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共有三十二个“清”字。有三种意义:其一为形容词,形容其清浊之清的,如《伤寒论》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形容其清稀,清薄之清的,如《金匮·血痹虚劳》;“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其二用为动词,如《伤寒论》91条:“清谷不止”;367条:“必清脓血”;《金匮·呕吐哕下利》:“下利清谷”;此处的清字,意为排解大便。也有“清 相似文献
4.
5.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113方,用桂枝者达36方,(其中以桂枝为主药19方,为辅助药17)《金匮要略》中用桂枝者有45方。可见桂枝在仲景方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一、解散表邪的运用 (一)调和营卫,解肌驱风: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风邪初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相争则发热;风性疏泄以致卫外不固,荣不内守而汗出。证见脉浮缓、发热出汗恶风,头项痛等。仲景制桂枝汤。取桂枝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为主药,配白芍酸苦微寒和血敛阴,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甘草、大枣助芍药以和里,生姜辛辣佐桂枝以解表,并借啜热稀粥使谷气内充,培养汗源,庶风邪得微汗而解。柯 相似文献
6.
姜春华教授谈仲景方的多向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在随姜春华教授学习时,姜老常谈起仲景方的多种功能。我的理解,他所说的多种功能便是方剂的多向调节。由于某些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变化,不仅仅是同一矛盾面的反向病理差异,而且可同时呈现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多层次、多幅度重叠和病理病性的多向性交叉。因此,方药的定向调节也可以是多幅度、多环节、多水平的综合性多向调节。例如:《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既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又用知母、黄芩清泄里热;有升麻之升散,又有石膏之寒降;以上数味用 相似文献
7.
8.
近来读您刊有关张仲景原著的辅导文章很有启发,联想到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一、意义: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明确指出须去(?)重煎的方剂,计约12首,大致可分为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旋复代赭汤)、百合汤类 相似文献
10.
芍药作为《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物,其功效主要补与泻两个方面,补在益阴缓急防耗散,泻在通络直利便除血痹。 相似文献
11.
芍药作为《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物,其功效主要是补与泻两个方面,补在益阴缓急防耗散,泻在通络疏肝利便除血痹。 相似文献
12.
13.
论芍药在《伤寒论》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在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芍、白芍,《伤寒论》方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所用的芍药是赤芍,有的则认为所用的芍药是白芍。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现代药物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宜使用白芍还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应将其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15.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16.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含芍药类方在风湿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实践,应用芍药类方对风湿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临床观察效果明显,所报道风湿病中几种不同病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对芍药抗风湿的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说明白芍总苷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痛等作用。结论:应用《金匮要略》含芍药类方治疗风湿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