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后巩膜加固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崮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末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RK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3例(126只眼)高度近视眼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患者中,随机对其中64眼术前行异体巩膜作后巩膜加固术。术后6个月与术后2年屈光度和视力平均值变化,巩膜加固术组为0.29D和0.01;未行后巩膜加固术组为2.2D和0.17;术后2年行后巩膜加固术组眼轴稳定率90.5%,未行后巩膜加固术组眼轴稳定率44.5%(P<0.01)。本结果显示后巩膜加固术可稳定高度近视RK术后远期疗效,控制眼轴增长,对提高视功能有益。  相似文献   

3.
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巩膜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常规后巩膜加固术基础上联合4个直肌间的异体巩膜片后巩膜面植入的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35例(49只眼),术后随访观察5~12年。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轴增长及屈光度增加明显减缓,视野检查提示视网膜光敏度明显提高,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混合式后巩膜加固术是防止高度近视恶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巩膜加固术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为了解后巩膜加固术远期效果,抨价该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对482例加固术中47例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四年对比分析,观察项目有探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屈光度。巩股硬度、矫正眼压、眼底荧光造影、ERC、VEP、视野等、结果:探眼视力:术前0.045±0.025,术后1月0.082±0.035,术后1年0.051±0.028,远期:0.047±0.029,矫正视力:术前0.572±0.143,远期:0.610±0.148眼轴:术前30.12±1.18mm,远期30.28±1.21mm。一屈光度:术前:-1982±2.26D,远期-20.02±2.20D.36眼术前每年加深》1D,术后28眼稳定,25例术后无不适,16眼有与手术无关的症状,病人对手术满意率8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确实有效,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进展性近视眼最佳预防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疗效,为临床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继发黄斑视网膜劈裂24例(24眼)的术前、术后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结果、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眼科A/B型超声检查等指标的改变.结果 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显示24眼中视网膜劈裂腔消失20眼;术后12个月仅1眼进展为黄斑裂孔.23眼的眼轴长度均值:术前(30.89±0.36)mm、术后(29.53±0.33)mm,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716,P=0.000);中心视野改善者18眼,5眼稳定不变,术前和术后中心视野分别为17.23~26.67 dB、23.12~27.63 dB,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72,P<0.05);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8眼,稳定5眼;屈光度:23眼术后平均屈光度比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27,P=0.002).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干预性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较理想的方法,可改善视力,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对26例(4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对其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结果随访1年发现术眼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与术前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对抗病理性近视眼眼轴的持续性增长,延缓甚至阻止屈光度的加深,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已成为病因治疗的肯定术式,可以控制恶化。但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传统术式一般不能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不能缩短眼轴,降低屈光度。我们以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治疗31眼,明视下以异体巩膜紧压黄斑部巩膜葡萄肿区域,并使其较大面积均匀受压,使眼轴缩短、近视屈光度下降,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术后加固材料与后极部牢固愈合,远期疗效肯定。认为异体巩膜是最佳的加固材料。  相似文献   

8.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儿童高度近视远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12岁以下儿童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异体硬脑膜或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对31例高度近视眼患者(55眼)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照组为同期未予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8例(50眼)。术后随访至少3年,比较分析两组远期屈光度进展和眼轴长度情况。结果治疗组末诊视力提高0.05±0.05,对照组末诊视力提高0.01±0.03,P=0.013。治疗组末诊近视增长0.29D±0.12D,对照组增长1.61D±0.67D,P=0.000。治疗组末诊眼轴延长0.21mm±0.04mm,对照组眼轴延长0.68mm±0.10mm,P=0.000。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控制眼轴,延缓屈光度进展,可以用于儿童高度近视的治疗。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4期洞巾,先行一眼手术。开睑器开睑。暴露颞上方球结膜,在距颞上方角膜缘约8mm处,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口,长约2~3mm。分离结膜下组织,分离后极部上直肌及外直肌达巩膜表面,将两片长约1.8cm宽约0.5cm的异体硬脑膜或异体巩膜分别平行于角膜缘送入后极部上直肌及外直肌下方,使加固片平坦贴附于上方及外侧的后极部巩膜表面上,对合结膜切口,间断缝合。暴露鼻下方球结膜,在距鼻下方角膜缘约6~8mm处,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口,长约2~3mm,同上述方法分别将两片加固片送入后极部的下直肌及内直肌下方的巩膜表面上,使加固片平坦贴附于下方及内侧的后极部巩膜表面上,对合结膜切口,间断缝合。另眼行同样处理。双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5mg和地塞米松2mg,双眼带包扎。术后常规点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2~3周,3次/天。结果一、视力变化治疗组术后远期随访裸眼视力即末诊视力增长0.05±0.05,而对照组末诊视力仅提高0.01±0.03,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3(表1)。二、屈光度变化治疗组术后近视屈光度相对稳定,末诊  相似文献   

9.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儿童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医用硅胶海绵片作为加固材料对13例儿童高度近视眼进行了后巩膜加固术,术后82.35%病例裸眼视力有提高,部分病人视网膜黄斑部光敏感度有所增加,眼轴稳定,提示后巩膜加固术对儿童,高度近视眼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33眼高度近视PR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二次PRK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的疗效。31眼(94%)屈光度稳定在-1.0D以内,裸眼视力大多达到二次PRK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Haze均小于0.5级,角膜地形图SRI和SAI统计值显示二次PR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和对称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角膜屈光力(ACP)明显下降。说明二次PRK治疗对高度近视眼PR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疗效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方法:超高度近视眼患者10例13眼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晶状体位置、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 结果: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术后3mo及术后1a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5者占100%,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85%。患者术后屈光度稳定,术后1mo~1a,屈光状态变化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1a内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异常升高。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均有所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Verisyse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术后3mo时,2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 结论:Verisyse人工晶状体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眼轴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眼轴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对26例28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24例(眼)轴性高度近视(眼轴>26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1d、术后1周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术后屈光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轴长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高度近视组较正常眼轴组增加明显;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误差>1.5 D者占62.5%,眼轴均增加0.5mm以上.高度近视组超声乳化术后眼轴增加值与术后屈光度的绝对误差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18).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的差值与术前眼轴测量值呈负相关(P<0.05 r=-0.763).结论 眼轴增加是产生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的眼轴测量准确性,是减少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刘香琼  李婧  易村犍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1986-1988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兜带式后巩膜加周术治疗35例(66只眼)病理性近视眼患者,通过术后2年临床随访,主要观察患者视力、屈光度、眼压、眼轴、眼底血流速等改变.并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在观察66只眼中,术后第1、3、6、12、24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基本是稳中有升,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视力有上升趋势;屈光度、眼压、眼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后巩膜加固手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睫状后短动脉(SPCA)收缩峰值流速(PSV)增加,舒张期最小流速(EDV)减少,血流阻力指数(RI)降低,眼底血流状态得到改善.结论 只要精细手术操作,规范手术流程,采用改良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可以稳定病理性近视眼视力、屈光度、眼压,阻止眼轴延长,改善眼底血流状态,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远期疗效,分析术后远期视力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测量、比较79例(137眼)不同程度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PRK术后1和7a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角膜Haze变化,并对术后视力回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术后7a视力、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05);术后不同时期屈光度低组与高组比较视力及屈光度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角膜厚度术后7a较术后1a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角膜屈光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术后裸眼视力回退(Y)与术后等效球镜屈光度变化(X)呈正相关(r =0.49,P <0.01),与术前球镜屈光度呈负相关(r =-0.20,P <0.05),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 =0.08 0.12X。结论:PRK术后远期视力及屈光度均有轻度回退,以高度近视眼明显,影响术后远期视力回退的主要因素是术后屈光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硅油填充术后短期内眼压变化,并探讨其眼压升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行硅油填充术后的82例95眼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眼组37例(40眼)与非高度近视眼组45例(55眼);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数为6.5~16.5 D,平均12.5 D,非高度近视组眼屈光度数为0.5~4.5 D,平均2.5 D;分别观察术后1 d、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并对2组高眼压累积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高度近视眼硅油填充术后短期内高眼压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高度近视眼组高眼压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00%(8眼)、25.00%(10眼)、27.50%(11眼)、30.00%(12眼)、35.00%(14眼);非高度近视眼组高眼压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45%(3眼)、9.09%(5眼)、10.91%(6眼)、10.91%(6眼)、14.55%(8眼).2组术后1 d、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高眼压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眼组高眼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眼组,大部分患眼经药物或取出少量硅油后眼压可以得到控制,少部分患眼需短期内取出硅油来控制眼压.结论 高度近视眼行硅油填充术后容易出现高眼压,经药物和(或)手术治疗眼压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分析后巩膜加固术(PSRO)对近视眼的疗效及对高度近视眼眼轴的影响。方法 对近视78例(151只眼)行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并以眼轴长度为指标,将其中随访6 ̄12个月的23例(43只眼)和仅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20例(39只眼)与同期未行手术的近视19例(38只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上二者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有阻止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的确切作用,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5诊断治疗的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1眼,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在这些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有6种手术方式:单纯黄斑区巩膜外垫压12眼,5眼(4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单纯玻璃体腔气体充填15眼,6眼(4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0眼,14眼(7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16眼,11眼(69%)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5眼,18眼(7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3眼,10眼(77%)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64眼(70%)首次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回贴,85眼(93%)视网膜回贴。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进展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Y  Liu H  Niu T  Zh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55-458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进展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观察 2 5例 (34只眼 )青少年进展性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后 3~ 5年视力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裸眼视力术后 1、3年均较术前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 1、3、5年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 0 98、0 0 73 5、0 115mm ,即屈光度增加均小于 0 5 0D/年。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进展性近视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巩膜环扎加压术对眼屈光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通过测定巩膜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探讨手术对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观察行巩膜环扎加压术者19例(19只眼),测定术前1天、术后1月的模拟角膜镜读数、散光度及其轴向、角膜中央区3mm平均屈光力、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术后双眼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术眼各项高阶像差Z3、Z4、Z5及总高阶像差Zg与健眼比较均值增加,其中Z3、Z5及总高阶像差Zg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K1值、散光值、屈光度、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后面表高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K2值、散光轴向和角膜中央3mm平均屈光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屈光度与眼轴、K1值密切相关,统计学有显著意义;结论 巩膜环扎加压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低阶像差向负值偏移,柱镜部分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