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 %以上的腹主动脉瘤 (AAA)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 ,有破裂致死的危险。今年 ,我院开展AAA腔内隔绝术 (EVE) ,效果满意。较传统手术方法 ,其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的优点。现将本手术的护理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4 6~ 76岁 ,平均 5 9岁。术前均不同程度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肝、肾功能减退。经彩超、CT、DSA等检查明确诊断。二、手术方法在DSA室 ,全麻下 ,患者仰卧位 ,先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腹主动脉造影 ,明确并测量AAA的病变情况及相关参数 ,决定内支架的类… 相似文献
2.
3.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缺血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中神经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临床资料:我科在施行AAA EVE中遇到1例术后发生神经缺血性损伤。患者为Ⅱa型AAA,选用Talent分叉型移植物行EVE,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双侧股部酸痛不适、乏力,伴右侧屈髋无力。行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侧腓总神经、胫神经、H反射传导速度均减慢,双侧股神经未能引出动作电位。给予甲钴胺0.5mg肌内注射,隔日1次,地巴唑10mg3次/d,并辅以高压氧治疗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2个月后患者股部疼痛、乏力逐步缓解,无明显功能障碍。复查下肢肌电图无明显改善。结论:AAA EVE后可能会发生脊髓的缺血性损伤,但发生率很低,术中封闭腰动脉是导致脊髓缺血的原因。脊髓缺血性损伤早期治疗最为重要,后期的神经营养治疗和功能锻炼也可以改善部分症状。 相似文献
4.
腔内隔绝术 (EVE)已成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传统手术的微创替代疗法。在临床工作中 ,发现EVE术后经常发生血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可继发血小板增多 ,这些变化对患者构成了潜在的出血和 (或 )血栓危险。本文总结 5年来我院AAA患者EVE术后血小板改变 ,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旨在探讨降低血小板减少幅度的措施 ,进而减轻术后凝血系统异常。材料和方法一、病例资料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间 ,共 115例AAA患者接受了EVE治疗。其中男 10 6例 ,女 9例 ,年龄 5 7~ 85岁 ,平均 (6 8± 6 )岁 ,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肾… 相似文献
5.
不使用造影剂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不使用造影剂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的AAA患者。方法:对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AAA患者在不使用造影剂条件下实施AAA EVE,并对术前评估内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例采用分叉型移植物,1例采用直型移植物。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动脉瘤被完全隔绝,无内漏,瘤腔内血栓形成;移植物内血流通畅,周围无异常血充。结论:选择近端瘤颈较长的患者,术前对肾动脉及髂内动脉开口位置等指标进行准确评估,不使用造影剂同样可以完成AAA EVE。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瘤腔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后动脉瘤腔内动脉压的测量 ,评估术后动脉瘤壁所受负荷的减轻程度 ,并进一步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成功标准。1 资料与方法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 ,成功放置“人”字型内置人造血管 ,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 10例。术前测压导管探头在X线透视下定位于动脉瘤腔内 ,术后则定位于人造血管和动脉瘤壁之间 (即隔绝后的动脉瘤腔内 )。外接传感器及测压机 ,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和脉压差。2 结 果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 ,动脉瘤腔内收缩压下降(6 2 6± 4 7) %、舒张压下降 (4 4 9± 4 8…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GE)后内漏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作者总结分析了38例腔内隔绝术并发内漏的诊治体会。38例腔内隔绝术中共4例并发内漏,其中I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1例,Ⅲ型内漏1例;1例中转传统手术,其余3例在观察中。DSA是术中发现内漏的有效手段,球囊扩张法、支架法、移植物法和栓堵法是治疗内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迟发性肾动脉闭塞是该术式比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 ,本单位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4月共施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5 2例[1] ,其中 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右肾动脉闭塞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术前资料 患者男性 ,80岁 ,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 6年 ,上腹部隐痛 1年余”入院。入院体检 :BP 130 / 85mmHg ,脐左侧可触及一搏动性包块 ,质硬、边界清、无压痛 ,包块上极距肋弓约 2横指。术前CTA示肾下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 ,瘤径长度2 0cm、内径 2 2cm ,瘤体上下径 6 5cm ,前后径4 6cm ,左右径 4 …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腹主动脉瘤术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3月-2000年1月间施行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0例,其中30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双侧组),10例保留单侧髂内动脉或移植物远端固定于双侧髂外动脉、手术重建单侧髂内动脉(单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肠道并发症。两组患者中仅双侧组1例于术后第28天始出现持续性中下腹隐痛,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经CTA发现术后继发双侧髂内动脉闭塞,经扩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保守治疗缓解;其余患者除并发其他并发症的3例外,均于术后第二天恢复其普食及排气排便。提示腔内隔绝术中保留单侧髂内动脉可避免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继发于术后双侧髂内动脉阻塞的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在肠镜随访观察下进行有效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施行动脉瘤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高危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仍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ⅡC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累及髂动脉分叉的ⅡC型腹主动脉瘤(AAA)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42例ⅡC型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19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23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了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41例(97.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3例(7.5%),便血2例(5.0%),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通过对髂内动脉作不同的处理,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ⅡC型AAA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骨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由于腔内隔绝术 (EVE)的开展 ,腹主动脉瘤 (AAA)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手术并发症率降低、安全性提高。发生这种转变的基本原因是腔内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 ,术后相应的全身创伤反应小。但由于EVE有自身的特点 ,包括造影剂、移植物的使用和术后瘤腔内血栓的形成等原因 ,使EVE术后全身反应有不同于传统手术的特点 ,认识这些特点 ,对于理解EVE后的病理变化 ,指导围手术期处理有重要意义。EVE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创伤小 ,其相应的全身炎症反应也相应较小。Galle等[1]详细比较了传统开放手术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介入放射科67例临床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作腔内隔绝术。血管外科7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外科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及术后中远期情况。结果:腔内组及外科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45±70)ml及(360±164)ml,输血量分别为0ml及(506±261)ml,早期并发症率分别为11.9%及25.3%,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h及(3.4±1.1)h,住院时间分别为(8±4)d及(15±5)d,术后30d死亡率分别为1.4%及8.5%,上述指标腔内组均少于外科组,生活质量和住院费用[(15.6±4.3)万元]高于外科组[(4.2±0.8)万元]。中远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中远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OS)与腔内隔绝术(EVGE)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7例腹主动脉瘤两种手术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氮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OS组术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均显著下降,EVGE组白球比值无明显改变,球蛋白下降明显。OS组术后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EVGE组升高不明显。提示EVGE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7.
腔内隔绝术 (EVE)用于腹主动脉瘤 (AAA)的治疗是一种微创新疗法[1] ,国内外已陆续开展[2 4 ] 。通常需动脉瘤远近端有合适长度的正常血管以供支架 人造血管 (SG)锚定才能将动脉瘤完全彻底隔绝 ,达到完美治疗效果。在AAA远端血管有变异时 ,单纯“介入”方式将难以完成腔内治疗的要求 ,需联合手术处理[5,6 ] 。我们曾遇到双侧髂动脉严重变异 ,即髂总动脉消失、髂内外动脉直接开口于AAA的病例并成功进行了EVE术。资料和方法一、病例资料患者男 ,72岁。体检发现AAA 2年。 2年来经外院CT监测 ,发现瘤体年增长速度超过 1.5… 相似文献
18.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肱股导丝牵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在腔内隔绝术 (EVE)治疗腹主动脉瘤 (AAA)中的操作要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中心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施行的 136例AAAEVE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选用主体 单肢对接型移植物者 118例 (Vanguard 6例 ,Talent 86例 ,Aneurx 2例 ,Zenith 3例 ,国产 2 1例 )。使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完成操作的共 12例。均使用 0 .0 38英寸的 2 6 0cm长泥鳅导丝经左肱动脉穿刺导入。结果 12例采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的手术全部实现移植物顺利导入、连接、释放 ,1例术后出现肱动脉血栓形成 ,1例出现左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 ,未发生左上肢及左侧椎动脉系统的血管并发症和其他切口并发症。其中 9例从手术开始即采用肱股导丝牵张技术 ,从移植物主体导鞘退出到短肢释放完成的时间为 5~ 11min ,平均 7.7min ,明显短于使用其他方法连接移植物短肢所消耗的时间。结论 对于瘤体直径 >6cm且与髂总动脉轴线成角 >4 5°、瘤颈扭曲 >30°或髂动脉扭曲 >4 5°、患者年龄超过 75岁合并一个以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AAA患者 ,肱股导丝牵张技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中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136例AAA实施了EVE,导入动脉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导入动脉不良(包括动脉冗和扭曲、直径过细、局部狭窄或闭塞)、导入动脉阻控过久、导入动脉毁损或破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了经髂动脉导入、导丝牵引技术、球囊扩张、主-单髂型移植物、不完全导入动脉阻断法、导入动脉修复重建等多种技术和处理方法。结果:41例导入动脉不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23例采用动脉不完全阻断法,未发生下肢缺血并发症;全组因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死亡2例。结论:重视术前对导入动脉的评估,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克服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传统手术后的护理特点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传统经腹手术的护理学差异,对1989年9月-2000年4月手术治疗的148例腹主动脉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传统经腹腔或经腹膜后长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9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52例,主要对两组间术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镇痛时间和恢复饮食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状况无显著差异,术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镇痛时间和恢复饮食时间腔内隔绝术组明显缩短。说明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腔内隔绝术具有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的优点,有助于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减轻术后护理强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