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男,40岁,主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伴视物变形1mo,于2004—03来我院门诊。全身一般状况良好,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5,左眼0.8,验光左眼视力不能矫正,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深度正常,瞳孔正圆,对光反应正常,晶状体透明,散瞳检查眼底可见视乳头颜色正常,界限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立体视功能状况。方法:检测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71例96眼的视力、视物变形情况,采用同视机随机点图检测患者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采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最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患眼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15±0.21),较非IMEM眼的平均LogMAR视力(0.03±0.09)低下,差异有显著性(P=0.00)。采用Amsler卡检查发现49%(47/96)的患眼有视物变形;4眼有阳性暗点。71例患者均保留双眼同时视知觉和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检测发现15例(21%)患者的各项立体视功能均正常,其中远立体视锐度正常25例(35%),近立体视锐度正常22例(31%),立体视范围正常15例(21%)。56例(79%)患者的远近各项立体视功能中有1项或2项及以上的指标异常。其立体视功能正常与否与视力良莠和两眼视力差等因素有关。结论:随着病情进展IMEM患眼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加重,并且立体视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延年  王琳 《眼底病》1990,6(3):181-183
  相似文献   

5.
黄斑视网膜前膜(ERMs)是临床常见的眼底黄斑病变,其中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MEM)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无明确的原因,起病隐匿,临床进展缓慢。由于大多数患者的视功能障碍较轻,故被认为较其他黄斑病而言预后不太严重[1,2]。与IMEM相关的视功能研究报道甚少,我们对96只ERMs患眼的诸项视功能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将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2年至2005年间确诊为IMEM的患者71例,患者来自我院眼科门诊和体检人员,排除既往眼底病史、外伤史及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其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9.38±7.70)岁。单眼患者46例,占64.78%,…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峰  窦晓燕 《眼科研究》1999,17(5):364-366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眼底改变特性及其视力预后。方法采用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对65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15例,作了眼底形态和视力的随访观察。结果依据患者的眼底及FFA改变特征将其分为Ⅰ、Ⅱ、Ⅲ期;68.3%的患眼视力≥0.5。所有随访患超的视均保持稳定。结论因病程不同,眼底可有多种改变,但大部分患眼的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5年收治1例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 nal membranes, 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 特征,探讨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73只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 FFA)检查诊断为IMEM的患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 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2只眼表现为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nmbrabces, ERMs)伴黄斑水肿;20只眼表现为增生性ERMs,14只眼表现为ERMs伴假性黄斑裂孔;7只眼表现为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73只眼中27只眼可见ERMs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占38.36%。增生性ERMs者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厚,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最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IMEM 的 OCT图像主要有ERMs伴黄斑水肿、增生性ERMs、ERMs伴假性裂孔与板层裂孔改变;ERMs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15-118)  相似文献   

9.
卢光  夏群  李永  高岩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08-2109
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IMEM)的视功能评价。方法:常规检测71例患者96只视网膜前膜(IMEM)患眼的视力,采用对比敏感度检测卡(FACT)检测患眼和健眼的对比敏感度。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患眼的视力为0.15~1.2,健眼视力为0.25~1.5。采用最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患眼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15±0.21),较健眼的平均LogMAR视力(0.03±0.09)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比敏感度检查显示IMEM患眼各频区的平均对比度值较健眼显著低下(P<0.01)。视力的良莠直接影响到对比度值的高低,并且部分IMEM患眼视力虽然与健眼相等,甚至达到1.0,但其对比敏感度值却已显示出了差异。主要表现在高频区的损害。结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视功能损害不仅会有视力下降,还会出现对比敏感度值下降。对比敏感度检查是反映视功能的重要、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眼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4~2006年因特发性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31例(31只眼),男性3例,女性28例;年龄56~71岁,平均59.6岁.病程3~49个月.术前视力0.02~0.3.术中行前膜剥除后再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追踪观察6~38个月.结果 病程短者的视网膜内界膜能很容易剥除,病程长的内界膜不易剥除.术后矫正视力0.05~0.7,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程短者术后获解剖和功能的成功,视力提高显著(P<0.05);病程较长者虽获解剖成功但功能上的恢复不显著(P>0.05).尚未发现由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应用不但可以松解黄斑区视网膜皱褶,还可以清除紧密附着在黄斑前视网膜表面的炎性物质,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华  孙佳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01-1606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

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59±0.14和429.35±86.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38±0.09和304.87±62.54μm(P<0.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程度。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不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前膜剥除术、内境界膜剥除术三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MEM)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41例(43只眼),视力从0.1~0.8不等,35只眼低于0.3 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浅、中、深层)分别采用人工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撕除、内界膜剥除三种手术方法,平均随访10.2个月.结果 随访3个月后40只眼视力提高,39只眼视物变形消失,以视力≥3行为界,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明显高于内境界膜剥除术,二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CT及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者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逐渐减轻,视网膜平复.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据病变部位浅、中、深可以分别采用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内境界膜剥离术三种手术方法.随诊视力前二者提高幅度较大,在黄斑前膜位置较浅未对黄斑部视网膜造成严重牵拉的情况下尽早的将其剥除,可使视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提示玻璃体后脱离发展过程与黄斑前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宁玲 《眼科新进展》2017,(11):1068-1070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形态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中黄斑中心凹的形态、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视力提高,3例患者视力无提高,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5±0.12提高至术后的0.49±0.28(P <0.05),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所下降,由术前的(385±115) μm降至术后的(241±64) μm(P <0.05).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性,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与视力有密切关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后追踪其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嵌合体(IZ)带缺损长度。结果:术后3、6、9mo,纳入患者BCVA和视物变形程度均较术前逐渐改善(均P<0.05),且BCVA与CFT、IZ带缺损长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均无相关性(P>0.05);视物变形评分与CFT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IZ带缺损长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FT和IZ带缺损长度与IMEM术后BCVA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两项指标可作为预测IMEM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8例(82眼)。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OCT的黄斑形态,分为以下四组: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24眼)、黄斑区弥漫性水肿组(39眼)、黄斑区囊样水肿组(9眼)、黄斑裂孔组(10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前、术后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随防至术后1个月。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6±0.16提高到0.36±0.16(P=0.000),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由术前(506.41±112.67)μm降低到(442.39±82.10)μm(P=0.000),旁中心凹厚度由术前(453.66±79.36)μm 恢复至(409.95±61.63)μm(P=0.000),中心凹周厚度从(365.93±50.84)μm降低至(356.76±54.20)μm(P=0.092);四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较其它组更佳(F=3.118, P=0.031)。与术后7天相比,术后1个月的黄斑区厚度降低,但视力变化不显著。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850,P=0.000)、术前中心凹厚度(r=0.7386,P=0.000)、旁中心凹区厚度(r=0.811,P=0.000)、中心凹周厚度(r=0.799,P=0.000)均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心凹厚度(r=-0.335,P=0.035)、旁中心凹区(r=-0.376,P=0.017)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中心凹周厚度(r=-0.310,P=0.05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同时改善黄斑区结构。术后中心凹厚度变化与视力恢复程度有关,且术后1周的变化即可决定预后;术前黄斑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膜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 2016-01/2017-12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0例30眼进行临床研究,排除手术禁忌,采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观察术前、术后1wk,1、3mo患者的BCVA、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析BCVA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的BCVA显著低于术后3mo(P=0.011),术后3mo BCVA与术前BCVA显著相关(r=0.610,P<0.01),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脉络膜厚度无差异(P=0.999)。手术前后BCVA与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患者视功能与脉络膜厚度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7±10.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 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05); 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3,P=0.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05); 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