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李永平 《新中医》1995,27(1):57-57
浅谈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李永平《伤寒论》所论述的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历代医家大多数认为五苓散证是水停下焦,气化不行,故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属水停中焦,故口不渴。为了进一步究具病机,现将个人之见解作抛砖引玉。《伤寒论》论述五苓散证的主要条文有...  相似文献   

2.
水逆证以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特征。五苓散为仲景治水逆证的专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本文对水逆证及其选方五苓散从方、证两方面予以简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仲景经旨和运用该方。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皆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多数医家认同的膀胱气化不利之说有待商榷.首先结合原文与相关注释对具有争议的《伤寒论》五苓散证原文进行分析,认为五苓散证的核心在于水液代谢失调,进而通过对膀胱气化及蓄水理论的辨析,认为五苓散治水非在膀胱.其次根据五苓散药物配伍特点,认为五苓散方证核心病机为脾肺失司,三焦不利,其不为一脏一腑之专方,而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系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其方证本质被后人认为是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不解。为了正确地认识五苓散方证,笔者系统复习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并结合《素问》中论述水液运行的两条原文,得出了五苓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主要为津液耗伤的观点。在进行这种理论分析的同时,还简要说明了当今临床应用五苓散的正确方法,以完善对该方方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太阳篇方证探析(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续) 3五苓散方证类 五苓散方证类包括五苓散原方原证,及由五苓散加减变化而来的方和证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2019,36(4):346-348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五苓散类方是《伤寒论》中以五苓散为主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对这类方剂的鉴别使用既可以了解仲景对水气病治疗的辨证用药思路,也有助于五苓散类方的正确应用。本文通过对五苓散类方方证病因病机和用药治法的探讨总结其用药规律及证治特点,为临床中针对不同病因水气病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药准辩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5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辩证分型为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分别采用实脾饮加减;真武汤加减;右归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杞菊地黄汤加减;五味消毒饮合五苓散加减;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半夏泻心汤舍五苓散加减。结果:3个月后总有效率达94.72%。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粉萍  薛敬东 《陕西中医》2004,25(2):147-148
张瑞霞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数十载,擅长治疗肝胆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经长期临床探索,形成了独到的辨证及用药特色,现就张老应用五苓散临证治验四则介绍如下,以反应其应用五苓散经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206-209
五苓散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证的经典方,常用于改善诸如小便不利、口渴、呕吐、腹泻、自汗等病症,疗效显著。近代以来,五苓散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蓄水证。现代临床应用及相关实验室研究表明,五苓散对改善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眼部疾患、皮肤病、下肢疾患以及骨折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相关指标等有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五苓散在上述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探索五苓散组成的各药物中行之有效的化学成分,作者在大量检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对五苓散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总结分析了五苓散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13.
五芩散是《伤寒论》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证候及病机争论议也颇大,笔者从中医水液代谢理论角度探讨五苓散证候及病机,认为五苓散证就是水液代谢障碍证,其主要病机就是水液代谢的通路、场所(参与脏腑)、动力失常而导致的水液运化和输布异常,五苓散是以恢复水夜代谢为目的而制的方,临床只要是因为水液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证候,都可以考虑应用五苓散来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杨学 《江苏中医药》2009,41(1):54-56
五苓散是《伤寒论》众多治水名方之一,在古今各种文献中五苓散多用于治疗“蓄水证”。本文从五苓散治疗“无排尿感”、“尿崩”、“湿疹”3则医案入手,联系《伤寒论》的相关内容,分析了五苓散证的病机与证治规律,认为五苓散适应证以“渴”为辨证眼目,治在水之气化而不在水之利下,病位涉及三焦,不拘上下表里。  相似文献   

15.
俞大毛 《光明中医》1997,12(2):48-49
五苓散双相调治举隅俞大毛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321100)关键词:五苓散,双相调治。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方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笔者多年来临床运用此方改散为汤治疗高血压和低血压,便秘和泄泻,均取得满意疗效,现...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出自于《伤寒杂病论》,深受古今各大医家的推崇。本文总结五苓散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运用五苓散的典型病例,体会"渴"与"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两大要点,体胖,头昏,身体困重,颜面、四肢浮肿或肿胀,舌淡、舌体胖大或兼有齿印,苔白或水滑,也可作为五苓散证的辨证要点;五苓散非专于利水,而是健运中焦,促进脾之吸收,肺之布散,化有形之水为无形之水之剂。  相似文献   

17.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北京市首钢医院(100041)舒友廉关键词五苓散,应用经验,刘渡舟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刘华为教授在五行气化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的经验。方法:从刘华为教授对不同类型痰湿水瘀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五苓散病机及方义理解,方证结合临床运用以及典型病案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刘华为教授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有其独具匠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理论为基础,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4首经方辨治水饮眩晕为例结合临证医案,分析总结胡希恕先生运用此4首经方的辨证要点与治案思路.经分析认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皆可治疗由于水饮所致的眩晕,临证需根据不同病机及方证选择相应经方:五苓散治太阳表虚,水饮内停;泽泻汤治心下停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