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AngleⅡ1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 ,测量上下颌的牙弓长度、尖牙间牙弓宽度、第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相应的基骨宽度 ,测量结果数据用SPSS 10 .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矫治后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明显增加 (P <0 .0 1) ,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明显减小 (P <0 .0 1)。下颌矫治后尖牙间牙弓宽度不变而基骨宽度增加 (P <0 .0 5) ,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不变而基骨宽度减小 (P <0 .0 1) ,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均减小 (P <0 .0 1)。上下颌牙弓长度均减小 (P <0 .0 1)。结论 :牙弓越向远中移动 ,其牙弓宽度增大 ,越向近中移动 ,牙弓宽度减小 ,相应的基骨宽度也发生同样的变化。牙齿的转矩移动 ,会引起基骨宽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种植手术中针对牙槽脊水平宽度不足的病例应用垂直骨劈开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5例种植患者 (均有水平牙槽脊宽度不足 )接受垂直骨劈开法进行种植治疗 ,应用stoma薄骨凿将齿槽脊垂直纵向劈开 ,获得充足植体区宽度 (5~7mm)观察术后4月软硬组织变化及种植体成活指标。结果 :25例患者接受牙槽脊垂直劈开法术式共植入31颗Frialit-2种植体 ,直径为3.4mm至4.5mm。术后4月 ,二期基台接入手术后因骨结合不佳丢失 φ3.8mmFrialit-2植体壹枚。成活率为97%。结论 :在水平牙槽脊宽度不足的病例中通过垂直纵向劈开的办法使牙槽脊的术前平均宽度由2.9±0.3mm达到术后平均宽度5.7±0.4mm。这种办法使种植手术相对适应症加宽 ,并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拔牙矫治前后的牙He模型测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模型测量了解拔除44/44的病例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的长度,宽度的改变。方法:选择32例拔除44/44患者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用SYSTAT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上颌基骨前部宽度,下颌基骨宽度均比矫治前减小,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上颌基骨长度和后部宽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采用拔除44/44的矫治方法可引起上下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模型测量了解拔除4|44|4的病例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的长度、宽度的改变。方法:选取32例拔除4|44|4患者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用SYSTAT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上颌基骨前部宽度,下颌基骨宽度均比矫治前减小,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上颌基骨长度和后部宽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采用拔除4|44|4的矫治方法可引起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及牙槽骨宽度的改变,上颌基骨的长度及后部宽度变化不大,而其基骨前部宽度的改变和下颌基骨的模型测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牙、牙弓、基骨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对56名正常He青少年的牙、牙弓、基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牙He模型测量研究,以建立正常值。方法:56副正常恒牙模型,用游标卡尺及特制工具测量牙冠宽度、牙弓大小和指数,基骨宽度、长度、腭盖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蒙古族人的牙冠宽度除上第一前磨牙,下第二磨牙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牙弓宽度与基骨宽度为男性大于女性,而牙弓长度与基骨长度男女无显著差别,Bolton、Pont指数男女无显著差别。与汉族人对比,蒙古族人的牙冠宽度大于汉族人,蒙古族人牙弓宽度、长度均大于汉族人,Bolton前牙比指数、Pont前磨牙指数、磨牙指数也大于汉族人。结论:蒙古族人牙冠宽度,牙弓宽度、长度均大于汉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骨劈开术对上下颌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40例上下颌部分牙列缺失,且残余牙槽嵴宽度窄于4 mm的患者,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术前行锥型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以评估上下颌后部无牙区牙槽嵴的宽度,并测量该区域角化牙龈的宽度。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式骨劈开术进行水平骨增量。用SPSS16.0软件分析不同治疗过程中牙槽嵴宽度和角化牙龈宽度的数据。结果: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月,患者牙槽嵴宽度分别为(2.96±0.66) mm、(6.51±0.70) mm和(6.05±0.57) mm。术后即刻较术前有明显增宽(t=55.148,P<0.001),术后3个月后较术后即刻略有降低(t=-9.190,P<0.001),但仍大于术前(t=43.799,P<0.001)。角化牙龈宽度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分别为(2.44±0.93) mm和(5.60±0.86) mm,术后3个月后高于术前(t=21.752,P<0.001)。结论:该改良式骨劈开术能应用于上下颌的水平向骨增量,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宽度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变化及其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并评价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患者进行游离龈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损行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种植修复患者24例。测量所有患者植骨前后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以及植骨后当天植骨量,对植骨前后的角化龈宽度进行比较,并分析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变化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对植骨后6个月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进行腭部游离龈移植术,移植术后3个月复查,对获得的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龈瓣收缩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植骨量为(629.30 ± 226.42)mm3,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平均减少量为(1.15 ± 0.82)mm,植骨量与角化龈宽度减少量呈正相关。12例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角化龈宽度增加,移植术后3个月龈瓣收缩率为(22.89 ± 2.85)%。结论    “香肠技术”植骨术后角化龈宽度有所减小,与植骨量呈正相关;游离龈移植后龈瓣收缩较少,可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腭裂术后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现象对牙横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 13~ 2 8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 31例。行冠状位CT检查确定腭裂隙内骨桥形成长度后 ,在牙石膏模型上分别定点测量牙弓宽度、骨基宽度和牙弓协调度 ,计算各项测量指标的均值 ,分析骨桥形成长度与牙生长发育的关系 ,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在腭裂术后骨桥形成长度 8mm以上组 ,其骨基宽度 ,尤其是牙弓后份的骨基宽度发育明显优于骨桥形成量小于 8mm组。在双尖牙区 ,有效长度的骨桥形成组的牙弓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而在磨牙区 ,两组均值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双尖牙区 ,骨桥形成不良者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倾向 ;在磨牙区 ,骨桥形成不良者并不因此而发生咬合关系紊乱。结论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现象明显影响牙生长发育 ,对骨基宽度、牙弓宽度和牙弓协调度的发育均有支持作用。骨桥形成影响牙生长发育的临界长度为 4mm ,有效长度为 8mm。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汉族正常He牙、牙弓、基骨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云南省汉族正常He人群的牙、牙弓、基骨和Howes值的范围,探讨它们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1名汉族正常He青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昆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开发的计算机牙He模型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进行测量和计算,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两组比较,牙弓宽度、基骨宽度和长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建立云南省汉族牙、牙弓、基骨和Howes路值的正常范围;(2)牙弓宽度、基骨宽度和长度存在性别差别;(3)牙弓宽度和长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基骨宽度和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选取30例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并拍摄锥形束CT,将牙弓与基骨弓标志点坐标进行数学处理,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上下颌牙弓匹配的数学方程,以及牙弓与基骨弓的匹配数学方程. 结果 上下颌牙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尖牙深度 =0. 967,r尖牙宽度 =0. 949,r磨牙深度 =0. 948,r磨牙宽度 =0. 942),上下颌基骨弓在尖牙区的深度与宽度匹配关系较弱(r上颌尖牙深度 =0. 922,r上颌尖牙宽度 =0. 701,r下颌尖牙深度 =0. 971,r下颌尖牙宽度 =0. 629),在第二磨牙区的宽度与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上颌磨牙深度 =0. 973,r上颌磨牙宽度 =0. 988,r下颌磨牙深度 =0. 971,r下颌磨牙宽度 =0. 976). 结论 上下颌牙弓、基骨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存在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帐篷螺丝技术在下前牙区同期种植时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8例下颌前牙区有较严重的水平向骨缺损时使用帐篷螺丝技术进行水平向骨增量,同期植入骨水平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1月后进行上部修复,1年复诊。CBCT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38个种植位点,均获得较满意的骨增量效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分别为(3.54±0.11)、6.82±0.08)和(6.17±0.07)mm,统计分析显示术后6月牙槽嵴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修复后一年牙槽嵴宽度减小(P<0.05)。结论:下前牙区种植体植入伴严重水平向骨缺损时,行帐篷螺丝骨增量技术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Le Fort I型截骨上颌前移术后对鼻尖高度和鼻翼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颌Le Fort I型载骨前移后鼻翼宽度及鼻尖高度的变化,作者发现术后鼻翼宽度有明显增加而鼻尖高度则略有降低,这种变化与上颌前移的距离成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帐篷钉技术于下颌后牙区应用后对水平向及垂直向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顶水平向骨宽度≤5 mm的患者9例,共17个位点。对骨缺损区进行骨增量手术,术中于骨缺损区置入1~2枚帐篷钉,并采用可吸收胶原膜联合脱矿牛骨(DBBM)和自体骨1∶1混合物,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及生物学并发症检查。收集纳入患者术前、术后当日以及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数据,将其分别导入Mimicis软件进行拟合匹配,测量术后当日及术后6个月骨高度及骨宽度的变化量。结果:测量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术前平均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4.04±0.65) mm、(13.64±2.91) mm,术后当日的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12.21±1.24) mm、(16.95±2.26) mm;经植骨后,6个月后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9.13±2.27) mm、(15.49±2.21) mm,较术前分别增加了(5.09±2.03) mm、(1.84±2.25) mm;骨愈合的6个月期间宽度及高度的吸收量分别为(3.08±1.41) mm、(1.46±0.57) mm。结论:本研究表明,帐篷钉在骨愈合过程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及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并同期种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的患者24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植入54枚种植体后同期植入骨粉,行GBR技术,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将54枚种植体按不同植入部位分为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前牙区及下颌后牙区4组,通过临床检查、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等观察比较4组种植体手术前后及术后半年牙槽骨宽度的变化,修复后6个月及1年的骨高度变化等。结果    种植手术当天至修复后1年的临床随访检查显示,无种植体松动,全部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存留率100%。种植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宽度在术后与术后半年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及1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高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和GBR技术并同期种植,可增加骨量,达到牙槽嵴宽度的水平扩增。不同种植部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牙槽裂隙过宽(大于1个尖牙宽度)、裂隙两侧骨端错位、重叠或存在垂直落差的情况,直接植骨难度大、成功率低。牙间牵引成骨技术能有效减小牙槽裂隙宽度,获得新生软硬组织,为牙槽裂辅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牙间牵引成骨器的设计多样化,应结合病例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固位方式,在保证牵引方向的同时,力求加力简便有效,牵引器稳固舒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上颌LeFortI型截骨前移后鼻翼宽度及鼻尖高度的变化,作者发现术后鼻翼宽度有明显增加而鼻尖高度则略有降低,这种变化与上颌前移的距离成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危险因素。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2014~2016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一科患者治疗前的CBCT,存在骨开裂或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4例和上颌尖牙43例为实验组,不存在骨开裂和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3例和上颌尖牙41例为对照组。结果: 牙体倾斜度、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牙槽骨曲度、牙槽骨宽度、牙根宽度与牙槽骨宽度差、牙齿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长度、根尖距牙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齿舌倾、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角度大、牙槽骨薄、牙槽骨弯曲大、牙齿位置偏离牙槽骨中心(偏唇侧或舌侧)等是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发生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