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院药师应深入临床进行合理用药查房,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便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做到领导重视、制度落实。近年来,我们坚持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临床药师还要善于发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寻找可能发生的原因,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交流,改进不合理部分。我们还对药物不良反应加强了监测,除了建立常规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渠道外,对我院新使用的药物品种特别是常用药品开展系统、全面的监测。对药物临床试验加强了管理,把好审查关,重点注意临床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正常,结果是否可靠及是否符合伦理学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我县各医疗机构上报到本局ADR监测中心的6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口服给药占60%,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类药物占45%,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别;年龄在60岁以上占46.67%。结论: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加强合理用药,才能提高用药安全,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发现并总结出药品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许多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加强药品的使用管理,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可大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同时药源性疾病也相继增加.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伴随预期治疗效果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了国内外临床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作为药剂人员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合理用药,配合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按临床用药规律制定协定处方,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对防止药源性疾病无疑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多,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6.
7.
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国内外的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检索《药物不良反应光盘),1980年至今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IMS《中国药品手册互动光盘》及国内有关药学杂志,查阅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加以整理分析。结果:国内有关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详细报道为12例,而美国报道西沙必利引起心律失常为341例,死亡80例。西沙必利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包括应用过量,使用肝脏P450CYP3A4酶抑制,延长QT间歇的药物等。结论:西沙必利的合理应用应避免禁忌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原因以及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并且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查阅文献,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给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用药信息。结果为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结论现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们对药物安全的期望尚有相当的距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可靠依据。方法抽取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且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病例147例,对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对临床上如何进行安全用药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47例中,患者在用药后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可以概括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四种类型;导致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其他方面因素等几个方面。结论临床必须对药物在服用后会带来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造成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使患者在服药后尽可能少的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为了抢救病人及临床需要,常把多种药品配合起来联合应用,使临床效果得到互补,疗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但有相当部分处方配伍不合理,出现了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通过查看几家医院2004年1月至5月的门诊处方,其中每月抽取一天,共计5天,查看处方1455张,其中合理用药处方1412张,占97.18%,不合理处方占2.82%,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差很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弱,加上药物剂型、剂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我国现有14岁以下儿童3亿多人,对他们的防病治病,合理用药安全有效,以避免或减少ADR尤为重要。本文侧重从药代动力学方面阐述小儿易发生ADR的机体原因,从而提出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仅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周燕文蒋伟哲杨正鸿(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南宁530027)目前临床上使用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得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解我院门诊用药情况,我们抽查了1993年7月~1994年11月份门诊处方1万张... 相似文献
17.
陈振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4):227-229
目的 探究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干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抗菌药物类型、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结果 219例患者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比96.35%,口服以及肌内注射分别占比2.28%、1.37...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从药动学等方面因素入手,分析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联系临床结合实际分析了几类老年人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王明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109-110
笔者对本院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医师用药更趋合理化,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6月住院处方,按照相关资料、药品说明书、教科书及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对不合理用药类型进行分析。2结果2.1药物选用不合理(1)药物选用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适应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属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适宜用抗菌药物,只有在明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 ,新药源源不断问世 ,同时药源性疾病也相继增加。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伴随预期治疗效果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引起了国内外临床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作为药剂人员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合理用药 ,配合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按临床用药规律制定协定处方 ,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防止药源性疾病无疑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1氨基糖甙类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其中尤为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较为常用。氨基糖甙类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