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聚酶链反应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泪液HSVDNA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方法检测4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泪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HSV)DNA,并跟踪检测部分局部用药后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用药时间的延长,HSVDNA阳性的例数逐渐减少,用药后30天左右大多数泪液中已不存在HSVDNA。实验结果表明HSK发病当日及15日以上HSVDNA检出率较低,而发病2~15日检出率较高,二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正常和病变角膜上皮等组织中的NSV─1基因DNA,结果表明,8例正常角膜上皮中1例检测到HSV─1DNA,临床诊断为活动期HSK的30例中16例HSV─1DNA阳性,其中树枝状角膜炎71%阳性,3例HSK静止期白斑中2例检测到HSV─1DNA,9例临床诊断非病毒性角膜炎中2例HSV─1阳性,表明PCR是一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角膜炎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技术,还提示角膜组织可能是HSV─1另一潜伏部位。  相似文献   

3.
刘祖国  李绍珍 《眼科学报》1995,11(4):183-185
目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研究认为HSV可在角膜内潜伏,但未获结论性证据,本研究目的为明确角膜是否为HSV的另一潜伏地。方法:选择18例已确认为HSK病例,所有病例角膜病变静止3个月以上(平均3.7年),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取下角膜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引物为P15’CATCACCGACC-CGGAGAGGGAC,P2 5’GGGCCAGGCGCTTGGTGTA)检测角膜片内HSV基因。结果:18例静止期HSK病例角膜片中,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在17例病例中检测出HSV基因,1例阴性。结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内有HSV基因存留,角膜可能为HSV的另一潜伏地,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角膜内HSV DNA方法简单,敏感性高。眼科学报 1995;11:183—185。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庆检测角膜组织中的单疱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正常和病变角膜上皮等组织中的HSV-1基因DNA。结果提示角膜组织可能是HSV-1另一潜伏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临床诊断单疱角膜炎(HSK)的客观依据。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以多聚酶基因、胸腺嘧啶激酶基因和糖蛋白D基因引物,检测正常人和各种角膜炎病人的泪液及角膜上皮中单纯疱疹病毒(HSV)DNA。结果:正常人全部为阴性,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26例中24例阳性;盘状角膜炎16例中14例为阴性;浅层点状角膜炎32例中19例阳性,其他未定性角膜炎33例中14例阳性,同时对HSK病变过程进行监测,显示在发病2~15天HSVDNA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发病40天或用药30天左右转阴,并对泪液和角膜上皮不同取材方法进行比较。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可优选泪液。结论:PCR可以作为HSK病原学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应用单纯疱疹病毒(HSV)糖蛋白D基因作为PCR引物,同时检测30例临床诊断单疱性角膜炎(HSK)患者的泪液及角膜上皮。用以比较两种取材的阳性结果为临床取材选最佳的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取材均检出单疱病毒DNA有较高的阳性率,二者阳性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但泪液取材较角膜上皮取材操作方便,损伤及副作用均小,因此,我们认为确认HSK,用PCR检测HSVDNA,泪液取材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房水及泪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DNA进行扩增 ,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同时以老年性白内障房水及泪液为对照组。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 11例阳性 ,阳性率为 68 75 % ,2 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 1例阳性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6例角膜内皮炎泪液中 3例阳性 ,阳性率为 18 75 % ,2 0例对照组泪液中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5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角膜内皮炎房水检则阳性率 (68 75 % )与泪液检测阳性率 (18 75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单疱病毒DNA可以对角膜内皮炎做出病原学诊断 ,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眼部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采用空针顶端吸取技术收集角膜病变浅表部位微量组织细胞标本,用源于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Ⅰ)相关转录基因共同序列设计的引物对69份临床诊断可疑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标本进行PCR检测,同时与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吸取标本部位准确,无干燥现象,量足够。69份标本,PCR法检测阳性26份,阳性率为37.7%,ELISA法检查阳性24份,阳性率34.8%。结论:PCR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空针吸取标本方法简单、可靠,对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CR对HSK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临床诊断活动期HSK88眼匐行性角膜溃疡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5眼进行HSV-1DNA检测。结果 活动期HSK具有上皮病变者30眼中24眼检出HSV-1DNA,5眼匐形性角膜溃疡全部未检出HSV-1DNA;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中1眼检出HSV-1DNA。结论 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方法,对胸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如何检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眼中泪液及角膜上皮病毒,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其中点状角膜病变24例,树枝地图状角膜病变29例,盘状角膜病变7例)患者的患眼泪液及角膜上皮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患者中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结论 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不能袱根据其临床特徵来诊断;聚合酶链反应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PCR和IIF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同时以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房水作为对照,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PCR法检测阳性11例,阳性检出率为68.75%,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IIF法检测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为30.77%,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PCR阳性检出率(68.75%)与IIF阳性检出率(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法和IIF法均可作为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快速诊断,但PCR法比IIF法敏感,可首选.  相似文献   

14.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了解HSK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HSK的诊断提供参考,并为HSK的治疗及药物研制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Infections with several members of the human herpesviruses are the cause of significant ocular morbidity. Of the human herpesviruses, HSV-1 is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eye disease. Despite the availability of effective antiviral treatment, recurrent HSV-1 infection continues to be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neal blindness in industrialized nations. This review recapitulates the current insights in the role of the virus and the intra-corneal T cell respons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HSV-1-induced kerat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角膜内皮炎的诊断价值,并以此解释病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的患者12例(12眼)及临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分别用PCR方法进行房水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DNA及带状疱疹病毒(VZV)DNA的检测,结果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两样本率比较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比较。结果共扩增角膜内皮炎患者12例(12眼),HSV-Ⅰ阳性者5例(5眼),阳性率为41.67%,共扩增对照组15例(15眼),HSV-Ⅰ阳性者0例,阳性率为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中的HSV-Ⅰ,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人角膜单疱病毒基因存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正常人角膜内单疱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基因存留的可能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22例(22片)正常人角膜、6例(6片)胚胎角膜(阴性对照)及6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急性期患者角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结果22片正常角膜中20片存有HSVDNA,2片角膜HSVDNA阴性,6例胚胎角膜PCR为阴性,6例HSK急性期患者角膜为阳性。结论正常人角膜中有HSVDNA存留,与HSV血清抗体阳性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鲁铭  高媛  熊琦 《眼科研究》2011,29(3):244-247
背景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否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为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检测翼状胬肉中HPV和HSV的表达。方法收集68例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翼状胬肉组织和同时期行其他手术(玻璃体切割及斜视手术)并排除结膜疾病的正常结膜组织68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HPV DNA和HSV DNA的表达。结果荧光real—time PCR检测表明,68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12例HPV为阳性表达,15例HSV阳性表达,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7.6%和22.06%。在68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有1例HSV阳性和6例HPV阳性,PCR阳性率分别为1.47%和8.82%,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1,P〈0.05;χ^2=4.561,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HPV和HSV均阳性者为5例(7.35%),而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未发现HPV和HSV均阳性者。结论翼状胬肉中有HPV和HSV的存在,病毒DNA的检测为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徐欣  张樱楠  骆非  潘志强 《眼科》2013,22(1):45-48
 目的  探讨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获取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变角膜组织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10年5-12月北京同仁医院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白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标本20例,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角膜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标本20例。方法  对角膜组织标本中HSV-1 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主要指标  HSV-1 DNA的阳性率。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患者角膜组织中12/20例(60%)检出HSV-1 DNA,非感染性角膜组织中6/20例(30%)检出HSV-1 DNA(χ2=3.64,P=0.057)。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组织多数表达HSV-1 DNA,角膜内潜伏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能原因,正常人角膜也可能有HSV-1的DNA存在。(眼科,2013,22:45-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