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国健康月刊》2008,(1):84-8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农合人口726亿,参合率为85.96%,全国新农合基金07年度筹集353,26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看病可报销,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2.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合作医疗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起落兴衰的艰难历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有吸取传统合作医疗的历史教训,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等,才能健康、持续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关注民生,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于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到2006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2007年,按国务院部署,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东营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和农民已有了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但是,大多数城镇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为此,东营市积极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及大额医药费救助制度,力求实现弱有所保、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5.
孙琪 《上海预防医学》1999,11(3):134-135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刻变化而兴起和发展,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方便与实惠,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原有的一套模式已逐渐不能与之相适应,农村中个别的“因病致贫”现象也有所闻,而各级地方政府、企...  相似文献   

6.
张文忠 《社区卫生保健》2005,4(3):157-160,164
上海的农民合作医疗建立于1958年,是全国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地区之一。目前已连续实行了4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郊区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为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发挥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上海郊区现有10个区县、118个乡镇、1953个行政村,2004.年底,全市乡镇、行政村的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275.16万农业人口中应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是233.89万(其中部分农民参加了小城镇保险),应参保率2004年底达99.12%。  相似文献   

7.
偏远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倍受各级政府关注,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如何减轻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的就医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显示,加快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  相似文献   

8.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全国范围看,这项工作正处在试点和初创阶段。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这项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档案是这项制度得已建立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材料,正在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调研及其制度完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到2004年底,全国已有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有6899万农民参加,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从2003年8月份开始,Z县作为我国的首批试点县之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拟结合Z县情况,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的普遍存在成了农村脱贫的巨大障碍,国家不得不再一次尝试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然而,在此之前国家已经有两次尝试“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均告失败。本文主要指出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有一个经济上的支柱。农民个人不能承受巨大风险,集体经济已经解体,所以政府的重视和负责到底成了这一制度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筹资渠道、保险责任、公平性、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农民住院医疗保险成败的原因.方法:现场调查.结果:筹资水平低、医疗保障程度及服务质量不高是该险种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是存在的,其开发与管理以及医疗服务市场的规范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金山区新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后4年来的运行情况,找出问题和对策,为合作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资料分挤,问卷调查,知情者调查;结果:合作医疗制度深得民心,但需要适时调整筹资标准,适当扩大补偿项目及补偿比例;加强费用的监控力度,探索多种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对上海郊区一定范围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郊区农村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险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与阻力,并提出建议和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上海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基本国情、上海市情出发 ,开创性地推进上海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五年的医改历程 ,我们遵循了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思路 ,坚持走小步、不停步、每年有进步、不走回头路 ,不断扩大医保覆盖人群 ,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项目 ,在推进和深化本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工作中 ,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以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为切入点 ,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目标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均纳入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到2001年5月 ,全市参保职工达…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 ,论证了医疗制度改革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进而对大型城市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方法步骤 ,以及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稳步推进卫生配套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药物的广泛应用,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改变等,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卫生服务成本急剧上涨,对世界各国医疗保险体系的运行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导致许多国家医保基金平衡出现困难。在筹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医疗保险给付管理就成为世界各国维持医保基金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推行后,为进一步解决全民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该项制度主要对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障做了规范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费用总额管理政策下的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成效及其暴露出的问题。方法:收集并分析2001—2011年间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重要知情人访谈的方法对医保控费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2002年至2011年间,城镇职工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1.67%,而代表基金支出的补偿额年均增长11.68%,城镇职工医疗费用的增速明显低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其中,上海市城镇职工住院医疗费用和门诊费用的增加均主要来自于服务量的上升,但是,从医保费用和补偿额环比增速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证明,必须正确认识支付方式在医保控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作用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医疗保险付费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付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有效办法。医疗保险付费制度通过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供方)和参保人(以下简称被保险方)行为的监督、控制,使基本医疗消费保持适当水平,从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险付费制度,而在供方、被保险方、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三方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既调动供方的积极性,又合理使用医疗费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切实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数农村路通、电通、水通,农民温饱有余、衣食无忧。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农村卫生、教育等)滞后,城乡差距在拉大。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做好农民健康保障工作,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