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近几年银川市单采血小板无偿捐献情况。方法对2003-2007年银川市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和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采集单采血小板4081人次,采集量逐年上升,其中各型分布为:A型29.6%、B型28.8%、O型31.5%、AB型10.1%。调查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者共1141例,其中男性占60.1%,女性占39.9%。年龄分布以18-30岁为主,占63.6%;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2.3%;学生次之,占33.2%;农民最少,仅占0.3%。结论银川市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在逐年增长,捐献者年龄、性别、职业分布不均,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30岁以上人员以及其他职业的捐献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分析基层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天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剂,l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合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基层血站可以结合自身血小板血源的实际情况,将血型偏型的新鲜单采血小板于采集后3天内制备为冰冻血小板,以充分发挥新鲜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既体现冰冻血小板的快速止血功能.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血液资源.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雷小红 《当代医学》2009,15(3):54-55
目的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市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使今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和储备更科学、合理、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单采血小板每年每季度出入库数据分析,从纵向结构(血型)和横向结构(时间)综合地、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的需求情况。结果合理采集储备,满足临床须求。  相似文献   

4.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前后血液参数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前后献血小板者血液参数的变化。方法自愿无偿献血小板者188例,在血小板单采前半小时和单采后半小时分别检测献血小板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定量(Hb)、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单采后PLT有所降低(P〈0.001),MPV变化不显著(P〉0.05),WBC、RBC、Hb和HCT均较单采前有升高,(P〈0.001),MCV在单采前后无变化(P〉0.05);各变化的参数仍然保持在正常值范围。结论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小板者外周血液参数的影响是安全和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5.
刘芳  吴志民  王峰  许淑春 《中外医疗》2009,28(17):68-69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机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统计分析,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汇总统计全年所有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的系数,对影响因素逐一分析,确定权重因素。结果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不仅与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PLT)极其相关系数有一定相关性,而且献血员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也影响着采集量。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保证要从献血员的多项指标来综合分析,只有数量高,形态好,采集量才能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提高输注的有效率。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观察我院95例患者的22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结果:95例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中有18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18.9%。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当高,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需综合考虑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避免滥用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傅奇  秦瑶  夏代全 《重庆医学》2016,(2):243-245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健康的影响。方法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对30位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单采前后以及分阶段进行血常规测定和分析。结果单采前后血液指标相比较,正常对照组WBC(P〉0.05)、RBC(P〈0.01)、HGB(P〉0.05)、HCT(P〈0.01)、PLT(P〈0.01)均下降;MPV(P〉0.05)、PDW(P〉0.05)两项指标均上升。单采血员4个时间段血液参数的变化为PLT的变化为P〈0.01,其他指标均为P〉0.05。结论时间间隔适当的条件下,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健康在血液学指标方面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初筛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 544人,收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献血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7 544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失败407人,失败率为0.26%;失败原因包括献血反应(29.7%)、乳糜血(24.3%)、血管因素(16.5%)、耗材机器因素(13.8%)、血小板冲红(6.6%)、血小板聚集(5.7%)、血浆颜色异常(3.4%)。女性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68%比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因献血反应和血管因素导致的采集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34%比0.05%,0.18%比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组更容易因献血反应(0.16%)和血管因素(0.08%)导致采集失败(P<0.001),26~35岁组(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