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视眼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SYSTAT软件处理数据,测量276例(523只眼)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及眼轴,并对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与散光,近视程度与屈光力、眼轴的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组的垂直径角膜屈光力较低、中度组者值高;在不同屈光度组之间,眼轴的差异非常显著;近视程度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有一定的关系。由此证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为近视形成的两个主要  相似文献   

2.
严格掌握屈光性角膜手术的适应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严格掌握屈光性角膜手术的适应证陈家祺角膜屈光力占眼全部屈光力的3/4,改变角膜的屈光力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眼的屈光状态,因而通过角膜屈光手术矫正眼的屈光状态具有巨大的潜力。屈光性角膜手术是一个高度选择性手术,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眼科医生必须慎重考虑的...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近年来,人们在努力寻求预防与治疗屈光不正尤其是患病率很高的近视眼的方法。角膜屈光力占眼全部屈光力的3/4,改变角膜的屈光力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眼的屈光状态,因而通过角膜屈光手术矫正眼的屈光状态具有巨大的潜力。1983年Trokel〔1〕等把一种新型的角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波前引导的LASIK后屈光回退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后高度的变化及后表面高度最大值与角膜厚度最薄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13眼高度近视渡前引导的LASIK后屈光回退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对这些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选取的46例(90眼)患者中术后12个月时发生屈光回退患者8例13眼.13眼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均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顶点和最大高度的平均变化值分别为(3.21±1.62)μm和(2.30±1.11)μm,高于正常眼角膜后表面顶点和最大高度的平均变化值,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最大值与角膜厚度最薄点均不在同一位置.结论 重视高度近视渡前引导的LASIK后出现屈光回退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的变化,防止或及时发现术后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5.
吕岚  王荣光 《眼科》1996,5(3):170-171
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测仪,检测了视力及裂隙灯检查均正常的8只眼,发现均有典型的圆锥角膜的地形图改变,角膜最大屈光力部位于角膜中央,角膜最大屈光力及屈光力的变化范围加大,SAI和SRI值升高。提示角膜地形衅检查是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倪海龙  王勤美  瞿佳 《眼科研究》2002,20(6):526-53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及其在术后屈光回退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47例89眼施行LASIK,其中49眼高度近视,40眼中低度近视。术前与术后1个月,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网检测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隆起度。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变化的相关因素。 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64±0.23)D/(-7.19±O.28)D,P<0.05;(24.57±10.74)μm/(56.98±15.60)μm,P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群  沈政伟 《眼科新进展》1997,17(4):212-2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ctectomy,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眼的疗效。方法233只中低度近视眼用PRK治疗并随访1a,角膜地形图观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和形态变化,对术后屈光回退和角膜雾浊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术后1a裸眼视力0.8以上眼占92%,屈光回退超过-1.00D眼占7.30%;术后1~3mo0.5~1级角膜雾浊眼占11.16%,术后1a0.5级雾浊眼占3.00%。角膜地形图显示平均角膜屈光力(ACP)术后无变化;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和不对称指数(SAI)术后1mo时增高,但术后6mo和12mo无差异;角膜不规则散光指数(IAI)术前后无变化。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过眼疗效好,屈光稳定性高,对角膜表面形态影响小,术后角膜雾浊随时间推迟逐渐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 )、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 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 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 )以及后表面屈光力(Kp),按照厚 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总屈光力(KGOF)及角膜屈光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 值之间的差异。结果: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 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屈光指数 Ncal为1.328±0.001。结论: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屈光指数可以提高角膜总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屈光力预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在角膜接触镜的验配和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中至关重要.测算角膜总屈光力的设备多种多样.根据测算原理的不同,角膜总屈光力大致可分为3类:模拟角膜屈光力、基于高斯厚透镜公式的角膜总屈光力和光路追击法获得的角膜总屈光力.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总屈光力的准确评估在提高预测拟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准确性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对于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很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修正公式.本文着重综述角膜总屈光力尤其是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总屈光力的评估方法及其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年龄在8~22岁的近视患者,336例共672只眼的屈光度和角膜屈光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P<0.001),垂直径角膜屈光力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并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有明显增高的趋势(P<0.05);而在高度近视眼与中度近视眼组之间,垂直角膜屈光力的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的增高是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成人眼屈光面光学特性的演变与正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成人的正视化机制,了解成人各屈光因子的年龄变化规律。方法将129例正视状态健康成人按年龄分为4组:A组为20~29岁,B组为30~39岁,C组为40~49岁,D组为50岁以上。使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各组屈光介质参数:角膜总屈光力、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总屈光力、晶状体前表面屈光力、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各参数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随着年龄增大,眼轴逐渐变短,但同时伴有角膜、晶状体屈光力的增大及前房深度的变浅以维持正视状态,晶状体的增厚、曲率的变大及前房的变浅可能通过屈光指数的减小同样维持了正视状态。除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中央角膜厚度外,各屈光因子均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变化规律。结论成人眼的正视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过程,是各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泉  彭大伟 《眼科研究》1995,13(3):206-209
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了14眼施行小梁切除术后角膜的屈光改变,发现术后角膜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增加,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减少,即产生循规性散光,增加的幅度比减少的幅度大,不但对周边角膜有影响,对中央区也有同样的影响,产生循规性散光可能与缝线及眼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6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行Pentacam检查,获取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平坦子午线屈光力、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平均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等参数值。Spearman秩相关对各眼前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w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较术前变小,在术后1、3mo逐渐趋于术前水平;术后1wk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较术前增大,均在术后3mo趋于稳定。术后1wk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较术前增大,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mo稳定。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正相关,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术前,术后1wk,3mo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相对应时期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性较小。结论:白内障手术导致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发生在术后3mo内,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可准确评估术前及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动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PRK及LASIK眼压读数修正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PRK及LASIK术后眼压下降与角膜厚度及角膜屈光力下降之间的相关性,并给出PRK及LAKSIK术后眼压下降值的修正公式。方法:对接受PRK及LASIK的术的200只眼术前、术后的眼压进行检测,同时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将角膜厚度下降和角膜屈光力下降两个因素对眼压下降值的影响做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手术6个后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及眼压读数明显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别使用 O rbscan角膜地形测量系统及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角膜总屈光力 ,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选择 50 0只正常人眼使用 O rbscan裂隙光扫描角膜层面照相 /测厚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及角膜厚度 ,计算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总屈光力。再用 N idek KM- 450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前曲率 ,计算角膜前表面屈光力 ,据此估算角膜总屈光力。比较 2种方法测量所得结果。结果 使用角膜曲率计及 O rbscan角膜地形测量系统测得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为4 8.3 1D± 1.2 4 D、4 8.12 D± 1.3 6D,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角膜总屈光力分别为 4 3 .19D± 1.4 5D、4 1.78D±1.3 9D,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角膜总屈光力的测定不应忽视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厚度这 2个因素 ,Orbscan角膜地形测量系统是一种较好的测量角膜屈光状况的仪器。  相似文献   

16.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黑龙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张世元,孪俊洙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角膜屈光性手术的一种,该手术通过角膜表面幅射状切开,改变角膜曲率,降低眼的屈光力,从而达到恢复正视或降低近视程度的目的。自从Fyodorov(1979)首次报告之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翼状胬肉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及其与术前胬肉大小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 对29例(3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测量,并于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测,以资对比。结果 32只眼均有程度不同的顺规散光,其大小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有关。手术显著降低了角膜散光,提高了角膜平均屈光力。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平均屈光力变化和术前胬肉大小显著相关。结论 翼状胬肉的生长和手术切除对角膜的屈光状况有显著影响,胬肉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当胬肉较大时,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可能包括一部分假象。  相似文献   

18.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不同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及Orbscan对角膜屈光力测量准确性和对IOL屈光力计算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以OrbscanⅡZ对18例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屈光力进行检查,分析角膜中央直径3min区域的角膜总体屈光力(KbackH)与角膜地形图屈光力(Kback);根据高斯光学理论推导优化的IOL屈光力计算公式,应用SRK/T、HofferQ、Holladay、Holladay2与本公式分别计算IOL屈光力和IOL植入眼屈光状态的预测值(REpackt),以IOL植入眼的实际屈光状态(REpact)为标准,REpcediet与REpost的差异为预测误差(PE),PE的绝对值为绝对预测误差(AE),比较不同计算公式的PE与AE的差异;将REpost分别代人IOL屈光力计算公式与Holladay2公式回推计算角膜屈光力的理论值,比较本公式计算所得角膜屈光力(Kback)、Holladay2公式的计算值(KbackH)与KT、KK的差异。结果IOL屈光力计算公式、Holladay2的PE值(D)均小于Holladay、HofferQ、SRK/T公式的PE和AE,均小于其他计算公式(P〈0.05),IOL屈光力计算公式与Holladay2公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backH值、Kabck值与K,值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小于Kk值(P〈0.05)。应用KT计算IOL屈光力产生的AE小于KK产生的AE。结论本公式与Holladay2公式测试角膜屈光手术后IOL的屈光力较为准确;Orbscan分析所得角膜中央直径3rnm区域K,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KT联合本公式或Holladay2公式计算IOL屈光力可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1例462只近视眼作角膜厚度超声测量和角膜屈光力测定。结果近视程度与角膜平均屈光力和角膜厚度均无显著关系,P>0.05;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有显著负相关性,P<0.01;角膜厚度向周边递增与角膜屈光力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角膜厚度随角膜屈光力增加而变薄,依据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值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前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并分析配戴后镜片对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6/2020-06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并验配离焦RGPCL的8~12岁高度近视儿童30例60眼。使用TMS-4N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基线及戴镜0.5、1a时戴镜状态下角膜切向屈光力,分析角膜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中央顶点处角膜屈光力改变情况,同时以1mm为间隔采集前述4个方位角膜屈光力以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采集范围为1~4mm,分析戴镜前后各点位屈光力变化情况。戴镜0.5,1a时后要求停戴1wk后复测眼轴、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戴镜后较基线时眼轴、等效球镜度、散光和角膜屈光力等改变情况。

结果:配戴离焦RGPCL时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的角膜最大屈光力在0.5、1a时较戴镜前均显著增加,与角膜顶点处屈光力相比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与戴镜前的负相对屈光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戴镜0.5、1a时复诊时戴镜状态下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除T1点位周边负屈光力增加外,其余各轴向各点位周边屈光力均显著增加。配戴0.5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1±0.10D,simK值减少0.20±0.18D,1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0±0.12D,平均K值变平0.02±0.05D,simK值减少0.16±0.13D。戴镜0.5、1a时后角膜平K较基线变化无差异。

结论:配戴离焦RGPCL状态下角膜最大屈光力较角膜顶点处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且4条轴向上各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戴镜1a内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较基线时增加,而散光量减少,角膜屈光力呈陡K变平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