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史学斌  冯慧萍 《吉林医学》2012,33(17):3660-366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老年药物性肝损害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为抗结核方案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结核病惠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时间、程度,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4例和中青年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 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总发生率为22.60%,其中老年组30.20%,中青年组17.2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肝功能损害均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后2~8用,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且发生时间早,恢复慢.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治疗2~8周多见,老年人易发生肝损害,治疗早期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肝功能检测,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深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临床特点和防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9.47%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的2~6周,有危险因素者,如年老、肝炎病毒感染、嗜酒等易致肝损害。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早期防治,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并能完成抗结核的全程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定时检测肝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从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原则、预后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五位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麻醉镇静药、抗甲状腺药、解热阵痛药;特点以肝损害为主;停用损肝药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病因不断增加,一般病例停用损肝药物后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为中草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类、解热镇痛药类、降血脂药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预后良好,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 对15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多因子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结果 多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最常见肝细胞损害型.结论 药物性肝病是多因子损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切忌乱用药,早期诊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板式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决根据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2009—01-2009—12陕西省lO个县级DOTS实施单位,在采用免费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饲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蚌果接受抗结核治疗760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占13.2%,其中肝功能异常61例(56%),轻度肝损害22例(22%),中度肝损害13例(13%),重度肝损害5例(5%),肝衰竭2例(2%),其中死亡1例(1%);在76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24例出现肝损害,占35.3%,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结论板式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及老年患者是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宁  刘旭东 《当代医学》2011,17(8):103-104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需要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肝病科收治的66例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害的初治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治疗中出现中重度及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及老年患者经抗结核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较重,预后较差。结论提示年龄因素和乙肝病毒感染是抗结核药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吴文恩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4):4390-439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法:对本院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周~第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4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均采用"2HRZS/4HR"方案抗结核化疗。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给予保肝药,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停止。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肝损出现时间的差异。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为12.91%。其中,老龄组发生率为16.67%,中青年组发生率5.95%,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无临床症状者12例,占38.71%。64.52%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4周内;93.55%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8周内。两组肝损害出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程度严重。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150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病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新疆医学》2011,41(3):51-5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住院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结论:预防药物性肝损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9.
初治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引起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和 《西部医学》2005,17(6):590-591
目的总结抗结核治疗肺结核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863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者104例,发生率12%,肝损害轻者在抗结核同时加保肝治疗;中、重度者暂停抗结核药并静滴保肝药治疗.病人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者占90.4%,并完成抗痨疗程.结论了解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和防治措施,保证肺结核病人化疗方案完成.  相似文献   

20.
郑燕  颜晓霞  张忠梅 《甘肃医药》2011,(10):610-612
目的:通过对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49例分析,探讨其特点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结核病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护肝措施及转归。结果:11例抗痨治疗半月出现肝炎,38例治疗1月后出现肝炎;其中11例加服护肝药物治疗后好转,31例停服利福平加用护肝治疗后好转,7例停服抗痨药物加用护肝药物治疗好转。结论:抗结核药更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应该注意观察,保护肝功能。怎样做到即不影响结核病的治疗,又能将由此导致的肝损害降到最低,是今后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