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量快速补液治疗地震肢体挤压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地震伤救治过程中,大量、快速静脉补液对预防肢体挤压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性。方法分析“5.12”汶川大地震骨科住院患者136例,其中11例为建筑物垮塌所致肢体严重挤压伤,接受快速、大量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液体,通过严格观察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方法,调控补液速度。同时观察血清肌酸激酶和尿量等指标,评估输液的速度及其预防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性。结果11例患者入院24h液体入量可以达到12000ml。没有死亡和肾功能衰竭病例发生。结论尽早、快速、大量静脉补液可以预防挤压综合征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汶川5·12地震收治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分析13例从地震废墟救出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男10例,女3例,年龄31(16~81)岁]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员在废墟中被埋12~96h,平均38h。入住ICU后接受补液、输血及血液制品,使用抗生素、利尿、肾替代、筋膜室切开减压、截肢术等治疗。死亡3例。其中1例在入院5h出现猝死;1例入院时即处于休克昏迷状况,抢救9h死亡;1例81岁女性,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伤后25d死亡。10例在病情稳定后转省级医院治疗,转院时7例24h尿量在400ml以上,3例24h尿量分别为302ml、315ml、120ml。跟踪随访,转院后1例于伤后58d死亡,1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地震灾区挤压综合征发生率高,很多患者没有合并骨折而发生筋膜室综合征,容易漏诊。挤压综合征病情发展快。及时截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口支援的方法。方法分析汶川地震后收入彭州市人民医院的756例骨科患者的特点及骨科专科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结果获得完整病例资料的骨科患者共756例,合并骨折550例(占72.8%),其中上肢骨折162例(29.4%),下肢骨折295例(53.7%),脊椎骨折占93例(16.9%)。结论钳‘对地震所致的骨折特点,及时、专业的救治可取的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严重挤压伤病情变化快、处理难、病死率极高。地震发生时造成的房屋倒塌,所引起的损伤绝大多数为严重挤压伤,对深埋伤员进行及时搜救、现场急救、转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由于转送伤员循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的原则,而这些医院大多是基层医院,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对严重挤压伤的诊治水平、掌握救治原则、实施恰当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抢救地震、车祸等全身复合伤患者时,经常会遇到创伤性下尿路梗阻所致急性尿潴留的病例,其中多为骨盆挤压伤所致的后尿道损伤。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8月~2009年12月应用快速膀胱穿刺针行耻骨上膀胱穿剌造瘘术,治疗创伤所致的下尿路梗阻急性尿潴留患者6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12”地震中胸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收治的合并胸外伤或以胸外伤为主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94例,年龄(43.6±4.7)(11~80岁)。结果紧急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11例,呼吸机支持2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加压包扎及胸带固定153例,伴有胸部以外脏器损伤者均得到相应救治。入院8h内死亡6例,8~72h死亡2例,均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等严重多发伤,无1例剖胸手术。结论对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早期诊断应以物理检查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早期治疗以保守和胸腔闭式引流为主,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注意延迟性血气胸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损伤特点,探讨地震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现场急救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为对象,分析比较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严重程度等信息。结果两处地震伤员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都无性别差异。汶川地震的重度损伤患者明显多于玉树地震(P〈0.001),玉树地震的前三位致伤原因为:建筑物倒塌、犬咬伤、自救不当,而汶川地震的前三位原因为:建筑物倒塌、余震致伤、山体滑坡。玉树地震损伤部位的前三位为:下肢、上肢、多发伤,汶川地震伤损伤部位前三位为:多发、下肢、上肢伤,玉树伤员中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汶川地震伤(P=0.0000)。结论在高原地震中注重胸部外伤的救治、加强自身防护的宣教、改善房屋结构有利于降低高原地震伤的伤残率。  相似文献   

9.
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现场抢救严重复合伤患者11例,现将院外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8~76岁,平均34岁。其中交通伤6例,挤压伤2例,高空坠落2例,暴力伤1例。受伤2处者4例,3~4处者5例,5处以上者2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7例,内脏破裂6例,多发性骨折8例(包括腰椎压缩性骨折3例,颈髓损伤2例,骨盆骨1例)。急救车赶到现场时为患者伤后20min~1.5h,患者呈濒死状态3例,不同程度休克状态(收缩压<60mmHg)4例。2急救与护理2.1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复合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对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AO微型不锈钢钢板螺钉在手部开放性短管骨骨折中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彻底清创后,判断骨折部位的皮肤组织的缺损程度、血供和闭合伤口的松紧度。按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同时处理并发的神经肌腱损伤。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早期手部康复治疗。结果40例开放性骨折(掌骨16例,指骨24例)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为掌骨4.5~5.5周,指骨3.3~4周,平均掌骨5周,指骨3.5周。手指指关节和掌指关节伸屈活动度优27例(>220°),良8例(180°~220°),差5例(<180°)。无1例发生感染和骨折不连接与延迟连接。但是严重挤压伤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疗效较差。结论AO微型不锈钢钢板用于彻底清创后手部开放性掌指骨骨折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手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中挤压综合征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中挤压综合征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地震后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体、治疗及转归,并将其与单纯挤压综合征患者(20例)作对比。结果伤口和肺部是主要的感染部位。感染菌种主要为鲍曼氏不动杆菌16例、铜绿假单胞菌10例、大肠杆菌9例、阴沟肠杆菌8例。伤口感染菌种以鲍曼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孢菌为主,肺部感染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为主。感染者中接受筋膜切开术28例,行血液透析30例,其中26例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合并感染患者肾功能损害持续时间[(27.4±11.1)d]显著长于单纯挤压综合征患者[(13.0±11.2)d,P〈0.05],但病死率无明显差别(8.1%VS5.0%,P〉0.05]。结论感染是挤压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应加强监控,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救治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架于受伤24h内行急诊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8例,包括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2例,塌方挤压伤1例。结果8例中7例单纯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平均随访7个月,按照Matta氏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7·5%。结论对于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和失血性休克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应用外固定架能简单、迅速地完成骨盆骨折的固定,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并可作为最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后17d,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接收了从汶川地震灾区转来的32例伤员,最大97岁,最小12岁,平均48.6岁。直接砸、压、埋所致多发伤30例(93.8%)。骨折27例(84.4%)。发病部位多在四肢(26例,57.8%),脊柱(5例,11.1%),骨盆(3例,6.7%),和肋、锁骨(8例,17.8%)。术后合并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坏死及骨外露,创面不同程度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霉菌感染,褥疮,贫血,低氧血症,神经损伤等。通过正确处理伤口尽早闭合创面,运用综合措施合理处理骨折,进行肢体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注重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32例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鱼刺伤肉芽肿是因鱼刺伤后被海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肉芽肿性损伤,上肢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通常情况下,所报道的病例多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结节、红斑。累及肌腱、骨骼、关节等深部结构较为少见。现报道因海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腱鞘炎两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地震灾区软组织损伤伤口和烧伤创面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汶川地震中受伤的124例软组织损伤和烧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受伤情况,采用清创、缝合、换药、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等方法处理伤口和创面。结果地震伤员软组织损伤特点有:伤口污染严重,损伤严重,常伴有感染,严重损伤或感染可导致软组织缺损并需要行皮片或皮瓣修复。120例伤员伤口和创面正常愈合,4例皮肤缺损大者根据统一安排转运至外省医院治疗。结论经过专科医生治疗,地震灾区伤员的软组织损伤伤口和烧伤创面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显示急性挤压伤患者机体组织瘀血与微循环相关的血液流变学等。方法采用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及甲皱微循环检查方法,对248例急性挤压伤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并与165例健康者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挤压伤患者具有因微观血瘀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征象,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硬化指数增高,血沉增快;甲皱微循环血色呈暗色,袢顶有扩张,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瘀滞,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值、流态积分值、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增高(均P〈0.01)。其结果揭示了急性挤压伤患者机体组织瘀血有微循环障碍存在的客观现象及内在的相关性。结论对于急性挤压伤患者,在治疗时,迅速清除和纠正机体组织及脏器瘀血,及时改善微循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地震救援中严重胸部外伤的早期治疗策略。方法玉树地震期间共收治严重胸部外伤患者35例。根据早期损伤控制性原则进行胸腹壁外固定、止痛、限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利尿以及抗休克等保守治疗。对血气胸出血量多者行胸腔穿刺放置闭式引流;对于创伤性湿肺患者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等。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前血氧饱和度为(82.3+4.1)%,心率为(96.4+4.3)次/min,经短期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为(88.6+3.8)%,心率(87.5+4.8)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低氧条件下对严重胸部外伤早期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如肋骨骨折简单外固定,合并血气胸、创伤性湿肺以及休克等重症患者给予穿刺置管胸腔闭式引流、限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利尿和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