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扰素α-2b用于早期滤过泡失败的再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滤过泡失败的再治疗及应用干扰素α-2b(IFNα-2b)的疗效,我们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IFNα-2b对21例26只眼早期滤过泡失败的病例进行滤过泡针刺分离和球结膜下注射,其中早期滤过泡疤痕化或疤痕倾向19只眼,包裹性囊状泡7只眼。所有患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时,术中曾应用过抗代谢药MMC(0.2mg/ml-0.3mg/ml)。术后发生滤过泡失败的时间平均22.0±8.7天。结果:随访时间最长13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9.4±1.9个月。治疗前平均眼压23.21±6.5mmHg,治疗后平均眼压16.10±5.18mm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有18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69.2%,条件成功率92.3%。结论:应用IFNα-2b对早期滤过泡失败病例进行针刺分离和注射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可挽救一部分濒临失败的滤过泡,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具有比5-Fu更理想的优点。本文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并提出利用UBM技术监测滤过泡失败再治疗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方法 2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刺分离术后,滤过泡旁注射MMC,随访观察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9.77±3.76 mmHg,治疗后为18.95±5.49 mmHg,P<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5眼;Ⅱ型滤过泡12眼;Ⅲ型滤过泡4眼.结论 用此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因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包裹性囊状滤过泡而行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结膜下注射的患者25例(27眼),随访时间在12m以上。结果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23.85±10.6)d(9d~60d)。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2.51±5.30)mmHg(10~32mmHg),分离后2d,眼压下降至(11.57±4.82)mmHg(4~21mmHg),在随访终点眼压为(17.26±7.72)mmHg(7~20.3mmHg),与分离前眼压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55.56%(15眼),条件成功率为37.04%(10眼),总有效率为92.6%。针刺分离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被动渗漏和低眼压,短期内可恢复,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滤过区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是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早期包裹囊状泡进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干扰素α-2b的疗效.方法 对21例(21只眼)早期(术后8~30d)的包裹囊状泡应用干扰素α-2b行滤过泡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1~5次不等,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眼压平均为(25.82±4.65)mmHg,治疗后为(15.20±5.43)mm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P<0.01).随访1、3、6个月后平均眼压分别为(14.66±4.36)、(13.97±2.69)、(14.98±4.61)mmHg,功能滤过泡形成率80.95%(17/21),条件成功率90.48%(19/21).随访6个月后平均眼压与治疗前的平均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1).结论 应用干扰素a-2b对早期包裹囊状泡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治疗可挽救一些频临失败的滤过泡,提高率过性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好地疗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α—b用于早期滤过泡失败的再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滤过泡失败的再治疗及应用干扰素α-2b的疗效,我们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IFNα-2b对21例26只眼早期滤过泡失的病例进行滤过针刺分离和球结膜下注射,其中早期这泡疤痕化或疤痕倾向19只眼,包裹性囊状疱7只眼。  相似文献   

6.
抗代谢药物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抗代谢药物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本文分别对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40眼术后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u)的难治性青光眼进行分析。术后6个月,MMC组手术成功率86%;5-Fu组成功率82.5%。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发生率,MMC组16%;5-Fu组10%。结果表明,上述药物能明显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化,但不能减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发生。男性、青少年性青光眼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后1~4 wk来院复诊的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对功能不良的滤过泡进行针刺分离联合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进行治疗。观察滤过泡形态、眼压和并发症,随访3 mo。结果:针刺分离后滤过泡形态有24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6.4±2.8mmHg,分离后眼压为14.1±1.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率70%(21眼),有效率17%(5眼),总有效率87%。常见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和前房积血。结论: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有着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丝裂霉素C联合针刺分离治疗无功能滤过泡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行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25例(27眼)青光眼术后滤过功能不良患者行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眼压、滤过泡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3.0±9.7)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均有下降(P<0.01),其中16眼达到成功标准,成功率59.3%,7眼为部分成功,占25.9%,4眼失败,占14.8%.结论 球结膜下注射MMC联合针刺分离术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相对简便的处理方法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50-152)  相似文献   

10.
自家血注射治疗青光眼术后低眼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青光眼术后常因滤过道发生纤维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术中或术后早期应用丝裂霉素C(MMC)等抗代谢药物则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壁薄、囊状和缺血的滤过泡若滴用MMC则可能导致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本文采用自家血行滤过泡内注射治疗青光眼手术后低眼压,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持续性低眼压24例(24只眼),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 17~52岁,平均 40.5岁。眼压持续低于 6 mmHg( 1mmHg=0. 133 kPa),滤过泡均宽大、壁薄,无血管性滤过泡。裂隙灯荧光素染…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具有危险因素的青光眼术后并发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早期行针刺分离并联合滤过泡旁注射0.2mg/ml丝裂霉素C(MMC),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丧失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25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泡功能丧失者,行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IFNα-2b)球结膜下注射,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治疗前平均眼压26.5mmHg,治疗后6个月平均眼压16.5mmHg,其中眼压降至10.5~20mmHg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22只眼(88%)。结论针刺分离联合IFNα-2b球结膜下注射对早期滤过泡功能丧失者,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操作简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其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青光眼滤过手术67例(8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14例14眼,其中渗漏性滤过泡1眼,滤过泡瘢痕4眼,包裹性滤过泡9眼。此14眼经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眼球按摩及球结膜粘连分离等治疗均使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时正确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低剂量高三尖杉酯碱防治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防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瘢痕化,对20例22只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低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为90.9%,术后眼压均值为2.04±0.68kPa(1kPa=7.5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果提示:低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毒副作用小,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对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于Ahmed青光眼阀(AGV)植入术后早期盘周包裹致眼压升高的患者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13眼AGV植入术后1mo内眼压升高迅速、滤泡即将包裹失败的患者采用针刺分离滤泡周围纤维瘢痕,然后结膜下注射5-FU5~10mg,隔日1次共3~5次,分析治疗后3mo及1a时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mo时,11眼眼压<21mmHg,平均眼压:(14·21±4·76)mmHg;治疗后1a,3眼失随访,随访的10眼中,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8眼<21mmHg,平均眼压(16·33±7·13)mmHg。盘周滤泡形态:治疗后3mo时,4眼引流盘周滤泡仍趋包裹,另9眼滤泡形态良好;治疗后1a,随访的10眼中有5眼滤泡形态良好。并发症:治疗后常见并发症有角膜上皮损伤、滤过泡损伤、结膜下出血等。结论:AGV植入术后早期盘周包裹致眼压升高的患者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治疗,对于维持滤过泡形态,延长引流阀降眼压效果,减少滤过泡失败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3例(27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功能不良性滤过泡行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结膜下注射,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采用Van Buskirk裂隙灯显微镜分型法和Leung前节-OCT检查法相结合评估滤过泡治疗前后的形态和功能.结果 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发生时间为术后(51.04±23.09)d(19~89d).治疗前患眼眼压为(22.77±8.65)mmHg(10~45mmHg)),随访终点眼压为(16.68±3.37)mmHg(7.70~2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66.67%(18只眼),条件成功率为25.93%为(7只眼),总有效率为92.6%.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区结膜下出血(37%)和结膜破裂(22.22%),治疗后无明显远期并发症.结论 针刺分离联合滤过区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是治疗功能不良性滤过泡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AS-OCT能客观、及时评估功能不良性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3月内25眼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滤过泡周围纤维瘢痕,联合结膜下注射5-FU 5mg/次,隔日1次,最多5次,分析治疗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 25眼中,21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18眼在15mmHg以下;滤过泡形态:有19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伤、滤过泡损伤等。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3mo内25眼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滤过泡周围纤维瘢痕,然后结膜下注射5-FU5~10mg,隔日1次共5次,分析治疗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25眼中,21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18眼在15mmHg以下;滤过泡形态:有19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角膜上皮损伤、结膜下出血、滤过泡损伤等。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过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不同时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
  方法:对76例83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进行针刺分离联合5-FU 结膜下注射,针刺分离后随访12mo,对随访时患者的眼压( intraocular pressure,IOP)、用药次数、角膜内皮、滤过泡的形态及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针刺分离前患者的眼压为35.3依5.8mmHg(1kPa =7.5mmHg),随访结束时眼压为17.0依4.3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24.846,P<0.01);术前平均用药种类为1.7依0.9种,随访结束时平均用药种类为0.4依0.7种,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11.145,P<0.01)。针刺分离12mo 后滤过泡成功率为89.2%,其中完全成功率为69.9%,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示83眼平均生存时间为11.0mo(95% CI:10.3~11.6)。青光眼的类型、滤过手术是否使用丝裂霉素 C(mitomycin C,MMC)、患者年龄及滤过手术至针刺分离的间隔时间对针刺分离效果无影响,针刺分离前滤过泡形态对针刺分离效果有影响,包囊型滤过泡较扁平型滤过泡针刺分离效果好,滤过手术后3mo 内进行针刺分离的患者比>3mo 的患者平均针刺分离的次数明显减少。
  结论:针刺分离联合5-FU 结膜下注射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简单处理方法,小梁切除术后发现功能不良滤过泡应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低剂量5-FU结膜下注射配合眼球按摩治疗7例8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滤过功能不良。注射时间选择在术后一周到一个月,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后即在裂隙灯观察下进行眼球按摩。术前眼压为2.8-4.0kpa,平均为3.4kpa。注射后眼压为1.5-2.8kpa,平均为2.2kpa,注射后眼压下降平均天数为4.8天。全部病例均未发现有角膜上皮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