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泓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8,(5)
吡拉西坦是一种神经保护剂,能增加中风病人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善临床预后。作者进行了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以检验在发病后12小时内给药是否有益。 对象为入院时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幕上性中风的病人,年龄在40~85岁,随机分组治疗。这些病人的发病时间均在12小时内,神经功能由Orgogozo评分标准确定为<70和>5。发病24小时内行CT扫描以证实诊断,如有必要可在8日内重复CT扫描,CT影像将显示有临床症状的非腔隙性幕上性梗塞(>1cm~2)。早期CT扫描可排除脑出血和(?)中线偏移的占位效应(≥0.5cm),还可排除木僵、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以及有后遗症的陈旧性中风和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赵薛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2)
作者在既往的尸解研究中发现:急性脑梗塞产生脑水肿,导致脑干受压,这是引起34.2%脑梗塞病人死亡的原因.在早期,有关类固醇对中风的疗效报告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报告部分病人用类固醇治疗后神经系统病情恶化;有的则认为应用类固醇治疗后效果较好,也有报告则显示无效.这些早期的报告由于类固醇剂量低,疗程短,病例少,难以说明问题.但在一些鼠的实验表明:糖皮质类固醇可使神经元产生缺血性损害.近来也曾报告用双盲法对113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意进行对照实验提示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治疗无效.为此,作者从近8年在24小时内急性卒中住院病人使用类固醇治疗的病例中,采用随机法进行对照回顾性研究,以评定类固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0,(4)
肝素治疗脑血管病已有40余年的历史,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常用药物,但对它的评价却一直没有定论,肯定和否定意见都有,是当今神经病学家争论的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为了确切地评价肝素的疗效,本文作者随机选择了美国神经病学会所属的349名神经病学家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11个问题,主要包括以往处理急性局灶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肝素的使用情况及疗效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的神经病学家都常用肝素治疗某些急性缺血性中风,尽管使用的剂量和方法不完全一致。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可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目前认为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磁共振(fMRI)、经颅磁刺激(TMS)、脑磁图(MEG)等手段获得的脑损伤后康复的资料均支持脑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本文对基础和临床研究卒中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溶栓疗法,30年前开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处理,而且已经积累了近3000例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近二年来的有关文献给予回顾,将溶栓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近况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6.
1992年12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128例,分析了血糖与其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缺血性中风128例,男性70例,女性58例,发病年龄39至88岁,平均62.45岁,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所有病人在起病24~48小时内常规静脉抽血查空腹血糖,并于发病1-3天做头颅门扫描证实。1.2方法采用真糖法测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2mmol/L,大于6.2mmol/L者为高血糖。根据急性中风后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将病人分为三组:①非糖尿病高血糖组44例,占34.375%… 相似文献
7.
8.
急性中风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谵妄是部分中风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它可使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过程复杂化。老年、广泛的运动障碍、曾有认知功能下降、代谢和感染并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是谵妄发生的易患因素。伴有谵妄的患者增加了住院时间、预后差且增加了发生痴呆的危险。对谵妄的识别和非药物性干预是治疗谵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有关在急性期用外科方法再建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至今尚没有完整的研究报道。本文报告了18例缺血性中风病人在急性期做了颅外-内动脉搭桥术,18人中12人为“进展型”,临床上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在6小时以上。其中5人出现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后即入院,1人CT为双侧增强的梗塞病变。脑血管造影发现5人为颈段颈内动脉闭塞,其中2例为医源性,2人为颈动脉虹吸部病变,大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神经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
(NIHSS≤15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入院时、1周、2周、4周进行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EU)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IL-6、TNF-α
等炎症因子的检测,同时进行NIHSS评分;并在发病4周进行mRS评分。根据入组时NIHSS评分,将患者
分为轻型卒中(NIHSS 0~4分)和中型卒中(NIHSS 5~15分)两组,比较两组间发病4周内的炎症因子
水平。分析WBC、NEU和Fib水平与同期NIHSS的相关性,入院时WBC、NEU和Fib水平与后续随访(1周、2
周和4周)时NIHSS以及4周时mRS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入组61例患者,轻型卒中组5 0例、中型卒中组11例。入院时中型卒中组W B C
[(8.87±2.99)×109/L v s(7.07±2.06)×109/L,P =0.019]、N E U [(6.38±2.77)×109/L v s
(4.72±1.66)×109/L,P =0.010]和Fib[3.31(2.74~4.24)g/L vs 2.71(2.36~3.30)g/L,P =0.041]
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1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80±1.47)×109/L vs(6.99±2.32)×109/L,
P=0.032]、NEU([ 6.16±1.09)×109/L vs(4.72±2.14)×109/L,P =0.049]和Fib[3.73(2.92~4.39)vs 2.65
(2.25~3.11),P=0.022]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2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40±1.68)×109/L
vs(6.89±1.28)×109/L,P=0.012]、NEU([ 5.76±1.46)×109/L vs(4.59±1.12)×109/L,P =0.024]仍
高于轻型卒中组,但两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4周时两组的WBC、NEU和Fib水平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个时间点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r =0.225,P =0.048)、
发病1周时(r =0.413,P =0.005)和发病2周(r =0.382,P =0.034)时NIHSS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入院
时(r =0.257,P =0.046)和发病2周时(r =0.396,P =0.027)NIHSS与NEU水平呈正相关;发病2周时
(r =0.451,P =0.011)NIHSS与WBC水平呈正相关。入院时WBC水平与发病2周(r =0.442,P =0.007)和
4周(r =0.518,P =0.011)时的NIHSS呈正相关;入院时NEU水平与发病1周(r =0.268,P =0.048)、2周
(r =0.402,P =0.015)和4周(r =0.431,P =0.040)时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入院时Fib水平与发病1周
(r =0.318,P =0.023)和2周(r =0.378,P =0.025)时NIHSS呈正相关。
结论 对于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Fib和NEU水平呈
正相关;中型缺血性卒中在发病2周内的WBC、NEU和Fib水平高于轻型缺血性卒中,该差异在发病4周时
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韩志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5)
我们自1991-1999年使用尿激酶颈内动脉加压灌注配合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8-68岁,平均59岁。37例有高血压病史,正规抗高血压治疗21例,间断服药16例,血压 16-28/10-18 kPa间;发病在6小时以内者 18例,24小时以内者24例。所有患者在一年内均无脑出血及大手术史,无出血性疾病史,无严重心、肝、肾病病史。发病后无进行任何抗凝治疗。溶栓前均经CT检查证实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通过的《… 相似文献
12.
刘其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9,(1)
中风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虽是预后的最重要预测因素,但实验研究显示,CNS中某些神经递质和所使用的药物对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1作用于CNS中α、β受体的药物运动功能是中风后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实验表明,去甲肾上腺素(NE)通过作用于CNS而影响其功能恢复。大鼠单侧运动皮层损害后,CNS输入NE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皮层损害后双们小脑皮层细胞外NE水平下降,皮层损害对侧小脑半球输入NE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大鼠单侧感觉运动皮层部分切除后给予单剂量右旋苯丙胺能加速运动功能恢复。其他增加NE释… 相似文献
13.
14.
李金庚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3):87-88
目的探讨左诺合用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与单用川芎嗪的疗效比较。方法65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药合用比单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金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3):87-88
目的探讨左诺合用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与单用川芎嗪的疗效比较。方法65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药合用比单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我们前瞻性研究中风病人的膀胱功能,以判定中风发生后尿失禁的机制。 选入51例近期患单侧半球缺血中风恢复期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尿失禁的19例病人进行尿动力学研究。 51例中19例患尿失禁,尿失禁与病灶的大面积梗塞、失语、认识力损害和一般状况差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中风发生的左右侧别及中风发生到进入研究的时间无关。19例尿失禁病人进行尿动力学研究,发现反射性膀胱37%,正常占37%,无张力性膀胱20%,逼尿肌、括约肌失调5%。所有尿动力学检查异常者有失语、痴呆或严重 相似文献
17.
头痛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各组报道不同.我们研究300例各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临床表现、CT或MRI发现及血浆TXB_2和PGF_(1α)含量,探讨头痛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缺血区域、缺血程度、CT或MRI发现和TXB_2与PGF_(1α)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栾兆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8,(2)
大多数关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早期临床病程的研究都是针对神经病学恶化的,很少涉及早期改善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识别早期改善的预兆,确定它是否能预示中风后30天的功能改善、预后的好坏,并探索早期改善的可能机制。 研究对象为发病5小时内住院治疗的152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幕上中风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栾兆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8,(2)
急性中风后偏瘫否认以往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病因上,例如不同的病理学、感觉缺失的类型、错觉伴偏瘫否认。本研究是调查不伴错觉的偏瘫否认中风病人的病理定位。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血浆和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脊液和血浆AVP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脑脊液AV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AVP含量却无明显变化(P>0.05)。病情重者脑脊液AVP含量比轻者升高明显,头颅CT所示脑梗塞体积愈大,脑脊液中AVP升高愈明显。伴有颅内压升高的脑梗塞病人脑脊液AVP含量是所有病人纽中最高的,且脑脊液AVP含量与颅内压呈正相关(γ=0.882 p<0.01)。结果提示,AVP参与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过程,患者脑脊液AVP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缺血性脑水肿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