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期望膳食模式评价中国居民膳食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玉英  陈春明  何武 《卫生研究》2000,29(5):294-295,304
利用期望膳食模式(DDP)对我国居民1995、1998年膳食结构进行分析,城市居民主要是调整消费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和油脂过量消费,增加豆类及其制品消费的问题,而农村则应增加豆类及适量的动物性食物、油脂、增加蔬菜消费,推动大豆消费是改善我国城市和农村膳食结构的共同措施。  相似文献   

2.
1990~1998年中国食物消费与膳食结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王玉英  陈春明  何武 《卫生研究》2000,29(5):288-293
根据1990和1995年国家统计局七省市食物消费数据分析,居民豆类及豆制品消费减少,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过量,谷类消费下降,其提供热能比低于60%,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以谷类为主,动物性食物、水果、植物油消费较低。1998年调查住户食物消费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随收入增加而大,植物油消费持平,目前膳食结构相对合理,而农村居民仍需增加动物性食物、水果等的摄入量,其中贫困住户的营养状况需要注意。建议加强营养宣传教育,大力促进豆类的生产和消费以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3.
根据江苏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随机抽样调查和疾病监测结果 ,对九十年代江苏省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与营养相关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在九十年代发生明显变化 ,谷类人均消费量逐年减少 ,动物性食物消费大幅增加。城市居民期望膳食模式 (DDP)评分保持在 90分以上但却因动物性食物超过最大允许值而使扣分增加。城乡居民传染病死亡率在九十年代显著下降 ,但城市居民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肠癌、乳腺癌 (女 )死亡率呈快速增长态势。城市居民膳食结构变化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群膳食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根据1982年和1992年两次全国性营养调查的结果,分析十年来中国人群膳食结构的变化。1992年全国平均每标准人日消费植物性食物909g,动物性食物116g,比1982年分别减少了110g和增加了48g。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随收入上升而上升。谷类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1992年为66.8%,1982年为71.3%,脂肪能量比分别为22%和18.4%。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明显,两次调查的结果比较接近。1992年视黄醇当量、核黄素和钙的摄入量均低于1982年的水平,仅达RDA的49.2%~61.7%。各省、市、自治区间膳食结构的差别相当明显,如北京的脂肪能量达,总量的30.6%,山西仅为11.6%;广东省动物性蛋白质占总量的43.7%,而甘肃省仅为6.6%。建议大力促进豆类和乳类的生产和消费以改善全民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99年9月对大同铁路地区幼儿膳食营养水平进行了调查,并运用DDP方法进行限膳食营养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对象膳食营养结构与我国1992 ̄1996年膳食营养结构基本类似,与理想膳食模式(DDP)相比,谷类食物DDP值偏高,豆类4及动物性DDP偏低,建议加大富含蛋白折食物摄入量,使谷类食物供能双降低到60%左右,营养膳食模式的DDP评分接近100分,从而达到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幼儿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期望膳食模式(DDP)方法对1990~1992年七省市10636户农民的膳食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低成本高效益是四川膳食模式的特点之一,以及食物单一是贫困型膳食的突出特征,指出优化膳食结构、提高膳食质量是各省农村的共同任务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广大农村应因地制宜确定营养合理化的膳食模式及食物发展目标;大力增加豆及豆制品的生产和消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应重点解决食物单一问题,推广家庭菜篮子工程,促进营养健康与自我保健,巩固扶贫成果。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居民近十年膳食结构和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栋  李玉玖 《营养学报》1997,19(4):442-447
对沈阳市1984~1994年居民食物消费,儿童体格发育和某些营养相关慢性疾病死亡率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膳食质量明显改善,谷物人年均消费量由1984年141.0kg降至1994年125.2kg,动物性食物由40.0kg增至59.1kg。增加幅度较大的是蛋类、牛羊肉、禽肉和鱼类,占总增加额的95.3%,猪肉增加最少,仅占4.7%。这些食物消费变化反映食物结构调整政策是合理的和有效的。1993~1994年平均理想膳食模式(DDP)评分已达103。十年间学生体格发育明显改善,7岁男女学童身高平均增加3.67cm和4.45cm,体重增加1.06kg和3.23kg。12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加值大于7岁儿童。因此,12岁即初中入学时儿童的生长率作为营养监测的指标更为敏感。但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增加了131.0%、90.3%和25.4%。这可能与脂肪所提供能量占总食物能量比例逐年增加有关。脂肪消费量的迅速增加应引起重视。解决居民膳食中钙严重不足(54.3%RDA),谷物钙强化可能是有效的和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省居民的膳食结构,以及经济状况对膳食结构的影响。应用2000年我国期望膳食模式(DDP)分析我省居民的膳食结构。结果表明:我省居民的膳食结构尚可,DDP分达89.2,则豆类食物摄入量明显偏低。农村低收入组较差。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及食用油摄入量偏高。  相似文献   

9.
1982~2002年湖南省居民食物消费及膳食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敏  金东辉  周益众 《卫生研究》2007,36(5):630-631
目的描述湖南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运用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湖南省营养调查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82~1992年阶段的变化主要是热能的摄入维持稳定,全省热量营养素来源分布基本符合平衡膳食原则。1992~2002年阶段,谷物类食物的摄入迅速减少,猪肉和油脂类的摄入量迅速增加。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城市居民膳食失衡加重。结论20年来,湖南省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很大提高,动物性食物及油脂类的摄人量增加明显。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城市居民膳食失衡的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及营养状况分析──1989年8省实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我国10年经济体制改革后人群膳食结构的改变及身体的营养状况,于1989年对8省的16市24县居民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和县城居民热能摄入低于郊区和农村。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热能,城市和县城占11%~13%,郊区和农村只占5%~9%左右,各类地区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和动物性脂肪随经济收入的上升而增加。调查人群成人(20~45岁)超重(BMI≥25.0)的检出率在7%~12%之间,消瘦(BMI<18.5)在7%~10%之间。城市和县城居民超重检出率显著高于郊区和农村居民(P<0.001)。低收入组的超重检出率低于中高收入组(P<0.001)。体质指数(BMI)随热能、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期望膳食模式 (DDP)对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进行评价。方法 :按平衡膳食法计算热能摄入量 ,以 DDP评分方案评价膳食结构。结果 :90年代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特征为谷类DDP评分下降 ,动物性食物 DDP评分上升。结论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调整重点是遏制粮食消费下降 ,继续降低猪肉消费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应是大幅度提高豆类和奶类消费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收集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
2010-2012年人群死亡监测数据与浙江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分析年龄别、
性别、城乡别死亡率和潜在减寿年数(YPLL)并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10
-2012年浙江省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分别为61.49/10 万、81.09/10 万和114.27/10 万,标化死亡率分
别为118.84/10万、134.50/10万和123.05/10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随着年代推移先上升后下降。脑血
管病死亡多发生在50岁之后,60岁之后死亡率明显上升,且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依次升高;城乡比较,70
年代和90年代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2010-2012 年城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近
40年全人群脑血管病人均YPLL 率增加了0.34%。结论 当前浙江省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维持在一个较高
水平上,但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86 04  相似文献   

13.
为测量当前我国国民的社会健康水平,本文基于2012年CGSS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简单均值为3.13,因子加权均值为8.03。其中上海、天津、北京、辽宁、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居民社会健康位列倒数1~6名,显示出我国居民社会健康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相反的背离趋势。进一步使用MIMIC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男性、已婚、年长、有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参加过社会捐赠或志愿活动的被访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健康,社会地位、幸福感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户籍、上网越多,其社会健康水平更低,教育、收入与社会健康之间呈倒U型关系。本文还利用2014年CLDS数据进行了复制研究,结果显示上述结论是稳健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国民社会健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BACKGROUND: China's recent growth in income has been unequally distributed, resulting in an unusually rapid retreat from relative income equality, which has impacted negatively on health services access.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inequality in health care access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increasing. We investigate inequality in service utilization among the mid-aged and elderly,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METHODS: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ncome-related inequality and horizontal inequity in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mong the mid-aged and elderly in two provinces of China.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come from the pilot survey of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in Gansu and Zhejiang. Concentration Index (CI) and its decomposition approach were deployed to reflect inequality degree and explore the source of these inequalities. RESULTS: There is a pro-rich inequality in the probability of receiving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in Gansu (CI outpatient = 0.067; CI inpatient = 0.011) and outpatient for Zhejiang (CI = 0.016), but a pro-poor inequality in inpatient utilization in Zhejiang (CI = -0.090). All the Horizontal Inequity Indices (HI) are positive. Incom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i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for out-patient in Gansu (40.3 percent) and Zhejiang (55.5 percent). The non-need factors' contribution to inequity in Gansu and Zhejiang outpatient care had the same pattern across the two provinces, with the factors evenly split between pro-rich and pro-poor biases. The insurance schemes were strongly pro-rich, except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NCMS) in Zhejiang. CONCLUSIONS: For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there is a strong pro-rich inequality of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both provinces. Incom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outpatient care in both provinces, but access to inpatient care was driven by a mix of income, need and non-need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across and within the two provinc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health care provision, different out-of-pocket expenses for health care and different access to and coverage of health insurance for rural and urban families. To address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equality, China will need to reduce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expand the coverage of its health insurance schemes.  相似文献   

15.
从政府财政补偿能力、参保居民缴费能力和医保基金收支情况三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浙江省财政实力雄厚,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缴费能力,能够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存在着短期结余过多和长期收不抵支的矛盾。最后,提出了明确政府的财政投资责任,加强基金监管,加快医疗保险立法等措施,来促进制度的可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给兽药减量政策的制定、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估算每日摄入量(EDI)及慢性风险熵(CRQ),对中国居民通过摄入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暴露于吉他霉素的耐药性风险进行点评估。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中国居民的吉他霉素膳食暴露量逐渐降低。2~7岁人群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高,男女分别为2.17和2.29 μg/ ( kg·bw·d);>65岁人群膳食暴露量最低,男女分别为0.45和0.46 μg/ ( kg·bw·d)。2~7岁人群通过摄入乳制品的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大,男女分别为1.15和1.22 μg/ ( kg·bw·d),8岁以上人群通过摄入肉类食品的吉他霉素的膳食暴露量最大。中国居民通过摄入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暴露于吉他霉素,各年龄段CRQ均小于1。其中2~7岁人群CRQ值最高,风险最大;65岁以上人群CRQ值最低,风险最小。结论 中国居民通过摄入动物性食品的吉他霉素耐药性风险较低,危害程度较小,但儿童通过摄入乳制品的吉他霉素耐药性风险较高,有必要制定乳制品中吉他霉素残留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