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闽东丝虫病传播媒介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其详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11):586-590
目的 查清闽东蚊类分布、班氏和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的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方法 调查不同生境的孳生地,所获蚊幼虫分别制成标本定种;人房内捕获蚊虫定种后逐只剖验,分别统计各期幼丝虫;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长期坚持蚊媒动态监测。结果 闽东共有蚊虫8属45种,其中天坪库蚊系福建省新记录,未捕及嗜人按蚊;证实在致倦库蚊体内查见感染期班氏幼丝虫;中华按蚊体内查见感染期马来幼丝虫,牛丝虫幼虫。结论 闽东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首次发现中华按蚊充当牛丝虫的传播媒介。马来丝虫病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媒介传播已被阻断。1998年10月全市均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2.
1958年8月分别在舒城县城北乡及城关镇进行蚊种与马来丝虫病关系的调查,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在城北乡调查15个农业合作社,约500个村庄及城关镇,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二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五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980—2000年闽西地区蚊类调查情况,调查表明;我市蚊为9属36种,未发现微小按蚊及嗜人按蚊,蚊虫全年均有活动,活动高峰为5—10月。人房蚊种主要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1:00—凌晨3:00。同时也调查了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为我市控制及消灭丝虫病、疟疾、乙脑及登革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蚊类是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福州市蚊类,早期Giles(1890),Theobald(1901)和Lomborn(1922)先后报道在福州的部分采集工作,查获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迷定库蚊等蚊种,1937年胡梅基氏调查有5属20种。50年代王乾章、陈桂光等在福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健康人嗜血习性的现场调查张爱军石健峰孙俊(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朱昌亮叶炳辉(南京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南京210029)关键词中华按蚊;嗜叮率中华按蚊属赫坎按蚊种团,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大部分地...  相似文献   

6.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Widemann,1828)是传播疟疾,马来丝虫病的重要蚊种。关于该蚊的夜间活动规律,早已为国内学者所注意。我们于1978年8月在我省固始、商城、新县及淮滨等县,对中华按蚊夜间活动进行了短期的观察。兹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马来丝虫和指状腹腔丝虫的幼虫均可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胸肌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由于两种丝虫幼虫形态上不易区別,因此,在马来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对蚊媒传病情况的真实了解,可能带来一些影响。中华按蚊究竟对指状腹腔丝虫易感性如何?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巩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1986年起,在全市10县区开展病原学、蚊媒学纵向和横向监测,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蚊媒学监测为剖检幼丝虫。结果:自1988年开始在2个省级纵向监测点,血检10213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1只,为1条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中华按蚊;露宿人群叮人率波动较大,高者达360.6只/人夜,最低为20.4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平均叮人率为1.34只/人夜;经产蚊比率为38.48%~84.64%。1986年至2002年横向检测,全市累计血检514524人,1986年、1987年查出微丝蚴阳性者90例,1988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年至2002年共剖检蚊媒44024只,未发现阳性蚊。2001年在10个县区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普查,查出丝虫病患者1415人,患病率0.03%,其中橡皮肿病患者1354人,占95.69%。结论:信阳市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照料上。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华按蚊是广布我国的蚊种,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媒介。研究中华按蚊的生活周期,观察生命表特征,对制定合理的防制措施,有其理论意义。材料和方法以实验室第19代中华按蚊(福州株)为材料,在26±1℃、RH75~80%条件下观察。投卵于盛有脱氯自来水的面盆中,孵化后将幼虫移至瓷盆饲养,化蛹后吸入小酒杯,放入蚊笼,逐日记录孵化  相似文献   

10.
<正>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按蚊是我省传播疟疾主要媒介。自1958年首次在皖南旌德县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当时定名雷氏按蚊。1975年许锦江等又定名雷氏按蚊嗜人亚种。1979年马素英根据其食性又更名嗜人按蚊。初步提示嗜人按蚊传播疟疾、丝虫病的重要性。现就嗜人按蚊在我省具体地面分布、传疟作用及其防治对降低疟疾发病,控制恶性疟流行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昆明按蚊和中华按蚊传疟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按蚊和中华按蚊均属赫次按蚊种团,为了比较两种按蚊的传疟作用,1982~1987年,在滇西北的维西县叶枝乡和腾冲县的固东乡2个点作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腺感染率、人工感染率、昆虫学及寄生虫学调查表明,昆明按蚊为我省高海拔地区的高效传疟媒介,其传疟作用较中华按蚊高得多,为中华按蚊的165倍,即1只昆明按蚊的传疟作用相当于165只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3.
周健  李金义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0):755-756
目的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措施;蚊媒防制;防治效果考核;防治后期全民和重点人群传染源检索、残存微丝蚴(mf)血症者反复查治、病原和蚊媒及血清学纵、横向检测;慢性丝虫病人调查、治疗与照料等。结果防治前平均mf率、蚊媒自然感染率和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分别为3.97%、14.23%和7.54%;历经20多年的防治,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基本消灭后历经传染源检索、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第1年的0.13%降至0;重点人群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后的0.06%降至0。结论通过省消灭丝虫病审评专家组审评,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县属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1982年蚊媒调查证实了当地传播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是致乏库蚊。为了进一步了解蚊媒传播丝虫病的关系,我们于1983年至1984年在靛水乡,对蚊虫叮刺率和致乏库蚊夜间吸血活动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2001年,全省血检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0年内和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178个乡镇316544人和341个乡镇520120人;每县(市)均在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2001年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虽然各地中华按蚊的外部形态有变异,并有地理变异,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该蚊生态习性的研究中,表明它们之间存有差异。为搞清我国中华按蚊是否为一个复合体,为制订因种制宜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从1979年开始,选择代表我国疟区的黄淮平原区、江南水网区和东南丘陵区的三个不同地形区的郑州、上海、福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广东省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疟疾传播强度,为控制疟疾爆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等方法在广东省珠海市和惠州市进行媒介能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广东省珠海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5.863,中华按蚊为0.663;广东省惠州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2.770,中华按蚊为0.249。结论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8~11倍,说明嗜人按蚊在广东的传疟作用较中华按蚊更为重要,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定安县、屯昌县及临高县按蚊的分布现状。方法采用牛帐法于2011年4~5月在这5市县的山区、丘陵及平原三类环境中选取15个村庄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按蚊13种2 939只,其中嵌斑按蚊所占比例最高,达58.9%(1 731/2 939),其次为中华按蚊,达26.0%(761/2 939)。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仅在屯昌2个调查点捕获;另外在海口演丰镇捕获嗜人按蚊。结论中华按蚊及嵌斑按蚊是我省主要按蚊种类;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分布点也可能在减少;但嗜人按蚊的分布点可能在扩大。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绥中县1952年曾发生瘧疾的流行。作者1953年6月至11月于该地瘧疾发病率最高的一区,作了按蚊的调查,兹将结果简报如下:一、成蚊的调查:从7月10日至11月10日止,共发现三种按蚊,即中华按蚊(A.hyrcanus var.sinensis)、潘氏按蚊(A.pattoni)及林氏按蚊日本变种(A.lindesayi var.japonicus)。中华按蚊数量最多,占捕获按蚊总数的82.4%;潘氏按蚊占总数的16.3%;林氏按蚊日本变种仅占总数的1.3%。三种按蚊均在羊圈中捕获数最多,其次是牛栏,再次是驴棚,最少是家屋,如表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