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国产尿激酶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大剂量尿激酶为主的祛纤、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和扩张血管综合溶栓疗法。治疗期间监测PT、APTT、Fbg等指标 ,并作下肢多普勒和彩色B超的随访检测以评判疗效。 结果 判断效果指标 :症状 ,体征 ,多功能血管诊断仪 (Doppler)和静脉瓣膜功能检查 (PPG) ,痊愈 90例 ,占 13 .7% ,优良 44 4例 ,占 67.48% ,有效 12 2例 ,占 18.5 4% ,3例死于肺栓塞 ,总有效率 10 0 %。结论 以大剂量尿激酶为主的综合溶栓方案具有高效、安全、简便特点 ,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海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37)秦建辉张航法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李宪笃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逐年增多。1991年12月至1997年2月收治47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分析(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85例(67.5%),良好34例(27.0%),进步5例(4.0%),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124/12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21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61.26±95.35)万单位溶栓。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 194例病人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2.24±15.4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53例病人取得大于半年随访(随访率70.51%),随访时间6~28(13.75±7.63)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8.37±17.54)%。12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2.35%。结论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导管振动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了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其思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20世纪 6 0年代前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被视为少见病 ;自 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内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 ,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 ,DVT的检出率逐趋增多 ,并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在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 ,虽然已有许多公认的进展 ,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未被克服或揭示 ,值得思考与探索。一、有创与无创检查现代超声技术可以测定下肢静脉的最大回流量(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 ,也可观察静脉通畅性及有无血栓存在 (超声多普勒实象显示仪Doppler) ,超声多普勒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 ,… 相似文献
11.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尿激酶和中药制剂静滴 ,配合中药口服及外敷 ,治疗 2个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的 86例中 ,临床治愈 2 4例 (2 7 91% ) ,显效 4 5例 (5 2 32 % ) ,进步 10例 (11 6 3% ) ,无效 7例 (8 14 % ) ,总有效率 91 86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Doppler超声变化显著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增加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3.
14.
吴鸿飞曾昭凡戚悠飞肖占祥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0,(3):213-21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访症状及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共28例放置腔静脉滤器;55例患者放置60枚支架。三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大腿、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45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Villalta评分、CIVID-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illalta评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A组低于C组(P=0.008),CIVID-2评分A组高于B组(P=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术后18个月Villalta评分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CIVID-2评分A组低于C组(P=0.036);余结果符合C组大于B组,A组大于B组,C组大于A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支架通畅率为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结论低压力球囊扩张治疗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足压力球囊扩张增加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2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时间为(5.2±1.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P=0.000);观察组血管通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留大量血栓例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能缩短血流恢复时间,且深静脉通畅率远优于系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然而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最为有效和可行,目前仍然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4月间2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就药物溶栓、抗凝治疗、手术取栓的时机以及急性期后抗凝药物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sDVT)的疗效及总结单中心经验。方法 自2014年至2019年期间,所有在我院诊断为sDVT,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并分析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名患者,其中男性11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35.2±11.7岁。溶栓入路采用足背静脉者8例,采用腘静脉7例,采用对侧股静脉和股动脉者各1例,联合或者序贯采用足背静脉和腘静脉者有6例。辅助采用球囊扩张、支架者或者血栓清除者有6例。溶栓过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溶栓后,分别有6例实现完全溶解,8例实现部分溶解,9例无明显缓解。其中,采用辅助策略的例患者均实现了完全溶解或者部分溶解。术后大腿和小腿的腿围分别减小2.8(2.4)cm(P=0.003)和3.8(2.9)cm(P=0.001)。结论 对于sDVT患者,溶栓治疗仍然有良好的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溶栓入路根据病变范围和溶栓效果灵活采用。辅助策略包括球囊、支架、AnjioJet血栓清除装置等,可能提高溶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9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DVT60例,右下肢DVT 33例,双下肢DVT 5例,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患者均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溶栓治疗,25~50万U/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其中2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98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栓塞6例,4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无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平均11.2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否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