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鑫华 《国医论坛》2003,18(2):41-42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五千余言 ,相传为春秋末年老聃所作。现在学者认为《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非一人一时之作 ,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 [1]。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被誉为“百家的元祖” (郭沫若语 )。故《老子》一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 1 9世纪俄国著名汉学家 C·海奥基也夫斯基所云 :“古代哲学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 ,所有其他中国哲学家的体系 ,都是在《道德经》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老子》具有独特的本体论、宇宙论、辩证论、人生论和政治论 ,内容博…  相似文献   

2.
试论老子《道德经》对《内经》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也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由老子阐发的哲学思想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 ,深深地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创新与发展。其中 ,我国早期的医学巨著《内经》就是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对中医养生学的创立与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极其深远。1 老子《道德经》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与医学的关系老子是战国初期陈国人 ,据史书记载约生活于公元前 5 80年至 5 0 0年间。《史记·老子传》记载 :“姓李氏 ,名耳 ,字聘 ,周守藏室之史也”。由于早年在周王室任史官 ,老子接触了大量政治、天文…  相似文献   

3.
4.
《内经》的孕育成书,受到了老子、庄子哲学思想的很大影响。文中通过对阴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寿老养生等方面的对比讨论,充分说明:《内经》继承、收纳和发展了老、庄的主要学术观点;特别是其编书体例,更是直接承袭了《庄子》一书的对话形式。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对《内经》的研究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内经》中道字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其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期对其基本含义及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经络研究提供原始文献考据资料。分析显示,道字含义有针灸之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水道、脉道、气道、血道、津液道、使道等。得出结论,道字在《内经》时代其一般意义是道路,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律、原理,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直至道教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7.
文章分别阐述了《老子》之道与《黄帝内经》之道.笔者认为《老子》之道是道之体,是0,是无,是虚,是先天,是天地之始,是至善无私、无己、无功、无名,完满自足;而《黄帝内经》之道是道之用,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后天之道,是一、二、三,是有,是可道.对于悬壶摄生,不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更要“合于道”.不仅要方法得当,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内经》中形而下之道的内涵,阐发其现实意义。方法:对《内经》中形而下之道进行检索、统计,以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以道在器中为指导,对形而下之道的基本含义及引申含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检索结果显示,《内经》中关于道的论述共244处,形而下者63处,其中《素问》中24处,《灵枢》中39处,主要涉及息道、脉道、水道、五脏之道、营卫之道、针道、地道、液道等,道论贯穿始终,形上道、形下道互根、互存。结论:道器原本是相互统一、互为依存的,道无器不显,器无道不立,因而不能片面强调形而上之道而忽略形而下之器,实现形下器与形上道综合统一,在融合创新中涅般木,是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谈《内经》对“反者道之动”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概括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一。《内经》在对这一规律加以运用时,除了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疾病存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规律,要防止疾病向对立面转化以外,还试着从“反用其理”的角度对该命题进行运用,即利用事物由极转化的规律,人疾病发展趋势而用药,促使疾病状态由“极”而回复到初始的健康状况,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反治之法的提出。本文大胆地对反治之法从反常规治法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理论基础,临床运用以及西方的顺热疗法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试图说明《内经》在“反者道之动”思路下顺病而治的反常治法与在“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思路的正常治法共同组成相对完善的法则法体系。“反治”对关非完美无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对《内经》这一宝贵遗产不应废弃。  相似文献   

10.
论《内经》膏梁之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谓:“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有膏梁之疾后,才有膏梁之变,故把《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移至本节经文后理解,其义明澈,且对膏梁之疾的临床诊治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道德经》和《内经》在道法自然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和谐处世、恬淡虚无与调摄情志、阴阳冲和与阴平阳秘、虚极静笃与保精存神等观点的对比,探讨了老子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内经》中的髓理论作了系统整理,指出:1.髓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脏器”来认识,应当看作是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物质功能系统,并且是“更高层次”的物质功能系统。2.髓与津液精血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3.髓主要滋养骨与脑,不独主于肾,与脾胃等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内经》消渴病体质理论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何华亮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69-2070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即有“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之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转归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将“辨质论治”运用于指导临床各科及养生等。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学认识糖尿病的  相似文献   

14.
<内经>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哲学思想为指导,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在中医学及有关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今就<内经·素问>有关神志及神志病理论述略陈管见,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詹媛  詹甜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19-120
《内经》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哲学思想为指导,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在中医学及有关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今就《内经·素问》有关神志及神志病理论述略陈管见,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第五节“道”的共性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环谷,而王公以自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面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第四十二章)  相似文献   

17.
钱会南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01-1202
从《内经》开创中国医学史体质分类研究之先河,阐述体质形成诸因素,详察体质与发病之关系,注重体质在诊治预防中的独特作用几方面,探讨分析《内经》体质理论特色,认为对当今中医体质研究仍具指导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秦迎曙 《陕西中医》2005,26(7):716-717
<正>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内经》中精神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精为神本的唯物论神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神篇》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指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构成了人的机体,神随着机体的产生而产生,但还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论》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都指  相似文献   

19.
艾志福  喻松仁  丁敏 《光明中医》2014,(9):1816-1816
汗病是指一系列以汗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临床上以自汗、盗汗最为常见,其它尚有头汗、手足汗、半身汗、阴汗、腋汗、黄汗、红汗、战汗、狂汗、绝汗等。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典籍《内经》就已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据考,《内经》全文涉及"汗"之字有60个篇章共322次。其中《素问》34个篇章共127次,《灵枢》26个篇章共195次。  相似文献   

20.
谈《内经》营卫之气与睡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产生了人体正常睡眠周期.卫气出阳入阴, 营卫循行有度是形成良好睡眠的基础;阴阳失调、营卫失度是失眠病证的总病机;调和营卫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