.197,P<0.01)呈负相关。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增加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而HDL-C降低。血尿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记。 相似文献
19.
绝经前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抗氧化能力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绝经前后健康妇女各40例,分为绝经后组和绝经前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雌二醇(E2)浓度,并测定血脂、羟自由基、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结果:绝经后组IMT增加,E2水平降低,两者变化显著相关,同时绝经后组抗氧化能力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结论:女性低雌激素状态易引起颈动脉内膜增厚,这可能与低雌激素状态引起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血脂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周后用蒙特利尔(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并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结果: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MOCA量表评分下降,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语言、延迟回忆评分则更低(P〈0.01),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