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薇  彭应心  王秀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624-1625
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发生斑块破裂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反应的标识物,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且该作用独立于其调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UA患者应用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观察两药的降脂作用和对hsCR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MCP-1、hsCRP和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 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CP-1 (3.56±0.48)μg/L,治疗4、8、12周MCP-1分别为(3.68±0.36) μg/L、(3.56±0.35) μg/L、(3.52±0.33) μ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CP-1 (3.58±0.52) μg/L,治疗4、8、12周MCP-1分别为(2.76±0.42) μg/L、(1.48±0.39) μg/L、(1.37±0.31) μg/L.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 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 mg/L、(6.51±0.16) mg/L、(6.54±0.15) 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 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 mg/L、(4.14±0.68) mg/L、(3.05士0.55) 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MCP-1和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MCP-1和hsCRP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MCP-1和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超  闫永红  徐俊蛟  杨晓秋 《临床荟萃》2011,26(15):1317-13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hsCRP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PP,计算平均动态PP。结果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2.94±4.72)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7.33±3.15)mmHg(、57.62±5.45)mmHg(、56.51±2.98)mmH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3.67±4.51)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2.38±2.59)mmHg、(48.57±2.24)mmHg、(42.51±2.50)mmHg。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mg/L、(6.51±0.16)mg/L(、6.54±0.1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mg/L、(4.14±0.68)mg/L、(3.05±0.5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小凤  张巍  杨建国  王毅 《临床荟萃》2014,29(4):442-445
<正>心率变异性(HRV)主要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及调节平衡。高血压与HRV有着密切联系。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及肥胖的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高血压伴肥胖者及高血压非肥胖者HRV指标及其hsCRP水平,进一步探索高血压伴肥胖患者HRV与hsCRP关系。  相似文献   

5.
尹建国  姜德谦  张社兵 《临床荟萃》2011,26(24):2177-2178
冠心病本质是炎症性疾病,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是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斑块,还有其他独立于降脂之外的“非降脂”效应[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可能存在的降脂外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调脂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与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的影响。方法:经研究入选1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尿酸均有所降低,辛伐他汀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对抗炎作用起到降血压作用。此外辛伐他汀可能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 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1].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辛伐他汀治疗后CRP的变化.方法:检测5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hsCRP、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将糖尿病组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2周的常规降糖治疗及常规降糖治疗加辛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治疗.再次检测两组hsCRP的水平以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hsCRP水平为(0.097±0.013)ms/dL,明显较对照组(0.064±0.010)mg/dL高.排除血糖控制因素后.经辛伐他汀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这种炎症反应.所以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可以获得除调脂以外的其他益处.  相似文献   

11.
王英亮  孟宪浩  吴业新  王滨帅 《临床荟萃》2011,26(20):1759-176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mg/d,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80mg/d,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sCRP、sVCAM-1水平,并检测其他临床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sCRP、sVCAM-1浓度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和B组分别为hsCRP(10.52±1.76)mg/L vs(7.79±1.53)mg/L;sVCAM-1(441.18±87.06)μg/L vs(347.91±94.25)μg/L;hsCRP、sVCAM-1下降与LDL-C、TC下降无相关性(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能明显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和sVCAM-1水平,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测定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及服用阿托伐他汀12周后的hsCRF水平。血清hsCRF含量测定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12周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服用前后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在他汀和阿司匹林等治疗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或非洛地平能否进一步获益。方法将伴有1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3组:非洛地平组(n=51),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每日1次;贝那普利组(n=51),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替米沙坦组(n=51),替米沙坦8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降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ET-1、NO、hsCRP、IL-6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P0.05),NO上升(P0.05),hsCRP、IL-6及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替米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及NO上升更为显著(P0.01),且优于非洛地平组(P0.05)。hsCRP、IL-6和MMP-9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替米沙坦组各项炎症指标的下降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轻度高血压患者在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或替米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贝那普利,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提出的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新指标.国内外有研究证实QTd与左心室肥厚(LVH)有关,并随左心室质量增加而增大,'[1-2]>.最近有研究认为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而国内外对此研究尚少[3].本研究旨在探讨炎症在高血压LVH患者左心室重构中的作用及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超敏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生物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目前的研究表明,hsCRP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增加对传统风险评分为中间风险的预测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无症状人群,尤其是传统危险评分评定为中间风险人群中通过测量hsCRP决定是否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治疗,并且支持hsCRP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指标,用于风险的进一步分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现,高血压可通过上调一些炎症介质的表达,包括白细胞黏附分子、热休克蛋白和内皮素-1等来发挥促炎作用[1,2].药物治疗引起的血压下降与一些循环炎症标志物减少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这证实了高血压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促炎状态[3].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促进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4].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它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5].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许多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本研究通过观察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Hcy和ICAM-1的变化,探讨Hcy和ICAM-1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对Hcy和ICAM-1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PCI)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术后强化治疗3个月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前5min,术后即刻,24h,1个月检测血清hsCRP水平。术后开始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波立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强化治疗,3个月后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22例患者PCI均成功,成功率100%。术后即刻、24h血清hsCRP水平高于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无差异性,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即可恢复,可能在短期内触发了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导致了hsCRP水平升高。术后经3个月的强化治疗后,使得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减轻,导致了hsCRP水平降低,说明PCI术后强化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观察期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FIB和血清hsCRP含量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FIB和血清hsCRP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有利于降低FIB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程度,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云峰 《临床荟萃》2010,25(4):339-340
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且病死率极高,近年研究发现,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可能有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并起着重要作用。炎症的血清标志物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动态变化。我们通过对9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2例健康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炎症相关因子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晓静  陶贵周 《临床荟萃》2010,25(7):560-56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100例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1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和2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内径(LAD)及心房利尿钠肤(ANP)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实性心律维持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a、ANP水平及LAD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20mg组:hsCRP(4.10±1.85)mg/L vs (6.42±1.71)mg/L,IL-6(11.71±1.69)ng/L vs (14.61±2.47)ng/L,TNF-α(18.07±2.67)ng/L vs (22.32±3.51)ng/L,ANP(213.10±28.20)ng/L vs (352.10±58.71)ng/L,LAD(38.8±7.1)mm vs (50.2±8.7)mm(P<0.05),且20 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0 mg阿托伐他汀组较10 mg阿托伐他汀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ANP水平及LAD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